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6.22.18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淮红剧 的原始碼
←
淮红剧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淮红剧</big> ''' |- | [[File:淮红剧.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淮红剧 原名;清音 地址;江苏省宿迁市 主调;淮安满江红 级别;淮阳县刘庄清真寺 |} '''淮红剧'''是[[江苏]]省[[宿迁]]市的一种的戏曲剧种。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主要以喜剧、闹剧为主,有唱腔、道白,道白就是宿迁话,唱腔变化不太多。又有"百曲"之称。因其主调为淮安满江红而得名"淮红"。上世纪六十年代,宿迁淮红戏同[[丹阳丹剧]]、[[海门山歌剧]]一起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ref>[http://www.cnrencai.com/others/social/566313.html 江苏戏曲淮红剧] , CN人才网 2017-12-27日 </ref> ==简介== 唱[满江红]、[鸳鸯句]、[穿心子]、[数落]、[凤阳歌]、[魏调]。以旱船的歌舞形式,演唱简短故事或颂扬功德、祝贺吉庆的唱词。因而,淮红剧在宿迁城乡及周边睢宁、新沂、沭阳、泗阳、泗 洪、淮阴、涟水、灌南等地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宿迁淮红戏同丹阳丹剧、海门山歌剧一起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受到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江谓清]]、[[惠裕宇]]、[[欧阳惠林]]等接见。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了解和演唱该剧的艺人越来越少,濒临失传。淮红戏的生存状况已引起我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7年,淮红戏被列入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729/16/31655491_851699329.shtml 委婉缠绵的戏曲淮红剧] , 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9-07-29 </ref>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宿迁饱受黄河水患,民不聊生,有许多民间艺人靠说唱谋生,他们多顺水随舟流动,沿河、沿湖登岸随意作场。当时的艺人流动性很大,吸收了各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曲调趋于丰富。清[[乾隆]]年间,水患得到有效治理,许多艺人也相对稳定,淮红戏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到清后期,在宿迁地区形成,流布于[[宿迁]]、淮安、沭阳、[[泗阳]]、泗洪、淮阴、[[涟水]]、灌南等地。 清末民初,淮红剧在演唱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东西两大流派,东派以宿城[[梁邦杰]]为代表,唱腔以柔为主,委婉缠绵,余味无穷;西派以宿迁县双庄乡[[罗运章]]为代表,唱腔以刚见长,响而不噪,浑厚朴实。在表演方面,已逐渐发展成为戏曲的初级形式,在旱船表演间歇时,一生一旦上场,对歌对舞,演出《[[观灯]]》、《算命》、《[[叩百子]]》等饶有兴趣的小型节目。1928年,宿迁县民众教育馆办的业余娱乐社,由[[梁邦杰]]、臧玉堂、程步瀛、[[杨瑞芝]]、陆玉堂、钱永祥、[[柴长庆]]、苏宜岭、巩凤岭等人组成"清音演出组"在舞台上演出《[[水漫金山]]》、《算命》、《[[潘金莲拾麦]]》、《陈妙常追舟》等剧目,颇受群众喜爱。这是淮红剧第一次登上戏曲舞台。后抗日战争爆发,战乱迭起,娱乐社解散,这枝含苞初放的小花,也随之凋谢。 新中国成立后,淮红戏获得了新生,为抢救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江苏省文化局于1954年和1959年,两度派员来宿迁会同文化馆挖掘整理,县文教局根据省文化局挖掘整理旱船调的指示,组织文化馆侯铸九等人,在梁、罗两大流派中,挖掘整理出淮红曲牌如: [八角鼓]、[凤阳歌]等近百个,唱本数十个,并编印成册。1954年底,宿城北关镇成立了群英业余淮红剧团,[[夏承祥]]为团长,[[程步瀛]]任导演,主要演员有[[柴长庆]]、苏宜岭、巩风岭、[[邓士英]]、钱永祥、夏永侠、[[杨金斗]]等。建团初期,由于国家经济不足,剧团经费由演员自筹,借空闲民房或院落演出,节目以清唱为主,颇受淮红戏爱好者欢迎,每晚听众济济一堂,有时近千人。 1958年,省音协秘书长[[张仲樵]]来宿调查淮红剧音乐,会同文化馆同志采访了埠子镇淮红老艺人[[杨瑞芝]]先生,并音乐记谱一个多月,杨瑞芝的"凤阳歌"《[[万岁毛泽东]]》,由[[苏力]]记谱(张笔名)载人《[[江苏民间音乐集成]]》。同年秋,宿城镇以群英淮红剧团为基础,又吸收了[[卓耀坤]]、马斯玉、黄元良、[[郭玉荣]]、周士贤等淮红剧爱好者,扩大成立了霸王公社业余淮红剧团,以[[刘汉杰]]为团长,演职员二十多人。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执行"双百"文艺方针,以小型多样、自编自演为主,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月下操练]]》、《送塘泥》、《采莲船》、《[[争肥记]]》、《齐走阳关道》及传统戏《[[追舟]]》、《双下山》等剧目。