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39.1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济阳鼓子秧歌 的原始碼
←
济阳鼓子秧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济阳鼓子秧歌</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ac6eddc451da81cb39db6187bb2fc7160924ab189b6d&refer=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2799422&t=34f37c9681575fa9e5bb1e192f4a4e6b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5%8E%E9%98%B3%E9%BC%93%E5%AD%90%E7%A7%A7%E6%AD%8C&step_word=&hs=0&pn=3&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084872050%2C2943647592&os=3040055258%2C3819609170&simid=4010810641%2C536988251&adpicid=0&lpn=0&ln=552&fr=&fmq=1670207432976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ac6eddc451da81cb39db6187bb2fc7160924ab189b6d%26refer%3D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2799422%26t%3D34f37c9681575fa9e5bb1e192f4a4e6b&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tpj4AzdH3F%25E0%25A0%25A0%25Em%25AD%25bC%25EF%25BC%25bb%25Em%25Bc%25bE%25El%25lb%25Bn%25El%25BC%25ln%25Ec%25AD%25la%25E0%25A0%25A0%25Em%25AD%25bC%25EF%25BC%25blAzdH3Fc88c80ll&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yLDMsNiwxLDUsNC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济阳鼓子秧歌 性 质;民间舞蹈类 名 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兴起时间; 明朝永乐年间 流传发展时长;2000年 所属地区; 山东 ·济南·济阳区 |} '''济阳鼓子秧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继被[[济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之后,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济阳鼓子秧歌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已有2000年的发展史,是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济阳鼓子秧歌分别在国家、省、市等各级艺术节上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优秀表演奖、优秀演员奖。 并多次赴[[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济阳区文化馆获得济阳鼓子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f>[https://www.xiaohongshu.com/discovery/item/60eadd58000000000102ba37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济阳鼓子秧歌],小红书 , 2021-07-11</ref>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济阳鼓子秧歌 所属地区: 山东 ·济南·济阳县 遗产编号:Ⅲ-31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济阳区仁风镇 遗产级别: 市 ==起源与发展== 济阳鼓子秧歌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形成于[[夏商]],完善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与[[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是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 据考证,远在商周时期,生活在鲁北平原上的先民们,每逢丰收之后,便会情不自禁的那起耕作收种的杈耙、棍棒等劳动工具,一边撞击敲打,一边手舞足蹈起来,这里面既有祭天地崇尚自然之意、又有表达庆祝丰收喜悦的愿望。