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05.2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清代冠服 的原始碼
←
清代冠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清代冠服</big> ''' |- | [[File:5afa23bc6a514d3fbcad8cdece72007b.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421/5afa23bc6a514d3fbcad8cdece72007b.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309385875_395602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与[[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内涵。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披肩领和皇后两肩所饰被称为“缘”的半月形装饰,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 充分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的行礼动作(即满语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 原 则 “[[不轻变组训]]”<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3×tamp=1636014984&ver=1&signature=aQUpRlmIMxDRU73TVDyuW-YSEePgEEF0pmbzAMuKUeej0a1oTX9*xefs17YvNZoI6kTFs9AW5U*VpnaiEItbthb6wR0fOO8t766ion2NViuiqzwt4HwxO46jv5NKf90spUCAKrmf-H4X1g68Hoy22dNgSzCn*RgveMqpKI89bBs= 清代冠服],搜狗, 2013-02-13</ref> 外文名 Qing emperors'costume 时 间 [[崇德时期]] =='''目录'''== '''概述''' '''制度的完善''' '''制作和考证''' '''冠帽''' '''男服''' '''女服''' '''配饰''' =='''概述'''==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与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内涵。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披肩领和皇后两肩所饰被称为“缘”的半月形装饰,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辉煌 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的行礼动作(即满语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 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此马蹄袖以遮手可御寒,挽起放下可行礼,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被人们誉为“反映清代历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饰正是 这样,把传统特色与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装的方寸之间,满、汉两种文化也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和平共处。 =='''制度的完善'''== 清朝坚持以满族的传统服饰为基础,制定冠服制度,故对明朝的服制有较大的变革。自从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元年开始初步定制,历经变动修改,直到清高宗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确定下来,以后虽有修订,但没有重大的变动。清军入关之后, 曾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定《[[服色肩与永例]]》。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定民公以下有顶戴官员以上者,禁穿五爪蟒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十二月在赐太保年羹尧自裁的罪状中有:“出门官员穿补服净街,用鹅黄小刀荷包,擅穿四衩 衣服,衣服具用黄包袱,伊子穿四团补服,坐落公馆墙壁俱彩画四爪龙,吹手穿缎蟒袍。”