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95.16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浅色鲟鱼 的原始碼
←
浅色鲟鱼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浅色鲟鱼.png|thumb|right| [http://n.sinaimg.cn/sinacn10108/787/w500h287/20200303/09b9-iqfqmat6708416.jpg 原图链接] [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4495277_17f869b2d00100qhvj.html?from=science&subch=nauto 图片来源于新浪网] ]] '''浅色鲟鱼''',又名密苏里铲鲟,是原产于[[北美洲]]密苏里河及下密西西比河盆地的一种濒危辐鳍鱼。它们如其名般色泽很浅,与密西西比铲鲟是近亲,但身体较长。约长76-150厘米及重39公斤。浅色鲟鱼寿命长达100年。一般都是底栖的,在河流底部觅食,它们的食性会按季节变更。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辐鳍鱼纲 目: 鲟形目 科: 鲟科 属: 铲鲟属 种: 浅色鲟鱼 体长:76-150厘米 体重:39公斤 生命:50岁 食性:鱼类、昆虫、植物 繁殖:每次产数十万的卵 习性:喜欢栖息在湍急的流域 分布:北美洲 ==外形特征== 浅色鲟鱼是北美洲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它们一般长76-150厘米,重量39公斤。浅色鲟鱼颜色较为淡,背部及侧面呈灰白色,随着年龄渐长会变得更白,浅色鲟鱼是歪尾的,上尾鳍较长。 浅色鲟鱼没有鳞片或骨头,只有软骨骨骼。软骨是五列的厚板,包裹大部份的头部,一直沿两侧、底部及背部伸延至尾巴。软骨板有皮肤覆盖,可以作为保护装甲。口缩在较吻端后的位置。它们没有牙齿,会伸长口部从河底吸入细小的鱼类、软体动物及其他食物。浅色鲟鱼的吻部有四条须,相信是一种确定食物位置的感觉器官。两条内侧的须只有外侧的一半长,且位于较前端。 ==生态习性== 浅色鲟鱼喜欢栖息在中至湍急的流域,大部份捕捉到的浅色鲟鱼都是在水流秒速0.10-0.88米的河区。它们也喜欢生活在混浊的水域及水净介乎0.91-7.6米。它们一般会在砂质及岩石河床出没。 浅色鲟鱼一般都是底栖的,在河流底部觅食。虽然现时对它们的食性所知甚少,但相信它们是机会主义者。从幼鱼的胃部发现它们的食性会按季节变更。一些季节,它们会吃不同的[[昆虫]];而在另一些季节,它们则会吃不同的鱼类。它们吃鱼类较密西西比铲鲟多。82%的食物是鱼类,其他的则是[[摇蚊]]、[[蜉蝣]]及[[毛翅]]目,与及小量的腐植质及植物。 ==生长繁殖== 浅色鲟鱼非常长寿,可以活到50岁以上,甚至长达100岁,由于它们没有鳞片及骨头,故很难确定它们的年龄。 浅色鲟鱼的性成熟相对很迟才来到:雄鱼约到5-7岁就达至性成熟;雌鱼相信要最少15岁才达至性成熟。一项研究雌鱼在9-12岁就开始卵发育,但却直至15岁才性成熟。繁殖并非每年都进行,差不多每三年才产一次卵,或更长的十年。它们会于5-7月间产卵。 浅色鲟鱼会往上游迁徙,在岩石或坚硬面产数十万计的卵。在上密苏里河曾捕猎一尾雌鱼,估计就怀有17万颗卵,占体重11%。在受精后,鱼卵在5-8日就会孵化,鱼苗会用几星期回到下游。当鱼苗长尾巴后,它们会游到慢流的水域生活。鱼苗的生存率极低,虽然有数十万颗卵产下,也只有小量的可以成长。 ==地理分布== 浅色鲟鱼以往分布在[[北美洲]]整个[[密苏里河]]及[[密西西比河]]区域。不过,现在密西西比河很少见到它们的踪影,可能是在该区没有适合的栖息地。 ==进化过程== 鲟科最早可以追溯至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而浅色鲟鱼一直没有主要改变,可以说是一种由恐龙时代留下来的遗迹。 早期的DNA研究认为浅色鲟鱼及密西西比铲鲟是同一物种。但是于2000年的研究,在比较所有三种铲鲟属的DNA序列后,才发觉它们分别为三个独立的物种。2001年及2006年间的几项研究发现在北部的浅色鲟鱼是生殖隔离的,且与路易西安纳州阿查费耶拉河(Atchafalaya River)的南部群落在基因上有所不同。不过这种不同并非是物种层级的。 浅色鲟鱼的南部群落在密苏里河盆地中部与密西西比铲鲟的混种较多,而北部群落则较少。在阿查费耶拉河有最多的混种。混种的基因与浅色鲟鱼的不同,但与密西西比铲鲟的无法区分。混种是否能够生殖仍未知。 ==生存状况== 虽然浅色鲟鱼并未普遍,但于20世纪末其数量大幅减少,于1996年它们更被列为濒危。美国政府及大部份州份都已开展了保育浅色鲟鱼的计划。浅色鲟鱼的野生繁殖在很多地区已很少有,故需要人工协助。钓获浅色鲟鱼以往是一种奖状,但现今既不准渔猎,捕获后更要放生到水中。它们是可供食用的,且非常可口;雌鱼的鱼子则可以制成鱼子酱。 在蒙大拿州、内布拉斯加州、北达科他州及南达科他州大平原的密苏里河河道及环境已被大幅改变。运河化及建筑堤坝阻碍了浅色鲟鱼的上游迁徙。水流减少及沉积令区内的泛滥平原不再有季节性的泛滥。自1937年建造派克堡大坝(Fort Peck Dam)以来,密苏里河就有超过90%的湿地及沙洲消失。密苏里河超过3219公里的环境因而被改变,只余下大坝上游的环境被保存下来。这种改变令很多当地的鱼类受到严重打击。在13个浅色鲟鱼出没的州份,只有少量的其他鱼类被列为濒危。虽然现已投放了很多资源在保育工作上,但由于浅色鲟鱼只有很少自给自足的群落,故相信还要数十年的时间来进行保育。 保育工作 在蒙大拿州密苏里河及黄石河的两个浅色鲟鱼群落正面临灭绝的危险,估计这两个群落于2018年就会消失。虽然自1996年已投放了很多资源在保育工作上,但要待雌鱼15年的性成熟期才得知其成效。美国垦务局(U.S. Bureau of Reclamation)每4-5年就在台伯河大坝注入脉冲水,尝试重造下游的泛滥平原,恢复浅色鲟鱼的栖息地。 在内布拉斯加州普拉特河(Platte River)下游捕猎了小量的浅色鲟鱼。普拉特河不像密西西比河及密苏里河,只有少数的堤坝,可以从密西西比河的合流点往上游。下普拉特河的水深较浅,有大量的沙洲及小洲。虽然浅色鲟鱼较喜欢湍流及深水河流,但于1979年至2003年间,就在普拉特河发现了超过十几条浅色鲟鱼。这些浅色鲟鱼都被植入了发讯器来追踪它们的行踪,以了解适合的水深及水流情况。大部份在普拉特河的浅色鲟鱼都是于春天及初夏捕捉到的。到了仲夏,由于水深减少及水流减慢,浅色鲟鱼会回到密苏里河。 由麋鹿角河(Elkhorn River)延伸至密苏里河交汇处的一段长48公里的普拉特河下游,有适合浅色鲟鱼产卵的地方,不过未有证据它们曾于此地方产卵。下普拉特河及下黄石河都是适合浅色鲟鱼自然繁殖的候选地方。为了建立栖息地,于加文斯波因特大坝(Gavins Point Dam)也有注入脉冲水的计划,对浅色鲟鱼产卵有一定的帮助。 于1998年在密苏里州大马迪国家渔业和野生动物保护区(Big Muddy National Fish & Wildlife Refuge)发现了浅色鲟鱼的鱼苗,是50年以来第一次发现的野生鱼苗。产卵的位点是一条为提供适合栖息地而发展的侧道。这条侧道成为了浅色鲟鱼鱼苗避开密苏里河急流的地方。<ref>[http://www.iltaw.com/animal/318 浅色鲟鱼Pallid sturgeon]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浅色鲟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