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63.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海鷗級飛彈快艇 的原始碼
←
海鷗級飛彈快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海鷗級飛彈快艇'''<br><img src="http://www.mdc.idv.tw/mdc/navy/rocnavy/fabg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mdc.idv.tw/mdc/navy/rocnavy/FABG1.htm 圖片來自mdc.idv.tw]</small> |} '''海鷗級飛彈快艇'''是[[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仿[[以色列]][[毒蜂級飛彈快艇]]<ref>[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107002617-260417?chdtv 毒蜂級飛彈快艇],中時電子報</ref> (Dvora)的設計,[[中國造船公司]](现名[[台灣國際造船公司]])[[高雄]]廠建造的[[中華民國海軍]][[飛彈快艇]],於1979年完成兩艘原型艇。1979年5月16日以12艘海鷗級艇成立自強中隊,1979年11月16日自強中隊擴編成立[[海蛟大隊]];隨著海鷗級新艇陸續完工成軍,1980年10月1日第二中隊成立;1981年3月16日第三中隊成立,1981年6月1日第四中隊成立,1981年8月1日第五中隊與支援中隊同時成立。 海蛟大隊下的每一個快艇中隊都轄有兩個分隊(番號為一至十分隊),每分隊各轄5艘飛彈快艇。整個海蛟大隊共擁有48艘海鷗級、2艘以色列毒蜂級飛彈快艇。支援中隊下轄一至五分隊,每分隊各支援一個中隊之保養維修。海蛟大隊原尚轄有兩艘[[龍江級巡邏艇]],但在1996年此二艦已撥歸131艦隊的212戰隊。海蛟大隊長為[[上校]]([[旅長]])編階,中隊長為[[少校]](副[[營長]])編階,海鷗級艇艇長則為[[上尉]]([[連長]])編階。 在2012年7月1日最後一批20艘的海鷗快艇除役。 ==性能== 海鷗級飛彈快艇為[[鋁合金]]艇身,排水量47[[噸]],艇身長75[[呎]]、寬18呎,至桅頂高22呎,吃水6.6呎。3部12汽缸MTU331TC92型[[柴油]]主機,[[馬力]]2,605匹,三車雙舵極速達36節,32節巡航速度之續航力為700[[浬]]。艇尾裝備一門國造[[T-75 20毫米機砲]](1994年後方陸續加裝),以及兩具[[雄風一型反艦飛彈]]發射箱,艦橋兩側尚裝配有兩挺12.7公釐機槍及4管[[AV-2干擾火箭]]發射器。射控系統為中科院的[[海鷗二型射控系統]](使用中科院的SPG-21射控雷達),並有Mk35Mod3光學指揮儀,供飛彈在發射升空後進入雷達導引階段前的初期光學導引階段下使用。 ==編制== 海鷗級艇編制乘員[[軍官]]2人、[[士官]]6人(分別是[[上尉]]艇長、[[中尉]]副艇長、飛彈[[士官長]]、油機士官長、飛彈士、[[電子]]士、雷達士、[[電機]]士)。海鷗級艇是大部份[[海軍官校]]畢業生第一次擔任艦艇主官的資歷,畢業後約4~5年即可當上艇長。 海鷗級艇只有編號而無艇名,編號至"59"號,中間扣除傳統禁忌的4、13、22、31、40等號。本級艇最初是稱做「FAB」,並將「FAB-XX」的編號以牌子懸掛在艦橋後方的兩側;後改稱「FABG-XX」,並將編號以極小的反白字漆於艇艏,另將單獨阿拉伯數字編號的大字漆於艇尾;水線部份則是漆成紅色。 ==任務== 海鷗級艇除了駐守各軍港基地擔任快速打擊部隊外亦分駐在各漁港協助巡防工作,駐守澎湖的第三中隊尚且擔任反快艇操演的「假想敵中隊」。除自製的海鷗級外,海蛟大隊尚有兩艘以色列製的[[毒蜂級飛彈快艇]](FABG-5與FABG-6,主桅為較低的A字型)。因當初中科院在仿製過程當中曾發生問題,所以引進兩艘原裝貨回來研究便留下服役,時至今日兩艘毒蜂級都已除役。 此外,海鷗級的兩艘中科院原型艇並未真正服役(原型艇的主桅是方柱型,與量產艇的格架型桅桿不一樣;並且飛彈發射箱的位置也比較靠近艇尾)。 由於當初採用[[鋁合金]]材質,服役已久海鷗級的艇身已經出現無法修補的[[金屬疲勞]],艦身壽限問題海蛟大隊面臨換裝壓力。目前取代海鷗級的新船為2009年開始服役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已於2011年12月2日完成,全面汰換現有服役逾20年的50噸級、海鷗級飛彈快艇3個中隊,原有海鷗級飛彈快艇2個中隊共20艘,則於2012年6月28日除役。 ==匿蹤測試== 2011年,53號與59號艇參與中科院匿蹤測試實驗,53號艇為測試艇,艇身塗上吸波塗料,機槍、雄一飛彈與船艙儀器用吸波布料蓋住,雷達另經處理;59號艇未改良,為對照組。二艘快艇同日海上測試,先是由海軍陸基雷達站觀測二艇的雷達軌跡,當雷達從船艉掃描時,測試艇比對照組提早一半時間從螢幕上消失。當雷達改從船艏掃描,測試艇比對照組更晚出現在雷達幕上,而且時有時無,無法確定是否有船。 接下來由另一艘較大型軍艦從海上對二艘快艇測試,當二艇航行接近大船時,對照組在10公里外就被找到,測試艇直到肉眼目視距離,才被雷達發現;接著兩艇航行遠離大船,當肉眼還可勉強辨識時,測試艇已從螢幕上消失,對照組到了10公里外,卻依然清晰可見。 == 艇名由來 == 當時負責飛彈快艇研發專案的蔣小堃透露海鷗飛彈快艇命名的由來,當時案子呈到國防部時並沒有命名,但國防部認為可以執行的案子,一定要有一個專案名稱,並打電話問他。由於當時辦公室外的閱覽室有一本小說《天地一沙鷗》,剛好被他看到,他就回說用「海鷗」好了,立刻獲國防部長官同意而成為專案名稱。 ==意外事件== *1998年7月11日18:00,FABG-46飛彈快艇與其它3艘快艇在[[澎湖縣]][[湖西鄉]]龍門村外海東方約2[[浬]]處操演時觸礁進水半沉,漁船及[[保七總隊]]警艇救起13名官兵。 *2008年10月17日,FABG-3飛彈快艇在海軍[[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的[[乾船塢]]內完成例行性檢修,駛離乾船塢時,未注意航道上原有的用以固定乾船塢的鋼纜,導致該艇頂端的雷達被鋼纜扯斷、墜入海中;海軍司令部隨即要求該艇立即進塢修護,並在最短時間內安裝新雷達。當時[[中華民國國防部]]軍事發言人[[池玉蘭]][[少將]]說,該事件完全是人為疏失所致,國防部已要求海軍檢討,並依規定議處相關失職官員。當時海蛟大隊大隊長[[何光偉]]遭記過並調離現職。海軍官員說,該艇進塢時沒碰撞鋼纜,-{出}-塢時卻碰撞鋼纜,是因為[[潮差]]與人為疏失所致。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海鷗級飛彈快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