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28.19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泰山后石坞 的原始碼
←
泰山后石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原图链接dcxse.jpg|缩略图|[http://m.0951njl.com/uploads/allimg/180927/152J44X2-0.jpg 原图链接]]] '''泰山后石坞'''位于[[泰山]]之阴,[[泰山玉皇顶]]东北。古称这里是[[泰山老奶奶]]得道前的修炼之地,较前山要幽静不少。为泰山的"奥区",自古被称作“岱阴第一洞天”。途经八仙洞、乱石沟。石坞内有独足盘、元君庙、九龙岗诸景点。其地峰险谷深,怪岩挂松,泉溪争流,幽奥无穷。今存碑碣14块,题刻34处。晴朗天气的后石坞 却是另一番风姿,薄雾生于谷中,一时厚重些,一时又弥散开去,有许多变化。虽然有雾,但山中景色并不晦暗,天光淡淡,山谷黛绿,反而更显恬淡幽静。越往里走,越感觉神气清爽。后石坞峰高谷深、背阴湿润,又是草木繁盛之地,据测算林内[[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2000个/立方厘米以上,空气质量达到一级,难怪如此清新。山中野草野花都很泼辣自在,尤其是大片的古松,千姿百态,堪称一奇。从岱顶丈人峰乘[[索道]]可直达。<ref>[http://www.mount-tai.com.cn/indexmove.aspx?VideoId=2434 中国泰山风景名胜区官方网]</ref> ==简介== 后石坞位于岱阴天空山下,这里有[[碧霞元君]]行宫,庙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祀三官,西院正殿祀碧霞元君。院内有一天然石洞,名“黄花洞”,传说为玉女修真处。洞顶水滴若珠,滴入深池叮咚作响,名曰“灵异泉”。 [[File:原图链接kswed.jpg|缩略图|[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08/f59be96233ed40af9d67d4615b894a5e.jpeg 原图链接]]] 独足盘是通往后石坞的小道,古称岱阴环道。自丈人峰顺坡北下,至山坳处有石坊,原额“元武”,清末废,1984年重立,上书“北天门”。坊北是摩云岭,丹嶂凌空。北为明月嶂,群峰秀列,俨若屏障。宋人张景岩曾隐居于此,因种紫芝,俗称采芝庵。旁有胭脂石,色如涂丹。又北为懒张石屋,传为明代张三丰炼丹处。 自坊前顺坡东下至勺形谷底是乱石沟,巨石层叠垒砌,嶙峋多姿。明代学者吕坤在此建避尘桥,清末毁。水自乱石下潺潺暗流,下泻深涧,又转而东去,经鹤山北,纳鹰愁涧之水汇为洗鹤湾。夹岸陡险,苍松横卧,溪流潆洄入溪谷。乱石沟西有八仙洞,传吕洞宾曾在此学道炼丹。清代在洞口筑吕祖庙,民国年间毁。南侧涧内有水库,1982年建,经四级加压扬程后供岱顶用水。 过乱石沟是独足盘,明万历年间辟,盘桓山腰,曲径逶迤。沿路东行,行愈远,路愈险,山愈奇,景愈胜。北侧圭门清雅,松挂峭壁;南侧大壑深邃,飞瀑溅沫;隔涧眺望,峰峦、奇石秀拔万状。北崖林古度题“黄花栈”,钟惺题“空翠难强名”,清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元鼎题“松籁云壑”等。 元君庙位于独足盘东北,绝壁环抱,北崖上大书“天空山”,俗称玉女山。