因此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参与其中,群起舞动。久而延之,便形成了比较原始的鼓子秧歌。虽然还那是还没有意义上的鼓子,但生产工具的撞击,敲打而形成的节奏感,可视为今日鼓子的功能。 伴随着人类历史长河的流淌、蔓延,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劳动工具的改善,生活内容的丰富等,鼓子秧歌从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发展变化,如用伴奏敲打的劳动工具,或叫秧歌道具,已逐步增加了有雨伞、水桶、盆、簸箕等,舞蹈的动作步伐,也较前有了不同,逐渐多样起来,到唐宋时期,一些舞蹈套路渐已成型,明清时期,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且形成较大的规模,演变成一种鲁北农村的文化习俗。 新中国成立以后,鼓子秧歌伴随着庆祝解放胜利的锣鼓,又得以复苏活跃起来。最先复苏活跃的是,历来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济阳北部地区。即徒骇河畔与[[惠民]]、[[商河]]等县接壤的[[仁风]]、[[姜集]]、[[三教]]、[[曲堤]]、[[索庙]]等周边的众多村庄。鼓子秧歌成为这一带农民百姓文化精神生活的一项内容,除逢年过节以外,就连抗美援朝,送子参军,甚至建公社,“大跃进”这些社会事件中也不乏鼓子秧歌的活动。尽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食不果腹,无暇顾及鼓子秧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四旧”的帽子和幌子使人们也不敢涉及鼓子秧歌,但深深扎根于百姓生活和人民精神世界之中的民间艺术之花,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社会风雨,鼓子秧始终没有断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心中带来了第二个春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济阳大地上,鼓子秧歌这枝民间艺术之花,显示出个其根深叶茂,艺术常青的顽强生命力,这一次济阳鼓子秧歌的复苏,已开始就得到了县委县府和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86年春节,全县文艺活动调演,仁凤镇代表队率先将鼓子秧歌舞进县城,并且一炮打响,出彩走红,名声大震。总而推动了全县鼓子秧歌活动的开展和普及,尤其徒骇河畔一代的村庄,表现得尤为突出,每逢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成为村村演练和互相串村、赠送表演的黄金时节。参加表演时,争先恐后,特别踊跃。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活泼可爱的儿童,青年男女更是以能上场表演为荣,有的则全家一起出动,加入到串村表演的行列。春节期间,一支支鼓子秧歌队走东串西,入村进城,村庄之间你送我接,互相串演,十分热闹。为传统的新年和元宵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和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 1990年开始,济阳鼓子秧歌应邀并成功参加了省市的各种汇演,表演后,赞誉范围越来越广,知名度越来越高。 1991年,县文化局特邀请山东省和济南市的舞蹈专家深入到曲堤的金李村、仁风的司家坊村、流河村等有代表性的村庄,看现场表演,访问老艺人,对济阳鼓子秧歌进行了系统化、专业化的挖掘整理,做了艺术理论上的总结。此后,便经过县文化局的组队集训,相继参加了全国秧歌比赛并获奖。受文化部派遣,赴[[德]]、[[法]]、[[日本]]等国作访问演出,并获得成功。在国内应邀到各地传授技艺,进行艺术交流的活动也接连不断。 