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107.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海底地貌 的原始碼
←
海底地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海底地貌7.jpg|350px|缩略图|右|<big>海底地貌</big>[http://dayi.prcedu.com/upload/question_image/2014/04/05/20140405205327602006.jpg 原图链接][http://dayi.prcedu.com/question_1793227 来自 答疑网 的图片]]]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3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ref>[http://www.fjcgm.cn/Item/Show.asp?m=2&d=760 海洋科普知识],福建煤田地质博物馆,2016-3-8</ref>。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大陆边缘== 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3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大洋中脊==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ref>[https://dili.chazidian.com/s34989/ 高中地理地貌复习:海底地貌],查字典地理网,2016-5-26</ref>。 ==视频== ===<center> 海底地貌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海洋科学专业导论 | 第二讲--海底地貌</center> <center>{{#iDisplay:j018626oviu|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返回「
海底地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