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6.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海伦·托马斯 的原始碼
←
海伦·托马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海伦2.jpg|缩略图|右|[http://photocdn.sohu.com/20070320/Img248837032.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so.com/view?q 来自360]]] '''海伦·艾米利亚·托马斯'''('''Helen Amelia Thomas''',1920年8月4日-2013年7月20日)是一位[[美国]][[记者]],生于美国肯塔基州,曾任赫斯特报专栏[[作家]],美国[[白宫]]记者团成员之一。她为美联社担任白宫通讯员超过57年以上。海伦·托马斯采访过[[约翰·肯尼迪]]后历任10位美国[[总统]],她是全国新闻俱乐部的首位女性高级干部,是白宫记者协会首位女成员和理事长,也是烤架俱乐部第一位女性成员。白宫新闻中心只有一个座位刻上了记者名字,就是第一排中央她的专属座位。 ==生平简介== 海伦·托马斯是白宫记者团资格最老的成员,她从1961年开始担任美联社驻白宫记者起,一共向9任美国总统提过问,而且以问题尖锐著称。今年86岁的海伦写过4本书,每本都备受关注。新书《民主政治的看门狗——日渐衰落的[[华盛顿]]记者团以及他们如何令公众失望》,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位美国新闻界的大姐大保持着美国新闻史上很多项纪录。她是美国国家新闻协会的第一个女官员,白宫记者协会第一个女会员和第一任女会长,美国名流俱乐部第一个女会员,1972年作为惟一的女记者还随[[尼克松]]总统访问过中国。 1920年,海伦出生在肯塔基州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是9个孩子中的老七。虽然父母都大字不识,小海伦却对文字有特殊的感情。她12岁时就宣布,长大后要当记者。 22岁从韦恩州立大学毕业后,海伦借口探望堂姐留在了政治中心华盛顿。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华盛顿每日新闻》报社打杂。后来海伦通过努力总算当上一名记者,但她还没来得及庆祝,就赶上《华盛顿每日新闻》裁员——海伦被解雇了。 1943年,海伦加入美联社。1961年,肯尼迪当选总统后,40岁的她成为白宫记者团的第一个女记者,10年后,她成为首席记者,后来又成了记者团的团长。 2013年7月20日,白宫传奇记者海伦·托马斯在位于华盛顿的家中去世,享年92岁。合众国际社的斗牛犬在通讯社曾经的激烈竞争中,托马斯被誉为合众国际社的“斗牛犬”,她是新闻业的女性先驱。她提问时穷追猛打。一名白宫新闻秘书曾形容她的提问是一种“折磨”——但他仍然是她的崇拜者。她拒绝隐藏自己尖锐的观点——即使是对总统提问,她公开敌视[[以色列]],这些都让同事感到不满。 这种倾向终于在2010年结束了她的职业生涯——她于1943年踏入新闻业并成为华盛顿最著名的记者之一。在网上流传的一段录像中,她说,以色列人应该“滚出[[巴勒斯坦]]”,回到德国、波兰或美国的家去。这番颇具争议的言论招致广泛批评,她被迫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2011年1月,她成为华盛顿郊区一家免费周报的专栏作家。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她总是与白宫记者会一贯的结尾联系在一起。她经常是记者会结束前说最后一句话的人。“谢谢,总统先生”,礼貌的几个词汇掩饰了十足的火药味。她对白宫的秘密以及白宫的闪烁其词不屑一顾,这一行事风格可以追溯到约翰·肯尼迪总统时期。作为演讲者和赫斯特新闻社专栏作家自由发表辛辣言论是她职业生涯后期的事情。小布什政府排斥她,显然是因为她曾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当面向小布什发难,并宣称他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美国总统。 2000年,她从合众国际社辞职,影响力开始下降。 她习惯了总统的厌烦,如果说不是冷遇的话。她曾说:“如果你想被人爱,那么做点儿别的。” 2009年8月,在她生日那天,[[奥巴马]]总统突然到访白宫新闻发布厅,带领在场所有记者唱起“祝你生日快乐”,并给她献上生日蛋糕。原来,那天也是奥巴马总统的48岁生日。 ==让总统发抖== [[File:海伦3.jpg|缩略图|左|[https://img.doc.docsou.com/pic/a818ad88b34f4cb12464a8f6/1-810-jpg_6-1080-0-0-108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so.com/view?q 图片来源于360]]] 海伦·托马斯质问了9任美国总统,从肯尼迪到[[小布什]]。40多年来,美国人总能从总统记者招待会的现场直播中,看到她从前排站起来,盯着总统的眼睛发问。 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 事实上,从2000年小布什上台时,海伦·托马斯已经结束了她的白宫记者生涯,而成了赫斯特报系的专栏作家。她在2002年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毫不留情地把小布什形容为“皇帝总统”。她也从不讳言“小布什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总统”,并把他称为“谎言家”。 尽管海伦依旧参加总统的记者招待会,但她已被排除在提问名单之外。直到美国当地时间2006年3月21日,这位以拷问总统闻名的老牌记者,终于在三年来第一次得到了向现任总统发问的机会。 “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那么想开战?从你踏进白宫的那刻开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你说过不是因为石油,也不是因为以色列或其他,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海伦·托马斯单刀直入问道。 “……我并不想开战,想当然地认定我想开战,恰恰是错误的,海伦——”小布什回应。海伦打断了总统的话:“所有的一切——” 总统赶紧插话:“打断一下,打断一下,没有总统想要战争……(大段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伊拉克]]——请让我说完——” “他们并没有对你和我们国家干什么呀。”海伦反驳。 “对不起,请让我说完,让我说完。他们干了!([[阿富汗]])塔利班为基地组织提供安全避难所,基地组织就是在那儿接受训练——” “可我说的是伊拉克——”海伦又一次不客气地打断了总统。 这个女人就是这样在白宫新闻发布厅里向一届又一届美国总统发难。“不用怀疑,40多年来,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新闻界第一夫人”。 在海伦看来,向总统发问是她作为记者应有的权利。在自传《白宫前沿》中,她写道:“只有在民主制度下,记者才被允许质问他们的领导人。因为我们没有英国式的议会制度,督促政府官员向人民负责,解释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政策,这份职责落到了记者肩头。” 在她的新书《民主的看门狗?》中,她写道,“多年来,我总有机会质问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公仆——美国总统。我承认,对这个职位我抱有敬畏,可并不是对占据这一职位的那个人”,因为,“我们的职责不是去敬仰一个领导人多么德高望重,而是不时地把他们搁到聚光灯下,看看他们是否有负民众信赖。” ==质问总统== [[叙利亚]]移民托马斯家9个孩子中的老七,在22岁大学毕业后决定,除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心脏[[华盛顿]]外,哪儿都不去。她借口探望堂姐留在了华盛顿。 1960年,肯尼迪当选总统。40岁的海伦调入合众社白宫记者站,开始了她一生的事业——白宫报道。 此前,白宫女记者不允许参加白宫的记者招待会。一次,海伦向肯尼迪抗议:“如果我们不能参加,你也不应该参加。”肯尼迪表示同意。女记者们从此闯进了男记者的领地。肯尼迪总统说,海伦会是个“好姑娘”,“如果她扔掉手里的笔和采访本的话”。 许多年里,海伦总是第一个或第二个向总统发问的白宫记者。1975年,她被推选为白宫记者团团长。 如果没有“胖子”普莱斯,也许就不会有被朋友们开玩笑称为“总统折磨者”的海伦·托马斯。 1896年,《华盛顿星报》这位记者被他的编辑安排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前往白宫,挖掘新闻。编辑明知当时的总统克里夫兰非常讨厌记者,想借此排挤掉“胖子”。 “胖子”当然采访不到总统,但他老是守在白宫外,询问每一个从白宫中走出来、与总统交谈过的人士,藉此竟然搞到许多独家内幕新闻。到了1900年,大批记者被派往白宫的门口或周围街道上游荡,总统麦金利便任命一名助手每天向这些记者发布一次新闻简报。