其狂悖之罪有:“奏折在内房启发,并不穿朝服大堂拜送,纵容家人魏之耀穿朝、补服与司道提镇同坐。”雍正四年及八年定大小官员帽顶等级。雍正十 年校刊《[[大清会典]]》。乾隆五年敕撰《大清律例》,乾隆二十六年敕撰《大清会典·会典则例》,乾隆三十一年校勘完成《皇朝礼器图式》,为清宫廷画师精心彩色描绘,并用木刻版刊印黑白图。后于嘉庆、道光年间纂修完成《会典及事例、图 式》和《[[大清通例]]》。光绪年间又增补修纂《大清会典图例》。 清代冠服制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严肃性。皇帝每年秋审,对“服制斩犯”达到近乎疯狂的残酷。据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清实录]]》中载:“丙午,上御依清旷勾到,秋审官犯、服制及云南、贵州情实罪犯。停决官犯斩犯六人、绞犯 四人、服制斩犯四十二人、云南绞犯七人、贵州斩犯一人,绞犯八人……”可见因服制被斩首的犯人在死刑犯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制作和考证'''== 清代凡由内务府发交江南江宁苏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两淮织造司、局织造的御用冠服、妃嫔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礼部定式或皇上命题由内务府或如意馆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和墨线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样,交总管太监呈皇 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到裁作、绣作、衣作分别在衣料上绣花、裁剪、缝制。完成之后,凡上用者陆路运送进京,宫用者水运进京,于限期内送交内务府广储司的缎库验收,这些小样都附有白 纸或黄纸墨迹题签,有些并署有画画者的真实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画”、“臣谢醇恭画”、“臣沈世俊恭画”等。 现在还有一部分完整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可以与故宫现藏的清代实物相对照,而故宫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保藏的宫廷绘画如清初由著名画家王翚主持、集中许多画家合作绘成的《康熙万寿图》(十二大卷)、《康熙帝南巡图》,由徐扬 主持的《[[乾隆南巡图]]》(十六大卷)和徐扬的另一长卷《姑苏繁华图》。又如《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乾隆帝紫光阁赐宴图》、《乾隆帝大阅图》、《乾隆帝大阅铠甲骑马像》、《乾隆帝丛薄围猎图》、《乾隆帝射熊图》、《泰和殿筵宴 图》、乾隆帝题诗作序的《[[塞宴四事图]]》、乾隆帝生母崇庆太后《万寿点景图》、《光绪皇帝大婚图》、《冰嬉图》、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万树园赐宴图》及《马术图》等,则生动具体地描画出了清朝君臣在各种不同政事或礼仪活动场面衣着 的形象。另外如《康熙帝读书像》、《[[康熙帝写字像]]》、《雍正帝行乐图》、《[[乾隆帝岁朝行乐图]]》等,是描绘皇帝在燕居时穿着便服读书写字或娱乐休息的情形,更能帮助我们了解清代上层社会服饰文化与生活活动的概貌。 19世纪8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之后,上自慈禧太后,下至市民、商贾、小手工艺人,都有写真照片流传至今,足以提供更加真实的形象资料,而更宝贵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分别保存了数十万 件的清宫服饰实物,由于距今年代不远,这些文物保存鲜艳如新,都给清代服饰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书特选出清宫旧藏的一部分光绪年间的服装小样和大样供读者参考,内有一套慈禧太后穿用的带有“十二章”花纹的朝服小样和数件 慈禧太后穿用的竹子花纹的紧身小样,尤为难得可贵。 =='''冠帽'''== 皇帝冠帽 (1)皇帝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冬用薰貂制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制作,冠体上缀朱纬,长出冠檐,顶上加金缕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四条,间饰 东珠四颗,第二、三层各有升龙四条,各饰东珠四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十五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玉草产于东北,满族叫德勒苏草,进关以后,视此草为发祥之物)或藤丝、竹丝做成,外裱以罗,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石青色织金边饰;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 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上缀朱纬,冠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满花金座有的是镶嵌宝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织,红纱绸裱里,石青织金缎或织金绸、纱缘边。