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63.24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海陆蛙 的原始碼
←
海陆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海陆蛙</big> ''' |- |[[File:海陆蛙1.jpg|缩略图|居中|[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000777230,944609001&fm=15&gp=0.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海陆蛙 拉丁学名:Fejervarya cancrivora 别 名:海蛙、食蟹蛙、红树林蛙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两栖纲]] 亚 纲:[[滑体亚纲]] 目:[[无尾目]] 亚 目:[[参差型亚目]] 科:叉舌蛙科 亚 科:叉舌蛙亚科 属:陆蛙属 种:海陆蛙 亚 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Gravenhors,1829 保护级别:无危(LC) IUCN标准 英文名称:Gulf Coast Frog |} '''海陆蛙'''(学名:Fejervarya cancrivora)是叉舌蛙科、陆蛙属的两栖动物。头长等于或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鼻孔略近吻端;眼间距窄;两眼前角之间有一白痣粒;鼓膜大而明显。前肢较短;指端钝圆。后肢粗壮而短;趾末端钝尖;趾间全蹼。内蹠突长而侧扁;无外蹠突;有跗褶。背面皮肤较粗糙;腹面皮肤光滑。生活时颜色变异较大,深浅有所不同,一般背面褐黄色,背面及体侧有黑褐色斑纹, 雌蛙生活于海拔10米左右近海边的咸水或半咸水地区。成蛙常栖息于海边的海潮能够波击的海岸区,以红树林地区较为常见。此蛙白天多隐蔽在洞穴或红树林根系之间,傍晚出外到海滩觅食,主要以蟹、虾、鱼、螺类、软体动物、蚁类、鞘翅目和其他昆虫为食。分布于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关岛]]。(概述图参考来源: )<ref>[http://www.iplant.cn/info/%BA%A3%C2%BD%CD%DC 海陆蛙], 植物智, 2020-01-18</ref> ==海陆蛙形态特征== ===成体=== 海陆蛙(9张) 雄蛙体长60毫米,雌蛙体长78毫米左右。头长等于或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吻棱圆,不很明显,颊部向外倾斜而宽;鼻孔略近吻端;眼间距窄,约为上眼睑的2/3,与眼径相等;两眼前角之间有一白痣粒;鼓膜大而明显,鼓膜至眼后角的距离为鼓膜直径的3/4或相等;犁骨齿很强,始自内鼻孔侧前缘,向后中线斜行但不相遇,呈“丷”形;下颌前端无齿突;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较短;指端钝圆,指长顺序3、1、4、2,第一、第三指几乎等长;关节下瘤明显;有掌突但不甚明显。后肢粗壮而短,前伸贴体时胫关节前达眼后或鼓膜,左、右跟部相重叠或相遇,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趾末端钝尖;趾间全蹼,但缺刻较深,第四趾及第二、第三趾内侧之蹼不达趾端,第二、第三趾外侧以缘膜达趾端,第五趾游离侧缘膜发达;关节下瘤比指上的小;内蹠突长而侧扁,有游离刃,其大小为它的远端到趾末端距离的一半,无外蹠突;有跗褶。 背面皮肤较粗糙;从上眼睑后方向背侧有一纵行不连续的肤棱,其间和体侧有长短不一的肤棱4-8条,在肤棱上有小白刺粒,一条明显的颞褶从眼后角经过鼓膜上方,向下弯至肩部;上唇后部有一条肤棱向下到口角后几乎与颞褶相遇;背后部、肛周围、后肢背面散有细小疣粒。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颜色变异较大,深浅有所不同,一般背面褐黄色,背面及体侧有黑褐色斑纹,上、下唇缘有6-8条深色纵纹;两眼间有“∧”形班,在背面肩部之间“W”形斑明显,后面还有一个或明或暗的“∧”形斑;少数标本从吻至肛上方有一条宽窄不一的黄白色脊线;前臂及股、胫部各有3-4条深色横纹,胫部横纹在内侧明显;雄蛙咽喉部两侧为黑灰色,雌蛙咽喉部为细网状斑纹,少数雌蛙和次成体咽喉部无斑纹或不明显。腹面为浅黄白色。液浸标本班纹仍然可见。 ===第二性征=== 雄蛙体型略小;前肢较粗壮,第一指上黄白色婚垫很发达;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该部皮肤深色);有雄性线。 ===卵=== 剖视雌蛙的卵巢,其卵径0.7毫米,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黄白色,可能未达成熟。 ===蝌蚪=== 10月4日在文昌建华山的路上水洼内采到23个后肢长4.7毫米左右的蝌蚪,头部窄,吻端较尖,腹部宽大,头体略成三角形;第33-35期的蝌 后肢长4.7毫米,全长34毫米,头体长14.0毫米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5倍。尾鳍弱,末端尖。口小,唇齿式为Ⅰ∶1+1/Ⅲ,下唇齿内面两排几乎等长,外排略短于内面两排,外面两排相隔很近;口角及下居两侧的唇乳突两排,小而密,下唇中央缺乳突;角质颌强。在眼后及其腹面距口后2.5毫米处有一横的凹痕;出水孔在体左侧斜向后上方;肛孔开口于尾基右侧。 ==海陆蛙近种区别== 海陆蛙与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相似。但泽陆蛙体长小于60毫米;第五趾无缘膜或极不明显;有外蹠突;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生活于淡水水域。 海陆蛙(作)与泽陆蛙(右) ==海陆蛙生活习性== 雌蛙生活于海拔10米左右近海边的咸水或半咸水地区,其活动范围一般不超出咸水环境50-100米之外。成蛙常栖息于海边的海潮能够波击的海岸区,以红树林地区较为常见。此蛙白天多隐蔽在洞穴或红树林根系之间,傍晚出外到海滩觅食,主要以蟹、虾、鱼、螺类、软体动物、蚁类、鞘翅目和其他昆虫为食。 海陆蛙的鸣声由基本音、基本音的组合音和多音节鸣声组成,且具有调频现象;鸣叫行为开始于每天20:00-21:00,翌日5:00-6:00结束,鸣叫高峰期为2:00-4:00;鸣声数量与环境温度及相对湿度均无显著相关性,每天当温度升高时(5:00-6:00),鸣叫行为结束;海陆蛙可能通过改变鸣声类型和调频的策略增加鸣声的复杂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该物种的鸣叫行为具有一定的日节律性,属于整晚鸣叫型;海陆蛙鸣叫行为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可能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高的相对湿度有利于声音的传播。 ==海陆蛙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关岛(引进)。 中国分布:台湾(台北、新竹、台南、花莲)(存疑)、澳门、海南(海口、文昌、琼山、陵水)、广西(北海、防城、合浦)。 陈兼善(1956)的《台湾脊椎动物志》中记载中国台湾的台北、新竹、花莲、台南有海陆蛙(其种名记载为Rana cancrivora Gravenhorst)分布。此后,台湾出版了多部有关两栖动物的著作,均未记载中国台湾有该种蛙的分布区。因此,海陆蛙在中国台湾的分布点属于可疑记录,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海陆蛙分布图 ==海陆蛙繁殖方式== 海陆蛙全年繁殖,但在雨季开始时最为活跃。雌蛙一次可产卵1600余粒,蝌蚪生活于水坑或半咸水水塘中,多栖息于水的底层。 ==海陆蛙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濒危(EN)。 列入《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80 动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海陆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