其山巅平坦,传尧曾登此,故又名尧观台。山前有元君庙,明隆庆年间宗室朱睦C64F建,尼姑住持。庙分东、西两院。西院正殿祀元君,西舍祀天官、地官、水官,东舍为万松亭,后改为弥勒殿。沿石级而上,进透天门为东院,正殿为三官殿旧址,西舍上为蔚然阁,下为吕祖洞。庙东花果园内为清雍正年间建“元君墓”和“白猿墓”。庙久圮。 [[File:原图链接ppxd.jpg|缩略图|[https://dimg08.c-ctrip.com/images/fd/tg/g6/M06/25/3F/CggYslcGdfeAP_3gAANc8eNxFmg234_C_1600_1200.jpg 原图链接]]] 西院后有古洞,周围多黄花菜,因名黄花洞,传为元君修真处。石洞宽阔,天然而成,洞顶渗水滴珠,叮咚入池,名灵异泉,又名来鹤泉。洞内有盛夏尚存冰柱的奇观,故清康熙年间巡抚蒋陈锡题“灵山玉柱”。姚奎《游石屋记》称:“石窦涓涓,凝结玉柱大十围,高丈余,晶莹可鉴。”赵国鳞有“洞名黄花冽清泉,六月寒冰坚玉柱”的诗句。东院后有莲花洞,洞顶石瓣似莲而名。洞内有石乳泉,悬流涓滴。 庙周围有明人王之纲“玉女修真处”、吴同春“岱岳奥区”、吴献台“丛翠”及清人宋思仁“石坞云间”、周汉“松峰叠翠”、武廷适“雪BA69云凝”等题刻。天空山北为坳山,蝉圆秀拔,俗称仙人寨,可容千人。 九龙岗位于天空山东,上有鉴池,传为元君映容梳洗之地,俗称玉女洗头盆。北有凤凰池,东北为饮虎池。岗西侧南崖有双松挺立,称姊妹松。岗东侧南崖有孤峰凌空,称天烛峰。其峰从谷底豁然拔起,直插云霭,峰端横生怪松,俯临万丈深渊,风采奕奕。东又有一峰,更加高大雄伟,名大天烛峰。两峰旧称大、小牛心石。其形又似双凤飞舞,明人吴同春题刻“双凤岭”。 小天烛峰下为洗鹤湾,旧时常有松鹤集憩于此而名。今已无鹤,湾水之形亦酷似丹鹤独立。 大天烛峰下为溪里峪,岩穴深邃,涌泉不竭。旧传有魔女曾坐化于此,故又名风魔溪。溪水东流入扫帚峪。 九龙岗东北为磨山,传上有五女圈石,今已无存。<ref>[https://www.huoche.net/gonglve-3107/ 泰山后石坞],火车网</ref> ==千姿百态之古松== 后石坞处处生长着千姿百态的古松,有的侧身绝壁,有的屈居深壑,有的直刺云天,有的横空欲飞。山风劲吹,松涛阵阵,山峦回响,使岱阴越发险而奥,幽而奇。清人萧儒林诗:“石坞松围万顷阴,纡回鹤径入萧森。凌晨海雾平清涧,向夜江涛卷碧岑。脂落悬崖收圃药,响连幽洞听鸣琴。耳根何辜尘缘洗,谡谡犹闻太古音。” 泰山山顶松树并不多,为何后石坞多松树?这种奇怪的现象也曾经引起来专家的兴趣,并作了研究。研究发现,后石坞海拔高度在1300米左右,都有深度风化的岩石裂隙,富含矿质土壤,并有稳定的地下水源。这些自然条件可以说是非常适合[[油松]]的生长,正是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才会形成今天引为奇观的松林。 据统计,后石坞保留了天然古油松1116株,树龄在300年以上。沿石砌山道行进,时时可见古拙老松兀立于道旁。它们有的侧身壁障,有的屈立深壑,有的直刺云天,有的横空欲飞,有的亭亭玉立,有的悬垂倒挂,正应了那句话——一松一模样,一松一造化。 后石坞中,极出名的是姊妹松。姊妹松有两棵,位于后石坞九龙岗上,与玉皇顶南北对峙。九龙岗实际上是一山脊,东南走向,长不过20米,宽不过6米,怪石林立,三面悬崖峭壁。这两松一在东南,一在西北,并肩而立,从树势、树姿看,两者都很相似,好像是姐妹相随相伴。这两松双干挺拔,云雾起处,宛如玉女遨游太空一般,可见得名不虚。 [[File:原图链接1fgyu.jpg|缩略图|左|[https://pp.qn.img-space.com/g3/M00/03/8B/Cg-77VhfoqSIVMB0AAGlmUqkrU8AAFgTAPfPnUAAaWx591.jpg?imageView2/2/w/1200/q/90/ignore-error/1/ 原图链接]]] 这个名称,相传有一个传说:从前,泰山山后的马家庄有个马[[员外]],横行乡里,人送外号"大马蜂"。大马蜂有个佃户马老大,马老大有一对如花似玉的闺女。大马蜂虽年过花甲,但他对马家姊妹却早已觊觎良久,逼迫马老大把俩闺女送进自家大门。被逼无奈,马老大只想出了把闺女送到后石坞青云庵出家的主意。万万想不到,那青云庵庵主竟然通知了大马蜂直接来庵里抢人。被逼的无法的家姊妹偷偷从后门逃了出来,不巧被大马蜂的家丁发现追来。茫茫山林,哪有路可逃,姊妹俩跑着跑着,前面出现了一道万丈深渊,眼看后面的人就要追上来,马家姊妹对视一眼,俩人便拉起手,跳下了悬崖。 后来,在她们跳崖的地方,并排长了两棵松树,枝枝连理,叶叶交通,好像手挽着手一样,人们便给它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在姊妹松北,又有一处峭壁,虽然地势较低,但如用刀削过一般。在这花岗岩石头上面,竟然长出了两棵松树!这两棵松树树龄都已超过300年,但是身量小一些,大松高约5.52米,小松高约3.7米,虽不伟岸,但遇石裹石,咬住青山,自有一股与天地抗争的劲头。想想它们破壁而出,连土壤都没有,就这么长了几百年! [[File:原图链接loded.jpg|缩略图|左|[https://dimg02.c-ctrip.com/images/fd/tg/g5/M0B/0B/CD/CggYr1cGMRWAdon1AALuf5jvT7A720_C_1600_1200.jpg 原图链接]]] 印象极深,在石门西南,有一株古松,干基分叉,远看竟是两棵松。可能因分叉之故,两株树干都稍有弯曲,层叠枝叶也多有变化。这一左一右两株组合起来,极像是翩然舞姿,加之枝繁叶茂、疏影苍劲,真有一股流风回雪的潇洒气度。 而青云庵东西两侧的古松又是一种风姿。不知何年何月起,这两棵松开始倒卧在坡壁上,一点点出落成巨大身躯。两松大小相似,树长都在7米开外,干粗体伟,东西对峙,且枝枝盘曲前伸,似龙虎探出角爪,仰首苍天,别有种壮士气概。 年深日久,一些古松树冠相接,就如亲人患难相依、不离不弃一般。在姊妹松东,有两株古松,树冠都往一个方向倾斜,枝丫缠绕,远看像一大团绿色的云雾。这种形态,像肝胆相照的兄弟,又似相濡以沫的夫妻,可不是古人所言“德至草木,朱草生,木连理”中的“木连理”? 古松的生活说不上滋润。几百年来,大雪降临,折断身骨的,掠走顶冠的,怕也不在少数。不过,历经沧桑,却未显老态、颓态,依然挺直苍翠、生机盎然,让人不得不叹服。这些奇松怪枝不言不语,却凝结了多少造化之功,实在可敬可畏。<ref>[http://www.qlwb.com.cn/2018/1118/1367471.shtml 后石坞名松格外多],齐鲁晚报</ref> ==视频== <center>{{#ev:youku|XOTEyMzQxMDA4}}</center>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Category:690 中國遊記]]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泰山后石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