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 上嵌大珍珠一颗。 (4)皇帝常服冠: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满缀红缨、红绒结顶。用皮或青绒制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丝编织,红纱、绸里,石青织金缘边。上缀朱纬、红绒结顶。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绒为之,满缀红缨、红绒结顶。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为高顶式,前有深檐。夏季为平顶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节表用明黄色毡、油绸或羽缎制作,月白缎里。 (7)翎子: 翎子分[[花翎]]、蓝翎、染蓝翎,花翎为贵,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贵。花翎原有例戴、赐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贝子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戴单眼花翎。品宦例戴 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各城参赞办事领队大臣、散秩大臣、武备院卿、上驷院卿、头、二、三、四等侍卫及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銮仪卫等满员五品以上、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 护卫均戴单眼花翎,翎根缀蓝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玺、珐琅、瓷等质材制成的翎管内,缀于冠后。双眼和三眼翎,就是拿两个和三个孔雀尾羽后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连接而成。蓝翎是用鹖羽制成,蓝色无翎斑,故名蓝翎。染蓝 翎是用靛蓝染天鹅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红笠上植染蓝翎为饰,贵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于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为贵,但康熙时,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赐五眼花翎;后福文襄公立大功,曾获四眼花翎,属 于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赐射箭者,也给花翎,但无冠顶,名“空花翎”。清末汉人中李鸿章曾获戴三眼花翎,赐云龙补服。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获赏戴双眼花翎。当时汉人获封爵赐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抚衔者都得赏赐,这在清前期是 很少有的。即宗室亲郡王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赏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议处。 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衰微,财政枯竭,当时有广东洋商伍崇曜、潘仕成捐输十数万金,无可嘉奖,始蒙戴花翎,传为恩荣。此后捐翎之风盛行,咸丰九年规定,捐翎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价七千两。花翎从此由荣誉象征几乎变成商品交换了。 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皇妃、妃、嫔冠帽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周围有一道冠檐。