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3.7.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深度撞击号 的原始碼
←
深度撞击号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 深度撞击号.jpg|320px|缩略图|右|<big> 深度撞击号</big>[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717/c466efab43eb4d2ba2ea6b28ede6e1a3.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57877692_794433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深度撞击号'''([[英语]]:Deep Impact)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彗星探测器,设计用于研究坦普尔1号彗星核心的成分。[[探测器]]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同年7月3日释放撞击器,并于2005年7月4日05时44分(UTC时间)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地球]]在8分钟后接收到撞击事件的发生。 此前针对彗星的[[太空]]任务,如[[乔托号]]和[[星尘号]]都是飞掠任务,仅仅进行拍摄和远距离彗核探测。深度撞击号是第一个激起彗星表面的物质的探测任务。任务引发了公众[[媒体]]、[[科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在主要探测任务结束后,深度撞击号被EPOXI任务用于研究[[地外行星]]和[[哈特雷2号彗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13年9月20日宣布深度撞击号因软件故障,未能控制[[太阳能板]]正对[[太阳]],搭载的[[电池]]消耗殆尽,寒冷的[[气温]]破坏机载设备,基本上冻结它的电池和推进系统。在失去联络一个月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唯有将彗星研究任务结束<ref>[https://www.ali213.net/news/html/2013-9/84161.html “深度撞击”号遇上大麻烦了!与地球失去联络 ],游匣网,2013-9-11 </ref>。 ==研制历程== 经过173天、4亿3100万公里(2亿6800万英里)的旅程后,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飞越了坦普尔彗星。在脱离[[彗星]]一天后,飞越[[飞行器]]开始部署撞击探测器。在撞击探测器撞击彗星时,飞越飞行器已经离开彗星8606公里(5348英里)了。撞击探测器在撞击发生后14分钟达到与[[彗核]]的最短距离,大约为500公里(310英里)<ref>[http://tech.163.com/special/s/000915QE/sdzj.html 举世瞩目 美国深度撞击号7月4日炮轰彗星 ],网易科技 ,2005-7-5</ref>。 ==科学目标== 深度撞击号任务旨在帮助解答关于彗星的基本问题,诸如彗核的成分、撞击造成的撞击坑深度、彗星的形成地点等。通过对撞击及其余波的观测,[[天文学家]]希望确定彗星内核与外层的差异,以探究彗星的形成过程。 该任务由[[马里兰大学]]的天文学家麦克·阿赫恩主持。他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员来自[[康奈尔大学]]、马里兰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布朗大学]]、贝尔顿太空探测计划(Belton Space Exploration Initiatives)、[[喷气推进实验室]]、[[夏威夷大学]]、科学应用国际公司、鲍尔航天公司以及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学研究所。 ==视频== ==<center> 深度撞击号号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2005年深度撞击号使坦普尔1号彗星偏移1.4度,免于撞地球</center> <center>{{#iDisplay:h0314jpb6ax|560|390|qq}}</center> <center>撞击彗星!深度撞击号发现彗核中竟有红宝石!</center> <center>{{#iDisplay:u0366h440vu|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
返回「
深度撞击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