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20.10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河套平原 的原始碼
←
河套平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河套平原</big> ''' |- | [[File:河套平原.jpg|缩略图|居中|[http://i.serengeseba.com/uploads/i_0_4101526671x3480181681_26.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河套平原 外文名: Hetao Plain 地理位置: 中国内蒙古西部和宁夏全境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占地面积: 25000 km? 下辖地区: 西套,东套(又分前套/后套) 主要河流: 黄河 所属国家: 中国 海 拔: 1000 m |} '''河套平原'''(Hetao Plain)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在几字形的黄河湾。由贺兰山 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组成,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间的陷落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为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河套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河套平原一般分为宁夏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和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的“前套”。有时河套平原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河套平原南部包括[[库布齐沙漠]],一部分在鄂尔多斯高原。<ref>[https://www.sohu.com/a/385397122_353978 河套平原在哪里,为何叫“河套”这个奇怪的名字? ]搜狐</ref> ==历史== 距今约5000~7010年的[[仰韶文化]]北部已经覆盖如今的河套地区。 ==先秦时期== 周朝之前,属于夏朝人后裔河宗氏生活在河套。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统一之后,派蒙恬率30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徙谪戍以充之”,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但秦祚短促,秦末 天下大乱,移民皆返还家乡,河套复为匈奴所有。 ==两汉时期== 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开渠引水,发展[[农业]]。西汉时,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遂取河南地”,占领“河间”,即河套。然后大臣主父偃向武帝上疏,“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在今包头西)。后又于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西河郡(郡治今陕西府谷西北)。 河套平原还有云中郡、定襄郡。北地、上郡的北部也延伸到河套地区。 武帝又在郡下设县,数目一度达90个之多。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河套在汉代为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和西河郡的河西部分,统属朔方刺史部。 [[王莽]]时期,与匈奴关系交恶,河套重新为匈奴夺得,边民或“死亡系获”,或“流入内郡,为人奴婢”,河套的开发转入低潮。 [[东汉]]初年,国力衰弱放弃河套,建武二十六年(50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归附,河套才得以收回,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 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遣窦固等四路出击,北匈奴遭到致命打击,以后窦宪再次出击,北匈奴辗转西迁。随着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河套地区出现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开发再次出现高潮,这个高潮一直持续到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东汉中期河套开发的情况,集中体现于20世纪后半叶发现的汉画像石和汉墓[[壁画]]。 ==三国至民国== 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东部地区南北朝时称“敕勒川”。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五代时叫“丰州滩”。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自元代起,“河套”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种书籍里,并有了较稳定的内涵,用来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南,黄河沿岸地区。并以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西为后套。也有以黄河南、长城北地区为前套的,与河的北面的后套对称。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明朝以后称“土默川”。 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走西口),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清代[[光绪]]年间形成八大灌渠。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49年后,“河套”一词的外延逐步缩小,演变为仅指境内的河套地区、或以这一地区为中心的一个更大的范围。1951年建成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因而在1954年国家撤销了绥远省建制后,就批准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河套”命名境内一级行政区的申报,即改陕坝区为河套行政区。(国家批准用“河套”一词来命名境内的一级行政区,从而确立了这个词的地区独有性因为全国是不能重名的。)1975年完成180公里长的总排干渠(俗称二黄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 ==地理位置== 河套平原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临河区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市南部。 黄河在此先沿着贺兰山向北流,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形成“几”字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黄河湾。 