冠体上缀朱纬,冠顶呈宝塔形,分三层,每层贯东珠各1,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3,珍珠各17,上衔大东珠1。朱纬上周缀金累丝凤 凰7,每个凤身上饰东珠9,猫睛石1,每个凤的凤尾饰珍珠21。冠后金累丝翟(雉鸟)1,翟背饰猫睛石1,翟尾饰珍珠16。从翟鸟下垂珠结,由五行每行64颗珍珠串连,平排垂挂,在五行垂珠的半中间即第32颗外,接衔一个圆形青金石结,系用金 累丝圆形饰片嵌青金石1,东珠6,珍珠6制成。然后再从石结下面接垂五行的后半串珍珠。共珍珠302颗,这就称为“[[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1,末缀珊瑚。冠后从冠檐里边下垂倒葫芦形护领,护领下端垂明黄色丝绦两条,末缀宝石。冠左右缀青 色缎带。皇后夏朝冠以青绒为之,余制如冬朝冠。吉服冠:冠形基本相同,以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 (2)皇贵妃朝冠,形制与皇后朝冠相同,差别的只是7只金凤上没有猫睛石,翟鸟下所垂珠结不是五行二就,而是“三行二就”,三行共用珍珠192颗。 (3)妃、嫔朝冠,顶都是二层而不是三层,每层承以金凤,每凤饰东珠9,珍珠17,妃冠顶上衔猫睛石,嫔上衔子。朱纬上周缀金凤5,每凤饰东珠7、珍珠21。后金翟1,妃翟上饰猫睛石1,珍珠16,嫔翟上只有16颗珍珠,没有猫睛石。从翟 鸟下垂的珠结三行二就,妃用珍珠188,中间金衔青金石结1,饰东珠、珍珠各4,末缀珊瑚。嫔翟鸟下垂的珠结三行二就用珍珠172颗,中间金衔青金石结1,饰东珠、珍珠各3,末缀珊瑚。余同皇贵妃。 =='''男服'''== 1.端罩:是清代皇帝、皇族及近臣、侍卫所穿,形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腕、衣长至膝下、对襟有纽扣五个,毛朝外穿的宽松式裘皮服。皇帝端罩,紫貂为之,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明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 色与里同。皇子端罩,紫貂为之,金黄缎里。亲王端罩青狐为之,月白缎里,若曾获赐金黄缎里亦可用之。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端罩均青狐皮,月白缎里。镇国公、辅国公端罩均紫貂,月白缎里。民公、侯、伯、子、男、下至文三品、 武二品端罩,均以貂皮为之,蓝缎里。一等侍卫端罩用猞猁皮间以豹皮,月白缎里。二等侍卫端罩用红豹皮,素红缎里。三等侍卫、蓝翎侍卫端罩用黄豹皮,月白缎里。 2.衮服和龙褂:清代只有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场合穿衮服,形式为圆领、对襟、长与坐齐(至晚清衣长至膝以下),平袖、袖与肘齐,石青色面,石青色扣鼻,钻金圆纽子5。织、绣或缂丝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为纹,前胸、后背、两 肩各一,左肩日、右肩月,团龙间以五色云,下海水江牙。春秋为棉或夹,冬用裘夏用纱。皇子所穿者减去日月纹,其余完全相同,但不叫衮服,而叫“龙褂”。 3.补服:是清代的礼服。皇帝穿衮服、皇子穿龙褂时,王公大臣和百官穿补服相衬配,但补服穿用的场合和时间更多,所以又是清代文武大臣和百官的重要官服。补服的形式以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比袍短一尺许), 门襟有5颗纽子的石青色宽松式外衣,故有“外褂”或“外套”之称。补服主要的特点,是用装饰于前胸和后背的“补子”的不同纹饰来区别官位高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室成员用圆形补子。固伦额驸、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民 公、侯、伯、子、男、以至各级品官,均用方形补子。清代补子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在直接承袭明朝官补的基础上修改而来,但尺寸比明代略有缩小。此外明代的补服为高圆领大袖袍,是单独直接穿的。清代的补服是穿在吉服袍外面,不单独穿 用,凡穿吉服袍时外面必穿补褂。惟一的例外是每年三伏天盛夏酷暑期间,叫做“免褂期”,此时穿吉服袍可免套补褂。清代补子的纹样也有规定(如:亲王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郡王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贝勒四爪正蟒二 团前后各一等等)。 4.朝服: (1)皇帝朝服:清朝皇帝朝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其基本款式由披领(又称扇肩)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分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端三 个部分,腰间有腰帷。