2006年,仁风鼓子秧歌被列如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政府也以此为契机,积极准备对鼓子秧歌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目前已制定出一系列的计划和措施。 ==艺术流派== 济阳鼓子秧歌,是一种群众自编自创,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因而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民族风格,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每逢过年过节,在鼓子秧歌的兴盛地,村村都搞自编动作,自创套路的鼓子秧歌,为的是再串村表演时给对方村庄一个惊喜,以“奇”和“新”显示本村的高妙指出,由于各村的思路不同,习惯有别,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在没有正式表演之前,村村互相保密,庄庄互补外传,因此就形成了套路、跳法及风格的多样化,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派。 一是旧派,也称“[[慢板]]”鼓子秧歌,以仁风镇的[[流河村]]和[[王家村]]的秧歌为代表,旧派鼓子秧歌的特点是:[[节奏较慢]]、动作舒展飘逸,刚柔相济,大鼓大锣伴奏,气势雄浑磅礴,十分耐听耐看,这一派最见功夫,大有讲究。颇有看头的是“头伞”,头伞为老者扮相,穿这大褂,胡须飘胸,一手握伞,一手持巾,神态慈善安详,表演步伐沉着稳健,动作洒脱老练,头伞的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指挥,表演中的一着一式,都是左右鼓子秧歌队全场的信号,头伞向哪里指,队伍就向哪里调,全场变化,出场收场,节奏快慢,全都操在他的手中,头伞可以说就是全场的灵魂,旧派鼓子秧歌在发展过程中,增添了女角,上场表演,女角称作“花”,打扮穿戴色彩鲜艳的服饰,一般踩高跷上场,跳跳扭扭,是场面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跃。“花”扭全场宛如彩蝶飞舞十分优美醒目,招人喜欢。这也是济阳鼓子秧歌的一大特点。另外由男性青壮年扮演的“花伞”角色也很有特点。“花伞”角色头裹毛巾,额戴头镜或英雄缨,一身短打装扮,英姿勃发,潇洒精干。表演起来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时而围绕踩高跷的“花”角表演各种舞姿,呈现多种技巧,一示传情表意,友好嬉戏。平添了几分纯真的生活情趣。 二是新派,也称“[[快板]]”鼓子秧歌,此派以仁风镇[[司家坊]]村的秧歌为代表,这一派的特点是节奏[[欢快热烈]],舞步矫健潇洒,角色若以所持道具来分则“伞”“鼓”“棒”“花”一应俱全,“伞”由“黑伞”和“花伞”之分,“黑伞”角色在舞蹈的扮相及作用与旧派即“慢板”鼓子秧歌的“头伞”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黑伞”角色肩不扛伞,而是腰系一只小鞋,鞋中放一酒盅,将伞把插入酒盅内。表演时,左手握伞时,舞蹈中巧用腕力使伞尽情旋转舞动,右手则持一系有若干小铃铛的牛骨,随着舞步与队形的变换,牛骨铃铛响动,在铿锵锣鼓中呈现别样的伴奏声,虽然这些道具中的小鞋、牛骨和酒盅之类有何原始意义,还不得祥知,但至少能说明鼓子秧歌的道具是就地取材这一特点,“新派”鼓子秧歌中的“花伞”角色不踩高跷,而是跑地场。表演时,手拿花扇和花巾伴舞步变化不断作出轻盈的动作,“棒”是新派鼓子秧歌中最具特色的道具,扮演者均为青少年,表演时,双手持棒有节奏的不断敲击,清脆的棒击声有机和谐的穿插在锣鼓点的空拍中,“棒”角还要做些单独的表演,届时,其他演员分圆场助阵,“棒”角则表演一些有难度的动作,如来几个“跟头”,“旋子”什么的。很能扣人心弦,耐人回味。 上述两种是济阳鼓子秧歌的两个主要流派,其表演套路各有千秋,旧派即“[[慢板]]”的表演套路有“[[迷魂阵]]”“[[井字巷]]”“[[十字坡]]”“[[车撑]]”“[[里四外]]八”等。新派即“[[快板]]”的表演套路有“[[十字街]]”“[[阴阳转]]”“[[葫芦镇]]”“[[石榴花]]”“[[全花]]”“[[金棒槌]]”等。另外,新旧两派共有的套路有“[[花辫子]]”“[[十字街]]”等。 第三派就是“[[小伞派]]”鼓子秧歌,主要是引用小伞做道具而得名。“小伞派”主要以曲堤镇[[金李村]]和垛石镇大庙里村的秧歌为代表,这一派的特点是以小伞领舞,多以两队或四队出场,舞蹈动作多,场面变化快,演员扮相借鉴吸取了传统戏曲的人物扮相,脸谱形形色色,服饰五花八门,幽默诙谐。表演时,多有滑稽可笑的动作,观众往往被逗得捧腹大笑,欢快活泼,滑稽幽默,是小伞派与新、旧两派鼓子秧歌的显著区别。 济阳鼓子秧歌的三大流派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如三派鼓子秧歌的表演中都有“丑角”,尤其是正月十五日的相互调演,丑角更是必不可少,其二是舞蹈伴奏都以大鼓、大镲、大钹、手锣为主。