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45.2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浸潤 的原始碼
←
浸潤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肺部浸潤.jpg|230px|thumb|有框|右|肺部浸潤。[https://tw.news.yahoo.com/tag/%E8%82%BA%E9%83%A8%E6%B5%B8%E6%BD%A4%E7%8F%BE%E8%B1%A1?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JyJphoa3c5-LWvvzaN1KXczGOO9gJpYlhphrRO5slNE2yxucPLyiJDPHCQ1FPeEOP09FyoF0zugPLDTDUl0pP21ANVjSaT_j9-6g_MVMwoxb88XBJCaCG3IuRqDlTcG7AgEz0lhINBpCEzcMn9g-5tLnknsTesj349pSjXiMXG7 原圖鏈接]]] '''浸潤'''(英語:infiltration),泛指液體與固體發生接觸時,液體附著在固體表面或滲透到固體內部的現象,此時對該固體而言,該液體叫做浸潤液體。以[[人體]]為例,組織內侵入了異常的細胞或出現了正常情況下不應出現的機體細胞,以及某些病變組織向周圍擴展的現象。在細胞內或間質中出現異常的物質、或原有的某些物質的堆積過多也稱為浸潤。有的變性或沉積也稱為浸潤。浸潤大多為病理性的,但有時是為了治療目的而人為的。它們對機體的影響則很不相同。 ==理化== ===有無化學反應=== 浸潤或不浸潤是兩種互斥的物理現象。如果液體對固體浸潤,同時固體內部存在毛細管,那麼因為毛細作用,液體會滲透到固體的內部。浸潤大體可以分為兩種:無化學反應浸潤和化學反應浸潤。浸潤與不浸潤現象產生的原因可以用分子力作用解釋。物體由分子組成,同種物質[[分子]]間的作用力稱為內聚力,不同物質分子間的作用力叫做附著力。如果內聚力小於附著力,就會發生「浸潤現象」;反之則稱為「不浸潤現象」。 在沒有[[化學]]反應參與的情況下,當液體與固體接觸時,在接觸處形成一個液體薄層,這個液體薄層叫做附著層。附著層內部的分子同時受到液體分子和固體分子的吸引。<br> * 如果固體分子對液體分子的引力大於液體分子之間的引力,那麼附著層的分子密度將會大於液體的分子密度,此時附著層內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現為斥力,液面呈現擴散的趨勢,便形成了浸潤現象。 * 如果[[固體]]分子對[[液體]]分子的引力小於液體分子之間的引力,那麼附著層的分子密度將會小於液體的分子密度,此時附著層內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現為引力,液面呈現收縮的趨勢,便形成了不浸潤現象。 ==醫學== ===炎症細胞浸潤=== 在炎症時,各種炎症細胞浸潤炎症組織;這是機體抗損傷的防禦功能表現。腫瘤細胞可以浸潤周圍的正常組織,這稱為腫瘤細胞浸潤,往往是[[惡性腫瘤]]的特徵。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原來較為穩定的肺結核灶,可以活躍起來向周圍發展,這稱為結核病變浸潤。[[高血壓]]病時,[[脾]]、[[腎]]及[[腦]]的細動脈通透性增高,[[血漿]][[蛋白質]]經內膜浸入[[血管]]壁內,凝固成為[[玻璃]]樣物質致細動脈管腔變窄,甚至閉塞,這稱玻璃樣變性,可使高血壓病進一步惡化。 由漿細胞產生的糖蛋白與內皮細胞產生的含[[硫]]的[[粘多糖]]結合形成[[澱粉]]樣物質,是一種[[免疫性蛋白]]複合物抗體。這種物質沉積於腎小球叢上皮下、內皮下,或[[毛細血管]]的基底膜中,使毛細血管管腔變窄及堵塞,最終造成腎小球硬化。若沉積於心肌纖維間可壓迫心肌纖維,使之萎縮,影響[[心肌]]收縮力。澱粉樣物質的浸潤又稱為澱粉樣變。 ===各種病徵=== 某些肥胖病者,在心肌中、胰組織中可以出現脂肪組織,這稱為脂肪組織浸潤。若脂肪組織大量出現在心肌中,可因壓迫而致心肌萎縮,降低心肌的儲備力。缺氧、中毒、[[傳染病]]、飢餓、[[糖代謝]]紊亂等可使某些非[[脂肪]]性組織細胞中出現大量脂質,這稱為脂肪浸潤或脂肪變性,如肝脂肪變性,嚴重者可發生肝硬變。 [[甲狀腺]]功能減退時,[[皮膚]]發生粘液水腫,這是由於皮膚纖維間充滿富含酸性粘多糖的蛋白質性液體所致。某些腫瘤組織可發生粘液變性,也可稱為粘液物質浸潤。糖原(如[[糖尿病]]時)、[[礦物質]](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時的[[鈣]])、色素(如[[黑色素]])、[[膽固醇]](高血壓病時)等,均可沉積於細胞或組織內,這亦稱為浸潤。 浸潤也可見於治療中,如局部[[麻醉]]時將麻醉藥物注入組織即是。除為了治療目的使用藥物浸潤以及炎症灶中各種炎細胞浸潤外,其他的任何浸潤,對機體都是有害的,其危害的大小要看浸潤物的性質、多少以及對受累器官功能的影響而定。