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朝服分冬朝服和夏朝服,冬朝服又有两种形式,现分述于后。 ①皇帝冬朝服一:明黄色,两肩和前胸、后背各绣正龙一条,上衣前后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下平水江牙。下裳襞积绣行龙六条间以五色云,下平水江牙。下裳其余部位和披领全表以紫貂,马蹄袖端表以薰貂,这是自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所穿。质地多用织成妆花缎或以缎、绸绣制。 ②皇帝冬朝服二:明黄色,上衣两肩及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身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列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 在裳,间以五色云,下幅为八宝水平,披领、袖端、下裳侧摆和下摆用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再加镶海龙裘皮边。质地用织成妆花缎或以缎、绸刺绣及缂丝。以上所述花纹是根据《大清会典》等文献的记载。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朝袍 实物来看,文献所记只是露在衣服外表的花纹。而实物上的花纹,还考虑到人穿在身上活动时,袍子下襟也常常会暴露出来,所以在衣服里面掩襟的襞积部位,也加绣四个团龙,并在掩襟的裳部加绣一条行龙,全袍总共应实用龙纹43条。 ③皇帝夏朝服:明黄色,惟南郊祈谷、常雩(yú音于,求雨)用蓝,朝日用红,夕月用月色(月白,即浅蓝色)。夏朝服的形式和纹饰与冬朝服二式完全相同,只是在披领、袖端、下裳侧摆、下摆等处单镶织金缎或织金绸的镶边,不再镶海 龙裘皮边,即所谓“片金绞边”。质地一般为穿纱地绒绣、纳纱绣及妆花纱、缂丝等。春秋两季的棉、夹朝袍,形式与此相同,质地为缎、绸地绣花、妆花缎、缂丝等。 (2)皇子亲王等朝服: ①皇子朝服有两种形式,均金黄色。一种在披领和裳部具表紫貂,马蹄袖端薰貂,绣纹两肩及前胸后背正龙各一条,襞积行龙六条,间以五色云纹。这是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所穿。另一种披领和袖均石青色,织金缎镶边,冬天再镶一层海 龙皮边;绣纹两肩、前胸后背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裳行龙八,披领行龙二,马蹄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平水。 ②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服,蓝色或石青色随便用,若赐金黄色亦可用之。其余与皇子相同。 ③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服,不许用金黄色,其余颜色随便用。纹样通绣四爪蟒纹。 ④民公、侯、伯朝服,一种是蓝或石青色。披领及袖均石青色,织金缎镶边,冬天再加镶海龙裘皮边。两肩、前胸、后背饰正蟒各一条,腰帷行蟒四条,中有襞积,裳行蟒八。另一种是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所穿,披领及裳均表以紫貂,马 蹄袖端薰貂,两肩及前胸后背饰四爪正蟒各一条,襞积四爪行蟒四条。 5.龙袍:清代只有皇帝穿十二章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蝠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马 蹄袖端饰正龙各一,领、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绸镶边。棉、纱、夹、裘随季节变换。穿龙袍时,在外面加罩衮服。 6.蟒袍:又称花衣,皇太子蟒袍杏黄色。皇子金黄色,领袖石青色织金缎镶边,绣九条蟒,前后左右开裾。亲王、亲王世子、郡王与皇子同制。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通饰四爪蟒九条,不得用金黄色,余色随所用。民公、侯、伯蟒袍 用蓝或石青色,通饰四爪蟒九条,曾获赐五爪蟒缎者亦得用之。以下至文、武三品、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以上及一等侍卫相同。蟒袍是上班及礼仪场合所穿,但在万寿圣节,即皇帝过生日的前三天至后四天,宫中任何场合都必须穿它,这段时间 称为“花衣期”。蟒袍与蟒褂相配。 7.常服褂:常服褂即对襟平袖,长至膝下的外褂,皇帝及百官均石青色,花纹不限,不缀补子。 8.常服袍: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有马蹄袖端,四开裾式长袍,颜色花纹不限。是平常所穿。 9.行褂: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肘,长与坐齐,门襟有五个纽扣的短外褂,从皇帝、王公大臣、官庶下至扈行者都可以穿。