大鼓是伴奏的主导,鼓是牛皮鼓,重锤敲击,声音浑厚雄壮。锣则为低音锣和高音锣相互搭配,铜音错落有致,锣鼓齐鸣,震天动地。远隔十里八里也可细闻其声,想见其景。 济阳鼓子秧歌无论哪一派,也无论是庆丰收、过新年还是闹元宵,那铿锵有力的锣鼓,那粗犷豪放的舞姿,都把鲁西北农家纯朴的民俗民风,平原儿女憨厚热烈的激情展现的酣畅淋漓,形象生动。 ==主要特征== 济阳鼓子秧歌伞.鼓.棒.花齐全,节奏铿锵有力,套路变化繁多,动作粗狂豪放,气势恢宏磅礴,有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势,粗狂豪放的壮士风格,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体现了山东大汉的气概,也就是舞蹈之魂。作为生命情调和冲动形诸人体律动的鼓子秧歌表演者,能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力量。在力与美的漩涡里自我陶醉,它忽如猛虎下山,忽如短兵相接,忽如行云流水……但又什么都不像。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是一些虚的实体。是力的凝聚,所向披靡,充分展现了广场舞蹈的丰富内涵,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亦称“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才普通称之为“鼓子秧歌”。在济阳县仁风镇,鼓子秧歌被广泛流传。在流河,司家坊两村为中心的官庄,北陈,罗家庄,八户王,卢家等村落,主要角色有“伞,鼓,棒,花”四种。这四种角色是以演员所用的道具命名的。其中“花”为女角,“伞”分为“丑伞”和“花伞”:“丑伞”多扮作老汉形象;“花伞”多扮作青年。鼓是鼓子秧歌表演的主力。人数大多由男性青壮年扮演,棒一般由青少年扮演,花又称“拉花”,有的地方踩高跷,有的地方不踩,多由少女扮演,除以上四种角色外,还有一种丑角,亦称“外角”,可办成各种滑稽角色,一般不再正式编制之内,要根据是否有能力扮演这种角色的人才而定。 鼓子秧歌的各种角色在人数搭配上没有统一定,一般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一般在90人以上,70人左右为中型,50人左右为小型,增加角色必须是偶数和他的倍数,比如三的基数是4,就4的倍数递增,鼓的基数是8,就以8的倍数递增,其他角色以此类推。为了保持股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鼓必须多于伞的两倍以上。 秧歌队可定点表演,也可以在行进中表演,当地称“街筒子”,又叫“穿街”或“行程”,秧歌队按照乐队在前开路,伞、鼓、棒花,随后的顺序排成二路或三路,总队在灾场子分三个表演段来完成。首先表演“打场子”,打场子的方式各种各样,一般有武术、高跷、舞狮子和滑稽丑角表演,目的是扩大演出的场地,接下来就是打击乐队,居场地正中偏后位,秧歌队面向乐队大鼓演出的“按场”,按场又分为文场和武场,文武场三种,文场即变换对形图案的“跑”,全体人员按照图案的表演路线快速穿行,交叉动作间隔均匀,有条不紊,跑动时脚下生风,武场主要表演“打”,即队员按照规定的路线原地或走动,做有气势有夸张有勇猛的各种武打动作,一般常以优秀的舞蹈组合为主要表现手段,如“金龙盘玉柱”,“嘶马蜷蹄”,“人条街”等,文武场则是稳中有劲,时起时伏的表演,在一个场景中交替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营造气氛,最后则是收场,也叫“刹鼓子”,即当秧歌队最多跑十几个,最少跑五个图案时,由头伞示意收场,停止表演。整个跑场子的过程一般按照文场——武场——文武场的顺序组合反复,其节奏有快有慢,气氛上对比鲜明,情绪上有张有弛,效果醒目。 ==主要角色== 济阳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为“伞”、“鼓”、“棒花”,这种命名方式是根据舞者所持用的伞、鼓、棒等道具命名的。 [[伞]],由分为:丑伞和花伞,丑伞多扮作老汉形象,花伞多扮作青年,丑伞中的第一和第二把伞是演出的指挥者和领舞者。 丑伞扮相为老者,从额前后脑后束一条黄发带,留长穗,垂身后,白色发髻,白色长胡须,身穿黄色粗布长衫,束黄色腰带,长衫右角撩起,揶于腰带下,腰系两块黄白布,下身穿黄色灯笼裤,脚蹬黑色长筒软底享化,道具伞直径长80厘米左右,伞柄长为120厘米左右,伞盖为红色,伞檐黄顶黑方,舞伞时,左手握伞把中段,将伞把下端插在胯与腰左侧的伞插内的瓷盅里(“伞插”用花布做一只婴儿鞋,鞋内放一瓷酒盅,鞋后订一布圈,圈内穿一条长约三十厘米的布带,表演时,斜挎在右肩上,垂于左腰处),拨槌是用牛胯骨做成,右手握拨槌。 [[花伞]],花伞多扮作青年,花伞同丑伞相似,但形状较小,伞直径为40厘米,伞把长80厘米,伞套是用彩色绸布拼成一块70厘米见方的方巾。 [[鼓]],鼓分大鼓小鼓,大鼓用来打击主旋律,小鼓和音,“鼓子”的角色时表现强健威武的中年男性形象,他们左手持鼓,右手握系着红绸条的鼓棰,舞动起来强劲有力,用臂力把鼓抡起来,借腰的旋拧带动上身,无论做跳、转、劈、蹲动作,都要先把鼓抡起来,“鼓”,跑步要大,架子要低,抓地后蹬,跳时要直起直落,如旱地拔葱,蹲要沉稳,如脚下生根,整体动作大起大落,粗犷凝重。 [[棒]],表现的是矫健青少年的形象,其道具是两根长约60厘米左右的圆木棍,两端绑有花布,其动作特征是在上体挺拔,双臂在肘的屈伸中有臂发力,两棒相击,由上“挑”下“盖”左“搓”右“擦”,突出腕的运用,干净利落的动作,把健康向上,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花]],花又称“拉花”,代表少女形象,花得到聚集一条三四米长的[[彩绸和扇子]],[[花枝]]。表演时,左绸右扇,或右扇左绸,左绸右花枝亦可,胡的动作活泼优秀,表现出少女们的性格开朗,活泼优美。 ==场图特征== 济阳鼓子秧歌套路变化繁多,在场地上的图案近百余种,比较典型的图案有“[[二虎把门]]”“[[双十字街]]”“[[石榴花]]”“[[里四外八]]”等,它的场图结构形态与众不同,由它独特的美学特征,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围中跑圆,二是菠花组合。 一、围中跑圆:就是务者围绕一个中心点,由左右跑成一个大圆圈,在大圆圈里面又有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圆圈,大圆套小圆,里圈扣外圈,圈圈相扣,圈圈相连,总起点进入到终点。舞者一气呵成,一笔画下来,这就是圆的艺术,圆的动力特点,愿为舞者提供了最大的表现空间,各种角色任务的风采在院的运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它不再起到围住表演场地的作用,而且依靠这个圆来调度演员变换场图,又是每个场图变化的起点和终点。 二、菠花,是构成场图的主要方式,在演员进行表演中,每当两人相遇,都要进行“菠花”,根据场图构成的需要,又是前者要与后者菠花,总之每个场图都是在不同的位置有无数的菠花组织穿插而组成,各流派鼓子秧歌队的伞鼓棒花,在动作风格及组合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在表演场图套路上大同小异。 ==荣誉成绩== 一、济南市第一、二、三届大型民间艺术汇演一等奖,优秀表演奖 二、山东省即济南市14届民间艺术汇演最佳奖 三、1990年12月获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舞蹈比赛银奖 四、首届中国沈阳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大赛优秀表演奖 五、1991年参加济南“91时届国际旅游节”开幕式表演 六、1993年应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的邀请,受中国文联的委托赴德法两国参加国际艺术节和一系列民间艺术庆典活动历时4 5天,走遍的法德23个城市,演出51场,被称为“民间舞蹈之经典”“迷人的东方芭蕾” 七、2000年应[[日本]]山口氏之邀赴[[日本]]演出,进行文化交流。 八、2004年春节代表[[山东]]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龙潭庙会]]”。 九、2005年8月,受山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委派,作为[[山东]]省唯一代表参加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中国民间广场歌舞展演活动,获优秀作品奖。 十、2006年济阳鼓子秧歌参加2006年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大型文艺晚会《[[齐风鲁韵]]》。 十一、2006年被列入[[山东]]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十二、2007年4月,在“交银理财”杯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中获得全国第四名三等奖的好成绩。列[[山东]][[三大秧歌之首]]。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d3078ahjce0|480|270|qq}} <center>非遗济阳—济阳鼓子秧歌</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济阳鼓子秧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