表演上吸收京剧艺术形式,唱、念均用宿迁方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富有地方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与此同时,双庄、耿车公社和果园场也先后成立了淮红戏业余剧团。 [[File:淮红剧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1960年1月,霸王公社业余淮红剧团,参加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现代戏《[[送塘泥]]》,获得好评,省文化局拨专款四万元,支持宿迁成立专业淮红戏剧团。是年3月,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将霸王公社业余淮红戏剧团,办成实验性质的专业淮红戏剧团,由霸王公社领导首排《[[太平图]]》。同年秋,与撤销后的县京剧团合并成立宿迁县吕剧团,从此,淮红剧又流于业余演唱。 1978年,县文教局组织文化馆,剧团音乐工作者[[李兆益]]、梁生安、[[杨邦彦]]等,花费一年时间,对淮红剧音乐,再次进行挖掘整理(省文化局前曾派员两次来宿挖掘整理淮红戏曲牌,可惜的是他们整出的曲牌和唱本,在"文革"中均遭到焚毁),研讨其唱腔、伴奏特色,并在《[[插路标]]》、《出礼》、《二憨送布》等剧中,加以实践,使原有曲牌有了新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县京剧团也于1983年用淮红剧曲调,移植到花鼓戏《[[家庭公案]]》中去,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淮红戏已有二十多个唱本参加省、市级汇演和展演获奖。通过数代人的努力,淮红戏具备了地方戏曲剧种的各项条件。同时,淮红戏中的曲牌(旱船调)在宿迁、沭阳、[[泗洪]]、淮安、涟水、[[灌南]]等县广泛流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特别是旅居海外的宿迁老一辈华侨对淮红戏唱段十分喜爱,省、市报纸、电台多次予以报道,[[江苏]]省戏曲志将淮红戏列为原淮阴地区流行的七大剧种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对淮红戏的挖掘、培育工作十分重视,先后已挖掘传统小戏(折子戏)、坐唱、说唱等多种淮红戏表演形式。2005年元月,在市委扩大会期间,宿豫区组织的"山魂水韵"大型文艺演出中,用淮红戏曲调演唱《[[说宿豫,唱宿迁]]》获得观众好评。对弘扬这一地方戏曲曲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f>[https://dy.163.com/article/EREQ64BF0525D87C.html 淮红剧又叫淮红调、旱船调,是宿迁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 , 网易 2019-10-14 </ref> ==表演形式== 淮红戏最初演唱形式有二:其一,坐唱,运用曲牌联唱,来表现民间故事内容;其二,在节日、庙会上,以旱船的歌舞形式,演唱简短故事或颂扬功德、祝贺吉庆的唱词。 传统的表演形式中,演唱多由女艺人自击板鼓而歌,伴奏多为盲人,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月琴等。后来发展为:淮红戏乐队主弦采用高胡,其它伴奏乐器有二胡、中胡、扬琴、琵琶、三弦,低音多用大提琴,吹管乐常用竹笛、唢呐、笙。主弦高胡的演奏,采取套子(加法)手法。其它乐器用托腔伴奏(随腔伴奏),有时采用反正弓拉法进行伴奏。乐队伴奏时一般多用唱繁伴简,唱简伴繁的方法,使伴奏与唱腔音乐自然形成民间"支声复调"的效果。淮红戏的打击乐一般采用京剧的锣鼓经。但应提出的是在打击乐中,使用小碟子进行伴奏,风格独特。小碟子音高,选用与剧中主要曲牌调的高低一致或相近似。敲碟子的节奏比较丰富,变化也是多样的。 ==唱腔特点== 淮红戏的唱腔属于曲牌体的结构形式。它基本上是以[满江红]为主体曲牌,采用串腔手法,少部分为板腔体。有机地联缀若干个不同的民间曲牌,形成"声乐套曲",演唱较为完整的故事。在清曲中的一个重要的曲牌组合形式《五瓣梅套曲》,必须用[满江红]开始,[叠板]、[落板]结束。这种组腔方式已成为淮红戏的基本规律。 [[File:淮红剧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主要曲牌== 淮红戏主要曲牌有:[满江红]、[凤阳歌]、[鸳鸯句]、[穿心子]、[上河调]、[小河调]、[剪剪花]、[小郎调]、[数落]、[罗江怨]、[银纽绿]、[关东调]、[八角鼓]、[魏调]、[杨柳青]、[鲜花调]、[八段锦]、[道情]、[莲花落]、[十杯酒]、[梳妆台]、[补缸]、[太平年]、[数落板]、[垛子赶板落腔]等。 ==传承谱系== 淮红戏自清嘉庆年间以来已传至六代,每个时期的代表性传承人有: 嘉庆年间[[程二]](名字不祥); 同治、光绪年间[[吴敬斋]]; 清末民初年间[[梁邦杰]](编、演)[[罗运章]](编、演); 民国初年至1949年前:[[宋吕庆]](编、演)[[陈加棠]](编、演)、[[钱祥]](乐队); 建国后到七十年代初[[李占魁]](编、演)傅锦佩(编、演)、[[王茂学]](乐队)刘汉杰(编、演)、[[蔡士民]](编剧)、于庆堂(司鼓)、[[陈友洋]](演员); 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杨邦彦]](作曲)梁生安(作曲)张志清(剧本)[[杨静]](编剧)郑奇恩(编剧)杨佑智(导演)[[杨士圣]](乐队)李文章(乐队)刘献奎(编、演)、[[罗绪文]](编、演)于洪南(主胡)。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返回「
淮红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