豹尾班侍卫所穿行褂无袖,左右及胸前以两根带子系结,不用纽扣,色用明黄。但有袖的行褂,色彩有严格规 定。皇帝行褂石青色,根据季节换穿棉、夹、纱、裘。亲王、郡王、文武品官也用石青色。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健锐营翼长用明黄色(诸臣因军功获赐黄马褂者,才能用明黄色)。八旗之正四旗副都统、正黄旗用金 黄色,正白旗白色,正红旗红色,正蓝旗蓝色,镶黄旗金黄色镶红边,镶白旗白色红边,镶蓝旗蓝色红边,镶红旗红色白边。前锋参领明黄色蓝边,护军参领、火器营官兵蓝色白边,健锐营兵蓝色明黄边。虎枪营总统领明黄色、领左右端青色边 直下至前裾。枪长红色、领左右青色边直下至前裾,营兵白色,领左右青色边直下至前裾。乾隆间始流行用玄狐、紫貂、海龙、猞猁狲千尖、草上霜、紫羔等高贵裘皮做成的翻毛马褂,到嘉庆时更为盛行。遇丧则用银鼠及麦穗子(即俗称萝卜丝 的羊皮)来做。 清代的黄马褂,非特赐不能穿,凡穿黄马褂有三种人,一是上面提到的随皇帝“巡幸”的侍卫,为“任职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的人获穿,称“行围褂子”。三是因治国或战事中建功获赏的人,称“武功褂子”。前两种用 黑色纽袢,后一种用黄色纽袢。 10.行袍:行袍为右衽大襟,窄袖有马蹄袖端、四开裾,右面的衣裾下短1尺,比常服袍减短1/10,便于骑马的袍子,故又称“缺襟袍”。不骑马时,把右裾下所短的1尺以另幅用三个纽扣扣拴,就同常服袍一样。凡臣工扈行、行围人员都例 服之。文武官员出差时穿行袍谒客,外套对襟大袖马褂即可。 11.行裳:为左、右各一片内直外弧形的裳,上用一石青色横幅布缝连,横幅布两端有带可以围系于腰际。皇帝、王公、百官行裳形状相同,皇帝行裳根据不同季节以毡、夹、鹿皮、黑狐为表。 12.雨衣:皇帝穿的雨衣有六种形式,都是明黄色。雨裳有两种形式。亲王、贝勒至文武一品、御前侍卫、各省巡抚用的雨衣,有两种形式。 =='''女服'''== 1.朝褂: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按《大清会典》规定,有三种款式,均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这三种朝褂领后均垂明黄色绦,绦上缀饰珠宝。朝褂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时胸前挂彩帨、领部有镂金饰宝的领约、颈挂朝珠 三盘、头戴朝冠,脚踏高底鞋,华美绝伦。 ①圆领对襟,有后开裾,缺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作襞积(褶裥),其纹饰在胸围线以上前后绣立龙各二条,胸围线以下则横分为4层,第1第3两层分别织绣行龙前后各2条,第2第4两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各层均以 彩云相间。 ②圆领对襟、缺袖、后开裾、腰下有襞积(褶裥)的长背心,纹饰前胸后背各织绣正龙一条,腰帷织绣行龙4条(前后各2条),下幅织绣行龙8条(前后各4条)。三个装饰部位下面均有寿山纹,平水江牙。 ③为圆领、对襟、缺袖,无襞积左右开裾至腋下的长背心,前后身各织绣大立龙各二条相向戏珠。下幅为八宝寿山江牙立水、立龙之间彩云相间。如果说前两式朝褂的装饰风格是横分割,精美秀丽,则这第三种款式为竖分割,豪放富丽。 (2)贵妃、妃、嫔朝褂,与皇贵妃相同,但领后的绦为金黄色。 (3)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世子福晋朝褂,用石青色,织金缎、绸边,饰纹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绦,上缀杂饰。 (4)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朝褂,石青色,织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 (5)民公夫人以下朝褂,石青色,织金缎、绸边,饰纹前行蟒二,后行蟒一,领后垂石青绦。 2.朝袍: (1)皇太后、皇后朝袍,分冬夏两类,均为明黄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合。开领和袖子另有特点,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折斜,故与斜领或圆领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与接袖(约12厘米宽)、综袖(又称中 接袖)、袖端(即马蹄袖)相接而成,并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领后垂明黄绦,上缀珠宝。穿时朝袍必与朝褂配套。 (2)皇子福晋朝袍,用香色,披领及袖石青色,片金缘,冬加海龙缘,护肩外边亦加缘,饰文前胸后背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后开。领后垂金黄绦。亲王福晋、亲王世子福 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朝袍与此相同。 3.