等到[[西奥多·罗斯福]]就任总统时,一个阴雨的日子,他看到一群记者像落汤鸡一样挤在白宫外的树下,便请他们到白宫避雨。 从此,记者们就再也请不出去了。西奥多·罗斯福将他书房隔壁的一间休息室划作记者室,不久国会拨款在白宫修建了记者办公室。 正是在这间办公室,海伦·托马斯开始了她的白宫报道生涯。“我驻守白宫报道白宫的时间比任何一个记者都长。”海伦说。 “只有当他面对新闻媒体,总统才不得不对民众作出解释,没有其他公开场合可以就当天的议题向总统发难。” 每次当她第一个站起来提问时,总会看到总统们不同的肢体语言:“卡特的畏缩”、“里根的低头”以及老布什的“哦不!不要海伦!” 站到白宫新闻发布厅的讲台上时,肯尼迪可能已经让助手们“事先帮他预测好了90%的记者提问”;尼克松已经浏览过各种文件摘要,“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卡特手边也许已经备好了所有的事实和数据;里根则可能“紧张得像参加论文答辩一样”,即使在戴维营休假也不忘“临阵磨枪”。 每次参加黄金时间现场直播的记者招待会,这位白宫记者团团长就戴上两只手表,以便把时间准确地控制在30分钟。时间一到,她就站起来说:“谢谢你,总统先生。” 一次,里根在记者招待会上遭遇到尖锐问题的“轰炸”,闪烁其词地应对了25分钟后,汗津津地扫了一眼海伦,眼神似乎在问:“可以结束了吗?”海伦对了对表,然后摇摇头。“短短5分钟里,总统竟然受制于我。”海伦说。 “白宫新闻发布厅有时也会像法庭”。比如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伊朗人质危机中的卡特;“伊朗门”中的里根;还有性丑闻中的克林顿。“就像一个证人同时被来自60个不友善的检察官的质问狂轰滥炸”。 白宫新闻发言人[[马林·菲兹沃特]]曾说:“没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对记者回答世界上各种问题的那种恐怖。”<ref>[http://news.sina.com.cn/w/2006-12-06/063311710985.shtml 海伦: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印刷机的油墨] 2006年12月06日 来源: 新浪网</ref> ==成功之路== '''权力会试图管理新闻,但它们并不总能成功''' “我根本不信会有一个政府不想管理、掌控,或说策划新闻。白宫总是想把总统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再自然不过,任何一个政府都希望记者把它发布的新闻当做福音,不加任何质疑。” 不过,“政府可以宣传它的立场,而记者的职责是发掘真相。”在新书中,海伦写道。 白宫有时会用取消某些优待权来要挟记者,比如取消记者乘坐总统专机随总统出行的权利。有时白宫还会向记者的老板或上司告状。不过优秀的老板或上司一般非常礼貌地听完,然后核对事实,如果记者没有出错,便会站在记者一边。 林登·约翰逊总统经常会让他的新闻发言人,打电话到报社抱怨他不喜欢的报道,因为“至少可以让这些杂种知道我对他们的看法”。海伦也记不清多少次听到这位总统抱怨:“你们都有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的权利),好像它是对付总统的专用武器似的。” 也有时,白宫只向记者告知部分事实,或者故意泄漏一些利好消息,要么干脆不准职员向媒体透露一点消息。 当然,白宫还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召开或不召开新闻发布会。约翰逊在黄金时段的新闻发布会上一般只宣布好消息,“埋葬”坏消息。 海伦报道过的每一位总统都曾试图“管理新闻”:肯尼迪曾故意制造“好新闻”;约翰逊对写了尖锐报道的记者采取冷落态度;而尼克松政府甚至会偷听那些“刺儿头”记者的电话;至于里根,一个非常著名的姿势,就是用手拢住耳朵,假装听不见记者提问;老布什在海湾战争中,要求有关战争的报道都要经五角大楼过滤。 “权力会试图管理新闻,但它们并不总能成功。”海伦在新书中写道。因为,总有人会“泄漏消息”。事实上,她报道过的每一位总统,都或多或少地被爆出的丑闻所纠缠。 海伦认为,“水门事件可能是最好的明证,说明记者们的反新闻管理是有效的。”《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持续不断的揭露报道,最终导致尼克松下台。 ==个人宗旨== '''让人民了解事实,国家就会安全''' 在海伦看来,上述所有总统中,小布什政府对新闻的管理无疑是最严厉的。这位总统与她报道过的其他8位总统最大的不同是,“将新闻管理变成了彻底的政府宣传”。 她批评小布什的新闻发言人,简直就是“只知鹦鹉学舌的机器人”。“即使明知是胡说八道,也不敢有一丝偏离”,总是照本宣科,无论记者提什么问题,他“永远在同一页讲稿上打转”。 