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海南省收藏家协会 的原始碼
←
海南省收藏家协会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4.itc.cn/q_70/images01/20211128/ea6437a4fb974d4daf3228fbf06df1d3.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504080413_120297211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海南省收藏家协会'''是经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 协会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收藏文博,崇尚[[社会道德]],沟通海内外收藏家与收藏爱好者的联系,开展收藏品的交流、鉴定、展览及学术研究,促进海南民间收藏水平的不断提高。 ==协会简介== 同时,协会还将为保护、抢救海南[[历史]]文物发挥积极作用。 协会的任务是:创办收藏实体,交流藏品信息,研究藏品文博,提供藏品鉴定服务, 举办收藏展览及拍卖活动,办好《海南收藏》和《收藏文摘》会刊。协会的最高组织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 会员实行理事会制, 内设秘书处、鉴定委员会、修复委员会、邮票、钱币、磁卡、字画、陶瓷、[[青铜器]]<ref>[https://www.sohu.com/a/235443599_677506 中国十大著名青铜器,件件国宝级!] ,搜狐,2018-06-13</ref>、证章门券、文革物品、玉器杂项等9个专业委员会。 ==主要领导== 会 长:李国坚 常务副会长:冯所标 副会长:吴虎 陈发启 林少青 王耀华 于荣胜 [[秘书]]长:何翔 ==分支机构== [[三亚]]分会 文昌分会 [[琼海]]分会。 ==相关资讯== ===一生一木一世界=== 那是一张镂空雕有松鹿纹、呈鼓腿膨牙之势的四柱架子床。清中期的某一天,当[[工匠]]在一刀一划中看着它逐渐成形,该是怎样的欣喜与得意? 那是一把曾被人反复摩挲、包浆温润的官帽椅。百年前,当它被摆入某个大户人家的厅堂中时,是否也承载了后者对功名仕途的无限向往? 海口椰海大道129号,马龙潭黄花梨艺术馆。望着眼前这些收藏多年的[[黄花梨]]藏品时,海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马龙潭常常会感到恍惚。 他把这些想象,称作与时光、自然的对话。 “你看,这些纹路自然天成,既有似鬼脸、鬼眼之印记,也有重山叠嶂、连波叠浪,实在妙不可言。”在马龙潭看来,黄花梨具有独一无二的天生美感,工匠的因材施艺如同[[锦上添花]],而能历经数百年遗存至今,更是物缘之奇、时人之福。 沉浮海南收藏界三十余载,马龙潭与黄花梨的缘早已浓得化不开。如今,他为2000多件遗落“沧海”的海南黄花梨建起一个“家”,期待着让更多人发现花梨之美。 [[木雕]]人的一见倾心 马龙潭与木头结缘,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出生于“世界木雕之都”[[浙江]]东阳的他,从小闻着木头的清香味长大。长大后,马龙潭拜当地一名老艺人为师,从此便一头扎进了木雕这个古老行当。 木雕是个精细活儿,从选料、出坯、修细,到打磨、上光、组装,整个过程短则数天,长则数月。尽管每天守着一堆木头,从早到晚反复操练,但他并不觉得枯燥,“流程相对固定,但每件木雕[[作品]]的创作并非千篇一律。” 马龙潭一直谨记师父的教诲——木雕创作以“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为[[原则]],要用心探索木头自身的纹理、颜色、层次和结构,因材施艺、依势而造,挖掘出不同特质木材的天然野趣。 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非常有意思。 而这也意味着,找到好的木材原料尤为关键。好在见得多了,马龙潭渐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无论是见过或没见过的木材,一上手便能掂量出好坏。 1987年,带着这门手艺与对未来的憧憬,木雕学徒马龙潭被“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热潮推动着,成了第一批“闯海人”。当时,海南流行在[[家具]]上雕刻装饰花纹,不少人会自带木料找人加工。登岛不久,他便在海口一家家具厂找到了木工的活计。 打工的日子波澜不惊,直到一天,有人送来几块木材想做成家具。 “拿到手的那一刻,真的眼前一亮。”马龙潭从未见过花纹如此特别、清香如此沁人的木材,当他拿起工具刨锯凿钻时,更明显感觉它比其他[[木材]]材质要硬,“将刨下的木屑丢进火炉,火也能生得特别旺,说明它的油性强,不上漆、不打蜡也能拥有琥珀质感。” “简直是制做家具和雕刻[[工艺品]]的绝佳原料!”马龙潭暗暗叫绝,赶忙追问,这才得知此木名为海南黄花梨。也正是从那时起,这个来自东阳的木雕<ref>[http://news.sohu.com/a/524378211_121123889 中国木雕种类] ,搜狐,2022-02-21</ref>人对海南黄花梨的痴迷便一发不可收。 从木雕人到收藏行家 让马龙潭一见倾心的海南黄花梨,早在唐宋时期便已被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视为珍玩。然而在遭遇长期过度采伐后,能用于制作家具的海南黄花梨大料消耗殆尽,以至于人们对其认知也日渐式微。 “不少人从山里将它砍了当柴烧,即便拿去卖,每斤也不过一两元甚至几毛钱。”将海南黄花梨的模样印在脑子里后的那些年,马龙潭常常能从一些犄角旮旯搜寻到它们的身影—— 某户人家的旧宅横梁、某幢即将拆迁的民房门窗,或随意丢在乡下院子里的犁、牛轭等农具。显然,大伙只是把海南黄花梨当成了一般的本地木材,并未真正认识其[[价值]]。 这让马龙潭不禁扼腕,只要有机会,便开始四处搜罗旁人眼里的那些“破烂木头”。 马龙潭黄花梨艺术馆展厅一角,一把斑驳发白、毫无光泽的木椅,在周遭一众光彩照人的器具衬托下,素净得几乎算得上是“灰头土脸”。“你看,这像不像是一把农村人家最常见的木椅?”马龙潭蹲下身,轻抚椅背上磕碰的几处缺口,“起初,我也这样以为。” 但他还是不死心,依旧花钱将这把“破烂木椅”从一户村民手中买了下来。回来后抱着翻来覆去地看,看花纹、看色泽、看[[工艺]],最终,果然透过斑驳陆离的表层发现了黄花梨独有的花纹,并通过椅背上[[雕刻]]的鹿纹判断出,这是个清中期的老件。 “别看它如今没了润泽感,只要勤加抚摸、棉布擦拭或稍作打磨,依旧能重焕光彩。”在马龙潭看来,这正是黄花梨的魅力所在。 2000年前后,嗅觉敏锐的大批外地商人涌入海南掀起花梨热,沉寂数十年的海南黄花梨也终于迎来“二度春”。凭借独到的眼力,马龙潭四处搜罗到一批海南黄花梨成品、半成品和原木“遗珠”,也渐渐由[[工艺]]雕刻师转型成为收藏行家。 ==视频== ===<center> 海南省收藏家协会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全媒体看海南 | 走进乐东 感受海南民间收藏家文化保护情结</center> <center>{{#iDisplay:x3261otvmcp|560|390|qq}}</center> <center>收藏家:海口老伯藏灯千盏 记录海南岛历史</center> <center>{{#iDisplay:b00165ho0hc|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 社會組織類]]
返回「
海南省收藏家协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