龙褂:龙褂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平袖端、长与袍相应的服装。龙褂只能由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子福晋、亲王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所穿就叫吉服褂而不叫龙褂。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 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石青色。一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二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牙及立水纹;袖端行龙各二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彩。第三 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摆加水浪江牙、寿山、立水纹。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与此相同。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夔龙四,余同妃。 4.吉服褂:吉服褂形式与龙褂相同,皇子福晋吉服褂石青色,饰五爪正龙团纹四,两肩前后各一,亲王福晋、世子福晋织绣五爪金龙四团,前胸后背正龙各一团,两肩行龙各一团。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吉服褂同此。郡王福晋五爪行龙四团两 肩前后各一团。贝勒夫人吉服褂,前后织绣正蟒各一团。贝子夫人吉服褂前胸后背饰四爪行蟒各一。镇国公夫人、民公夫人、辅国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吉服褂,均饰花卉八团,石青色。 5.龙袍:皇后、皇太后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裾、袖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的长袍,明黄色。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石青色。纹饰有三种类型。 ①型:饰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及福、寿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托前后饰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袖端饰正龙各一,袖相接处饰行龙各二。绵、夹、裘根据季节而定。 ②型:织绣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襟饰行龙四。下幅饰八宝立水,余如①型龙袍。 ③型:下幅无纹饰,余如②型龙袍。 6.蟒袍:皇子福晋蟒袍、款式与龙袍同,通饰九龙,色用秋香。亲王福晋、亲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蟒袍与此同。贝勒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下至乡君蟒袍通饰九蟒。 民公夫人、侯、伯、子、男夫人至三 品命妇蟒袍,蓝及石青色随所用,通绣四爪九蟒。四、五、六品命妇蟒袍通饰四爪八蟒。七品命妇蟒袍通饰五蟒。 7.朝裙:皇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裙,款式为右衽背心与大摆斜褶裙相连的连衣裙,在腰线有襞积,后腰缀有系带两根可以系扎腰部。冬用片金加海龙缘边,膝以上用红织金寿字缎面料,膝以下用石青行龙妆花缎面料,均以正幅裁制。夏用纱为之。贵妃、妃、嫔均相同,皇子福晋朝裙膝以上用红缎。民公夫人、一品命妇朝裙,冬以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缎面料,下用石青行蟒妆花缎面料。夏缎或纱随所用。下至三品命妇均同。 =='''配饰'''== 1.朝珠:朝珠原是佛教数珠的发展,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梵文称满洲为“ 曼殊”的 转音,佛教徒对清朝皇帝有“曼殊师利”大皇帝之称,“曼殊师利”就是 文殊菩萨。因此,清代冠服 配饰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渊源。按 清代冠 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于胸前挂朝珠。朝珠由108粒珠贯穿而成,每隔27粒穿入1粒材质不同的大珠,称为“ 佛头”,与垂于胸前正中的1粒佛头相对的1粒大珠为“佛头塔”,由佛头塔缀黄绦,中穿背云,末端坠一葫芦形佛嘴。背 云和佛嘴垂于背后。