平原为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沿黄河延展,长500公里,南北宽20~90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 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地表极平坦, 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坡降大多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贺兰山以东的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称后套平原,大青山 以南的称土默川平原。 河套平原南部包括库布齐沙漠,一部分在鄂尔多斯高原。 ==范围==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巴彦淖尔市]]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 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市南部。东至乌梁素海,东南至包头市郊区,南临黄河,西界乌兰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西山嘴以东,乌拉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又称三湖河平原,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3一15公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倾斜,海拔1020到1050 米。属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以黄河水自流灌溉。 ==区位优势== 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面积近10,000平方公里。自清代以来,后套平原上修渠引黄河灌溉,为内蒙古主要农业区。但灌溉水大量渗入,使地下水位升高,盐碱地面积增加。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不过,生态环境大不如前,境内许多地方已近荒漠或半荒漠状态。现已注意合理灌排,营造防护林防止土地沙漠化。 阴山山脉与鄂尔多斯高原间的断陷冲积湖积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北至阴山南麓,断层崖矗立于平原之北,界线明显;南到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的陡坎,由于库布齐沙漠散布,界线较模糊;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连;东及东南与蛮汗山山前丘陵相接。介于北纬40°10 ′~41°20′,东经106°25′~112°。 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20~90公里,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的大部,巴彦淖尔市的南部,伊史昭盟的北部和乌兰察布市的小部分地区。 黄河在甘、宁、内蒙古、陕、 晋5省区境内形成马蹄形大弯曲,这一大弯曲的北部,亦即白于山(陕北)以北,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芦芽山(晋西北)以西的地区称为河套。这一地区黄河两岸的平原称为河套平原,西南起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坡头,东北到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的喇嘛湾,可分为银川(宁夏)平原、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又称土默川平原)3部分。 一般称河套平原仅包括前套和后套平原。 ==海拔==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 ==气温== 河套平原年日照时数3000~3200小时,西多东少,日照百分率67~73%。年总辐射量627千焦耳/平方厘米,年均温5.6~7.4℃,西高东低 ,1月均温-14~-11℃,7月22~24℃,10℃以上活动积温3000~3280℃,无霜期130~150天,农作物一年一熟,大部地区降水量150~400毫米,东多西少,在时间分配上雨热同季。 河套平原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河套平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自清代以 来,开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农业发达,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地貌划分== 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南有黄河滋润,北有狼山环抱,面积近159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4%。植被繁茂,人口密集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200多公里。巴彦淖尔市有534千公顷水浇地(相邻的土默特平原水浇地为267千公顷,银川平原为400千公顷)。 河套平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灌溉条件优越,灌溉、排水工程体系完善。全年日照时数长达3100~3300小时,光热资源丰富,是中国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河套平原农田设施完善,土地肥沃,灌、排便利,种植业发达,经营水平高。物产丰富,主产小麦、玉米、[[葵花]]、[[河套蜜瓜]]等。 ==乌兰布和沙漠== 地处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北至狼山,东北与河套平原相邻。东近黄河,南至贺兰山北麓,西至吉兰泰盐池。南北最长170公里,东西最宽11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海拔1028- 1054米之间,地势由南偏西倾斜。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干旱少雨,昼夜 温差大,[[季风]]强劲。[[沙漠]]南部多流沙,中部多垄岗形沙丘,北部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解放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治理,在蹬口县二十里柳子至杭锦后旗太阳庙一线,营造一条宽300-400米,长175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林带两侧5公里为封沙育草区,控制了沙漠东移。沙漠内 除种树种草外,还开辟出20余万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甜莱、葵花籽及各种瓜类。乌兰布和沙漠日照丰富,可以引 黄河水自流灌溉,湖池广布,有发展农、牧、林、渔业的良好条件。 ==东套平原== 黄河流过银川平原(西套平原)后,继续向北流,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因受阴山山脉所阻,折向东流,穿过阴山山脉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的冲积平原,流到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上游河段到此为止,流程共达三千四百七十多公里。 