这位86岁的老记者,凭着她60多年的从业经验,在书中大声质问:“没有畏惧、不带好恶去寻找真相,美国的新闻人已经忘了吗?”最后,她引用林肯的名言:“让人民了解事实,国家就会安全。” 海伦曾向那些总统扔过去的无数尖锐问题,“几乎都得到了总统们的谅解”。 “几乎没有一天,我不得不问问助手们:‘海伦正在写什么?’”1984年海伦·托马斯获得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第四权力奖”时,里根在贺词中说,“你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受尊敬的专业人士,你也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的一部分。” 而在1995年,“新闻界第一夫人”75岁生日这天,当政的克林顿总统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为时15分钟的独家专访。这位总统还举起海伦的录音机,对准她,开玩笑地对她进行了反采访:“托马斯小姐,这么多年来,你听着这么多位总统闪烁其词,语焉不详……你是怎么忍下来的?” 2000年5月,海伦从合众国际社辞职,结束了40年的白宫记者生涯。 海伦蓦然感到了惆怅:伙同其他白宫记者对站在讲台上的人“群起而攻之”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白宫新闻发布厅里的这些记者,再也不是以前那帮记者了。 ==隐退的日子== “我怀念那个时代。”这位老人说。 那时,记者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总统及其家人,与总统和白宫官员展开真正的交谈。记者们会被约翰逊总统邀请到白宫楼上的家庭生活区共进午餐,或者与他一起到牧场骑马。海伦可以一边被蚊虫叮咬,一边观看卡特总统与记者们打垒球。记者们还能在白宫碰到肯尼迪3岁的女儿卡萝琳,问她:“你爸爸在哪儿?”卡萝琳回答:“他正光着脚丫在楼上发呆。”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如此接近一位活生生的总统,看着他的一举一动。”海伦写道。她跟以前的白宫记者们说起来,大家都感叹,再也回不到从前的那些岁月了:杜鲁门总统在晨曦中散步,一群记者和摄影师如影随行。 总统和第一夫人们,“并非心甘情愿地忍受”这群被肯尼迪称为“轰轰作响的兽群”的记者团,但最终都不得不习惯他们的“贴身监视”,并对他们“容忍有加”。不像现在“总统越来越难以接近”,尤其是“911”之后,记者们常常被用绳子远远地拦着。“再也没有像原先那样追着总统跑,把一个个问题扔过去”的情景了。 海伦曾向那些总统扔过去的无数尖锐问题,“几乎都得到了总统们的谅解”。 1992年,在老布什与克林顿的总统竞选辩论中,年逾古稀的海伦,穿一身大红套装,用她那些犀利的问题,轮流拷问两位总统候选人。 “我所知道的每一位总统,对她都怀有一种尊敬。”白宫老牌记者萨姆·唐纳森说。 “几乎没有一天,我不得不问问助手们:‘海伦正在写什么?’”1984年海伦·托马斯获得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第四权力奖”时,里根在贺词中说,“你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受尊敬的专业人士,你也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的一部分。” 而在1995年,“新闻界第一夫人”75岁生日这天,当政的克林顿总统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为时15分钟的独家专访。 克林顿亲自捧起生日蛋糕,让这位拷问过他无数次的女记者吹生日蜡烛。海伦吹了两口气,克林顿帮她吹了第三口气,合力把蜡烛吹灭。 这位总统还举起海伦的录音机,对准她,开玩笑地对她进行了反采访:“托马斯小姐,这么多年来,你听着这么多位总统闪烁其词,语焉不详……你是怎么忍下来的?” 白宫里另一次“反串”记者角色的是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当51岁的海伦终于摘下“嫁给工作的女人”这一外号,与65岁的美联社驻白宫记者道格·康奈尔订婚后,帕特抢先向记者团宣布了这一消息。第一夫人笑得合不拢嘴,说:“我终于抢在海伦之前发布了独家新闻。” 1998年,白宫记者团设立了海伦·托马斯终身成就奖,海伦成了第一位获奖者。 2013年7月20日,曾经报道美国总统新闻消息将近50年的前驻白宫记者海伦・托马斯20日早晨在华盛顿的家中去世,享年92岁。 <ref>[http://news.sohu.com/20130722/n382222591.shtml 白宫“总统考问者”海伦·托马斯20日华盛顿去世]2013年07月22日02:45 来源: 环球网</ref> ==人物评价== 肯尼迪评价海伦称,“如果她扔掉手里的笔和采访本,海伦会是个好姑娘”。 1992年,在老布什与克林顿的总统竞选辩论中,年逾古稀的海伦,穿一身大红套装,用她那些犀利的问题,轮流拷问两位总统候选人。“我所知道的每一位总统,对她都怀有一种尊敬。”白宫老牌记者萨姆·唐纳森说。“几乎没有一天,我不得不问问助手们:‘海伦正在写什么?’”1984年海伦·托马斯获得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第四权力奖”时,里根在贺词中说,“你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受尊敬的专业人士,你也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的一部分。” 海伦对于新闻职业有着异乎寻常的坚持。她每天早上天亮之前便到办公室工作,多次随总统出访。她是尼克松访华时美国代表团中唯一的女记者。即便是在七八十岁的高龄,她的工作劲头也超过年轻记者。数十年来,报道美国总统的长期经历为她赢得了同行和政府官员的尊重和爱戴。 海伦一生还致力于为女性记者获得与男性记者相同的权利而斗争。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她和另外两名女记者一同通过斗争,获得了参加国家记者俱乐部新闻午餐会的权利。到1971年,女性终于获得国家记者俱乐部的会员资格,而海伦也成为该俱乐部首位女性会员,同时也是第一位主要通讯社驻白宫记者站站长、首位白宫记者团女团长。海伦1959年成为美国全国女记者俱乐部主席。1976年被世界年鉴评为“全美25位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个人荣誉== 1976年11月,被《世界年鉴》誉为美国25位最富影响力女性一。 1986年,被列入密歇根妇女名人堂之一。 1998年,她获得国际妇女媒体基金会终生成就奖 1998年,白宫新闻记者协会以她的名字命名,设立海伦·托马斯终身成就奖(Helen Thomas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她也是第一位获奖者。 2003年,她获得了全国妇女组织奖所颁的坚韧不拔奖 2006年5月25日,海伦·托马斯被列为兰辛城区的密歇根星光大道的名人榜之一。 ==著作== [[File:海伦4.jpg|缩略图|右|[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faab431c6bc6cb8a.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so.com/view?q 图片来源于360]]] 海伦写过6本书。 她的第一本书《新闻电头:白宫》(Dateline: White House)1975年由麦克米伦公司(Macmillan)出版。 另外有4本由斯克里布纳(Scribner)出版:2000年的《白宫第一排:我的人生和时代》、2003年的《感谢记忆,总统先生:在白宫第一排得到的智慧》(Thanks for the Memories, Mr. President: Wit and Wisdom From the Front Row at the White House)、2006年的《民主的看门狗?衰弱的华盛顿新闻媒体以及它是如何使大众失望的》(Watchdogs of Democracy? The Waning Washington Press Corps and How It Has Failed the Public)、2009年她和克雷格·克劳福德(Craig Crawford)合著的《听好,总统:所有你们希望你们的总统知晓并且实践的事》(Listen Up, Mr. President: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Your President to Know and Do)。 她还和插图画家[[奇普·博克]](Chip Bok)合作编写了童书《伟大的白宫脱逃》(The Great White House Breakout)。这6本书无一不围绕着她那些为人称道的白宫新闻记者经历。 ==參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美国人]] [[Category:记者]] [[Category:作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海伦·托马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