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89.22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泛日耳曼主义 的原始碼
←
泛日耳曼主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泛日耳曼主义.jpeg|有框|右|<big>泛日耳曼主义</big>[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64/483/215.jpg 原图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167556 来自 澎湃 的图片]]] '''泛日耳曼主义'''是[[19世纪]]于德国流行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以操德语或日耳曼语的居民实现政治统一为目标的理论和主张,后来发展为反映德国大[[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扩张野心的沙文主义思潮和运动。又名大日耳曼主义、泛德意志主义。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 ==起因== 德意志帝国境内以日耳曼族为多数,少数斯拉夫人和[[犹太人]]。德意志帝国政府于[[普法战争]]后害怕法国会出兵报复,于是和其他欧洲国家结盟,以在外交上孤立法国。由于奥地利人和德国人同族,德意志帝国政府积极拉拢[[奥匈帝国]]与其结盟,为此推行泛日耳曼主义,大打民族牌<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84946505 军国主义、民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知乎</ref>。 ==意义== 泛日耳曼主义意义在于[[奥地利人]]和德国人同属日耳曼族,并且大力鼓吹建立一个以日耳曼民族为中心的大日耳曼帝国。 ==野心== 开始只是提倡拥有日耳曼血统的民族应具有共同的“种族意识”,尔后则致力于操德语居民和德语地区的[[政治]]联合,并统一为一个[[国家]]。其范围包括中欧、东欧、尼德兰地区,甚至还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因此,泛日耳曼主义具有明显的扩张主义性质。19世纪末叶起,它从宣扬日耳曼民族至上发展成为极端[[沙文主义]]、极端帝国主义、极端反犹主义的反动运动。 ==发展== 德国的泛日耳曼主义者多为上层资产阶级、官吏和上层[[知识分子]],1891年组织日耳曼总同盟,1894年改组为泛日耳曼同盟(或译泛德意志同盟),该组织标榜“超党派”,实际是德国帝国主义的宣传工具,其成员不多,但影响较大,成立之初就在国内外建立了27个分组织。1894~1908年的同盟主席E.哈塞公开鼓吹德国向整个[[欧洲]]扩张,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同盟的机关报《泛日耳曼报》炮制和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学说和理论<ref>[https://dili.chazidian.com/baike-134878/ 泛日耳曼主义 ],查字典地理网 </ref>。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组织提出建立中欧帝国的纲领,攻击斯拉夫人和犹太人,对[[法西斯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1918年后,泛日耳曼同盟积极进行反[[共产主义]]和反魏玛共和国的宣传,鼓吹建立“民族专政”,遏制“外来的民族性”。希特勒当政后,泛日耳曼主义被用来推行第三帝国对外侵略和扩张的政策。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后,泛日耳曼主义的影响日趋衰落。 ==结果== 奥匈帝国不断向巴尔干半岛作出扩张,于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阻止[[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合并。终于和推行泛斯拉夫主义的[[俄国]]发生冲突。 ==视频== ===<center> 泛日耳曼主义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日耳曼民族的崛起</center> <center>{{#iDisplay:f0555nexjbh|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返回「
泛日耳曼主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