黄河在宁夏境内,从磴口(巴彦高勒)至包头之间的一段,称为东套。西套平原和东套平原合称河套,过去常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所谓一套是指此而言。河套一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降水量稀少,因此远自秦汉时代起,居民已在这里开凿沟渠,引黄河河水灌溉,农业十分发达,素有“塞外江南”、“塞上粮仓”之称。 黄河流入东套平原,河面宽连三公里以上,水势十分缓慢,河床上满布沙洲、岔流,还有许多旋流,俗称“破河”。黄河河水达洪水位时,形成一片汪洋,不分干岔。这一段黄河的河道,极不稳定,常向南北迁移,因此造成许多牛轭湖,俗称“死河筒”。 东套平原由耕 地、草原和荒滩相间组成,渠道和林带纵横交织,形成黄河沿岸一个较为完备的排灌区。 ==明安川== 明安川位于河套平原东部,巴彦查干山之南,乌拉山之北,为一山间盆地,西至乌梁素海,东至台梁以东1200米等高线,东西长50公里,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盆地中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南北两侧为冲积洪积平原和山前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冲积平原呈三角形,西宽东窄。沙漠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中部,长约近40公里,宽9公里,面积350平方公里,称苏吉沙漠。此外还有风蚀洼地,长有喜湿植物。冲积洪积平原呈带状分布,上面生长白刺、柠条、芨芨草和苦豆子等固沙植物。洪积平原分布在两侧山麓地带,北部面积比南部大,上面生长牧草。 ==三湖河平原== 三湖河平原位于河套平原的东南端,乌拉山与黄河之间,西起西山咀,东至巴彦淖尔市与包头市交界,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15公里 ,面积700平方公里,为一狭长地带,地势由山麓向黄河、由西向东倾斜。地面坡降度平均1/7000左右。海拔1010~1200米,可分为河漫 滩、黄河冲积平原、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山麓洪积平原四部分。河漫滩分布于黄河北岸,大致在防洪堤以南,高出黄河枯水位0.5~5米,南北宽数十米不等。密生着喜水植物红柳林。黄河冲积平原在防洪堤以北,面积最大,约42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位 于冲积平原之北,面积很小,为一东西向狭长地带,宽约1~2公里,高出冲积平原4~7米,形成一级阶地。山麓洪积平原在乌拉山南麓,110国道以北,由北向南倾斜,海拔1050~1200米。组成物质较粗大,以花岗岩、片麻岩为主,常与砂壤土混合,上面生长牧草。 ==灌溉事业== 灌溉事业长期发展的结果,打破了河套平原荒漠草原与荒漠这一地带性的束缚,呈现阡陌相连,沟渠纵横,绿荫弥望的景色。栗钙土和棕钙土只在局部地区残存,大部地区已为灌淤土代替,但灌溉不合理,盐渍土广泛分布于灌区。 河套平原地下水甚丰,黄河北岸山前埋藏较深,平原较浅,由10~30米减至2~3米;含水层由厚变薄,涌水量由100吨/小时递减为60吨/ 小时;矿化度渐增,一般由0.5克/升增至3克/升。 黄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约1~3米,涌水量10~40吨/小时,矿化度1~3克/升。 黄河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进入平原,至清水河县的喇嘛湾出境,长550公里,河道逶迤蜿转,河曲发达,河床坡度小,水流平稳,年径流 量250~300亿立方米,矿化度0.3~0.6克/升。早在秦汉时代即屯兵移民,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唐曾于后套开挖大型渠道。清中叶以后, 灌溉发展较快,先后建成永济渠、长济渠、黄济渠、杨家渠、塔布渠等,至清末黄河两岸已有八大干渠,灌溉面积达20万公顷。中华民国时代在后套灌区之东建三湖河灌区,在前套建民生灌区。然未经全面规划,渠系紊乱,无坝自流,旱年水不进渠、汛期泛滥成灾。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套平原灌溉事业发展迅速,在黄河干流上建成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南北两岸修建总干渠500多公里,灌溉面积由50年代以前的16.67万公顷扩大到66.67万公顷。现共有灌水干渠5道,排水干渠13道,支、斗、毛渠纵横交错。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万亩,已开垦近500万亩。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国和自治区重要粮、糖基地,被誉为“塞上谷仓 ”、“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已进行综合治理。 ==河套经济== 河套平原人口密度约145人/平方公里。 有蒙古、汉、满、回、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壮、藏、苗、维吾尔、 锡伯、彝、 土 家等民族。农业历史悠久,潜力很大。工业有钢铁、电力、机械、电子、化工、建材、毛纺、皮革、化纤、食品、造纸、制药等数十部门,主要集中在包头市。京包铁路与包兰铁路横贯东西。 河套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有可耕地面积960多万亩,现已开垦500多万亩,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糜麻、葵花、甜菜、酒花、瓜果、大白菜等作物。这里是自治区小麦的主要产区。蜜瓜、大白菜、酒花、葵花、枸杞等,是驰名全国的特产。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有“塞外米粮川”、“塞上粮仓”、“塞北江南”之称。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 河套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 河套平原地下水丰富,黄河北岸山前埋藏较深,平原较浅,由10~30米减至2~3米;含水层由厚变薄,涌水量由100吨/小时递减为60吨/ 小时;矿化度渐增,一般由0.5克/升增至3克/升。 黄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约1~3米,涌水量10~40吨/小时,矿化度1~3克/升。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盟340公里,年经总流量315亿立方米,水利资源非常丰富。1959年修建了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69年开挖了总干渠(二黄河),全长180公里。1975年完成了总排干沟工程,结束了有灌无排的历史。 ==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过程,对于中国的北方军事史、乌拉特草原文化史、游牧定居与垦殖发展史具有巨大作用。探寻和研讨河套文化,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打造和传播河套文化,对于丰富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地区经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680 中國地理類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河套平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