如惡性腫瘤的浸潤常是嚴重的,但肺內少量塵埃的沉積,則往往對機體的影響不大。 ==肺浸潤== 肺炎跟其他[[呼吸道感染]]不一樣,可能會造成「肺部浸潤」,而肺炎跟其他呼吸道感染不一樣、又最可怕的,是會出現「肺部浸潤」的狀況。 肺是由很多肺泡組合而成,這些肺泡負責交換[[氧氣]],讓氧氣進入血液中,但如果病菌刺激肺部、讓肺部發炎,一顆一顆的肺泡囊裡面就會充滿膿[[血液|血]]跟[[水]],氧氣就沒有空間進來了;而這種狀況就稱為「肺部浸潤」(infiltration)。 根據書田診所衛教資料,肺浸潤通常代表肺部局部發炎,免疫系統為了運送免疫細胞過來,就造成肺組織的水腫,並沿著淋巴往外擴散。<ref>[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mmog1p 得過肺炎不死也重傷!原因出在「肺部浸潤」、讓細胞壞死窒息]LINE TODAY Heho健康</ref> ===肺浸潤與肺結核=== 肺浸潤的原因很多,包括常見的細菌性肺炎及較不常見的肺結核。通常當臨床[[醫師]]懷疑有肺結核可能性時,就會開立痰液檢查以確定痰液中是否有結核菌。 痰液的結核菌檢查分為[[顯微鏡]]抺片檢及結核菌培養,顯微鏡檢抺片檢查僅需1-2個工作天即可知道結果,若顯微鏡抺片可看見結核菌,則病人為高傳染性的開放性[[肺結核]]需隔離治療,若病患為傳染性較低的非開放性肺結核,則需藉由結核菌培養來檢查,約需二個月的時間。通常醫師會同時開立顯微鏡檢及培養,以加快檢查的速度。<ref>[https://www.ccd.mohw.gov.tw/?aid=602&page_name=detail&iid=1512 肺部浸潤]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ref> ==生活== ===浸潤現象=== 有時在生活中,需要利用浸潤現象。例如使用鋼筆書寫,是利用了書寫紙能夠被墨水浸潤的特點。有時在生活中,需要避免浸潤現象。例如用苯乙烯類塗料[[油漆]][[金屬]]與[[木]]器以防鏽或防腐,是利用了[[苯乙烯]]對水等液體不浸潤的特點。有些固體對同一種液體的浸潤性或不浸潤性,在某些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比如[[醫學]]上用的[[脫脂棉]],在未脫脂前是不能被水浸潤的,而脫脂後可以被水浸潤。有時也需要利用這種轉化。 ==文學== 沾潤、滋潤。《[[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懷生之物,有不浸潤於澤者,賢君恥之。」讒言。參見「浸潤之譖」條。《[[漢書]].卷七六.王尊傳》:「秦聽浸潤以誅良將,魏信讒言以逐賢守。」《[[三國演義]].第一八回》:「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逐漸親熱、討好。《[[水滸傳]].第三九回》:「聞知這蔡九知府是當朝蔡太師兒子,每每來浸潤他,時常過江來謁訪知府。」《[[警世通言]].卷一九.崔衙內白鷂招妖》:「當時則是取笑,誰知浸潤之間,太真與祿山為亂。」<ref>[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B5%B8%E6%BD%A4 浸潤]pedia cloud熱門詞條</ref> ==影片==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yAcPqNbD0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3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05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固体 液体和物态变化 高中物理}}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JwSlH3EApg&t=4s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3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無症狀者卻肺浸潤 醫籲提高警覺 | 華視新聞 20200404}}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K0pGv0Olc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3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最新》肺浸潤拒住負壓病房 持滅火器攻擊醫護遭判5個月 @東森新聞 CH51 }}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400 應用科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浸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