在佛头塔两侧缀有三串小珠,每串有小珠十粒,名为纪念(或称之为“三台”,当时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 谒者即言官为外台。又一说天子有三台,即观天象的灵台、观四时施化的时台、观鸟兽鱼龟的囿台。寓意圣明 高贵)。一侧缀两串,另一侧缀一串,两串者男在左,女在右。朝珠的质料以产于松花江的 东珠为最贵重,只有皇帝、 皇太后、皇后才能戴。此外有翡翠、玛瑙、红蓝宝石、水晶、 白玉、 绿玉、 青金石、珊瑚、 绿松石、蜜珀菩提、 伽南 香、 白檀、 催生石、 金刚子、崇珠克石等。贯朝珠的线条,皇帝用明黄绦,而下为金黄绦、 石青绦。 2.朝带、吉服带、常服带、行带: (1)朝带 清代的朝带是君臣穿朝服时所用,其版饰有严格规定。皇帝朝带有两种,皆明黄色,但祀天用纯青色。以丝绦制成。一头从带端开始,装龙纹金版四具,其第二第四两具龙纹金版下面有挂环,可以挂佩觿、佩囊、燧(Suì音遂,古代取火 器)、帉(Xī音希,古代解结的工具)、刀、削等物。 (2)吉服带 清代吉服带是君臣穿龙袍、蟒袍等吉服时所用。吉服带的形式与朝服带大致相同,二者的差异仅在佩帉的形状,在朝服带上的帉是下广而锐,在吉服带上的帉是纯白色的,下直而齐。4具镂金版形状方圆及衔珠玉杂宝都可以听便,中约金结如 版饰。余如朝带制。皇帝吉服带明黄色。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吉服带金黄色,佩绦金黄色。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固伦额驸、郡主额驸,吉服带金黄色,佩绦石青色。 (3)常服带 清代常服带为君臣穿常服时所用,与吉服带同制。 (4)行带 行带是穿行袍时所用,皇帝用行带明黄色,有线纽带、线鞓带、里边带子、黄线软带等多种。左右佩系用红香牛皮所制,饰金花银环各3,佩帉用高丽布,比常服佩帉稍宽而短,佩帉上的中约亦用香牛皮束来做,缀有银质花纹佩囊。明黄绦, 饰珊瑚。挂环上系挂刀、荷包、罗盘、牙签筒、火镰袋之类。 3.金约:金约是妇女朝冠的配件,在戴朝冠时需先戴金约,再戴朝冠。起着约发的作用。金约由十来片弧形长条的金托连接成一个圆圈,外面饰金云、青金石和东珠,里面以织金缎衬裱。每片金托上下两缘饰累丝云纹,中嵌青金石,2片之 间间以金云和东珠。金片数和金云、东珠多少反映地位高低。在金约后面系金衔绿松石结和串珠数行,珠的行数和粒数也反映地位的高低。 4.领约:领约是清朝妇女穿朝服时佩戴于项间压于朝珠和披领之上的饰物,以所嵌珠宝的质料和数目,及垂于背后的绦色区分品秩,其形状等于圆形项圈。用金累丝作托,上面分段嵌珊瑚,间以点翠金片,每片上嵌东珠1粒,两端饰金瓜 形,末二段有金轴于悬戴时可向外打开。每端垂丝绦2,中间有珊瑚结将二绦相联为一,末饰坠角。 5.耳饰:清朝满族妇女传统风俗,一耳戴三件耳饰,他们称环形穿耳洞式的耳环为“钳”。故后妃们穿朝服时一耳戴三钳。宫里选秀女,也要先派人验看耳上是否戴三钳。乾隆十四年选秀女,发现有的满族女子仿效汉俗一耳戴一坠子,乾隆 帝曾明谕立行禁止。 6.[[彩帨]]:彩帨是清朝妇女穿朝服时挂在朝褂的第二个纽扣上垂于胸前的饰物,以色彩及有无纹绣来区分品秩。彩帨长约1米上下,是上窄下宽,下端呈尖角形的长条,上端有挂钩和东珠或玉环,挂钩可将彩帨挂在朝褂上,环的下面有丝绦数 根,可以挂箴(针)管、縏(pán音盘)袠(音帙)即小袋子之属。《礼记·内则》云:“妇事舅姑,……右佩箴(针)管、线、纩,施縏袠。”故宫旧藏彩帨,黄色丝绦上一般挂牙签盒、火镰袋、觿、削刀、荷包、香囊等物。再下面为一圆形金 银累丝,或画珐琅、或镂金嵌宝的结,彩帨通过此结下垂。有的双面施绣喜字、蝙蝠、稻禾、灯笼或琴棋书画、凤鸟花卉等纹样,有的不加纹饰。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彩帨,绿色,绣“五谷丰登”纹(即稻禾、蜜蜂、灯笼),绦明黄色。妃彩 帨,绿色,绣云芝瑞草纹,绦金黄色。嫔彩帨,绿色不绣纹,绦金黄色。皇子福晋、亲王福晋彩帨,月白色不绣纹,绦金黄色。民公夫人彩帨,月白色不绣纹,绦石青色。 7.[[钿子]]:满八旗贵族妇女,平日梳旗头,穿朝服时戴朝冠,穿吉服时戴吉服冠,还有一种类似冠的头饰,是在穿彩服的日子里戴的,叫作钿子。钿子实际等于是一种珠翠为饰的彩冠。前如凤冠,后如簸箕形,上穹下广,以铁丝或藤作胎骨, 网以皂纱,或以黑绒及缎条罩之。戴在头上时,顶往后倾斜。前后均以点翠珠石为饰。钿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8.遮眉勒:清代妇女在天气稍冷的季节,平时在额间常系遮眉勒,既为美的装饰,又具御寒功能。八旗贵族妇女所用遮眉勒,往往在银镀金座上,通体点翠嵌珠宝或缉红、白米珠,做成花卉及“吉祥如意”、“福”、“寿”、“喜”等吉祥 文字作装饰,下垫红绒,极其侈华。平民百姓妇女所戴,在北方叫“勒子”或“脑箍”,南方叫做“兜”,以黑绒制作为多,也有加缀一些珠翠或绣一点花纹的。套于额上掩及于耳,系两带于髻下结之。它们就是明代妇女所用的额帕(又名头 箍)演变而来。 9.簪、钗、步摇、耳挖簪、扁方:簪、钗、步摇、耳挖簪都有簪首和挺两部分,在簪首以珠翠、宝石、点翠、累丝等工艺制成华美的花饰。簪花追求精工写实,耳挖簪一般在簪挺的中段施加纹饰,扁方一般为长方条形,横长约30至35厘米。 10.手镯:清代宫廷所用手镯不仅讲究工技精巧,纹饰华丽,而且巧用各种材料。款式多为一端有开口,或有一节是带活纽可以开闭的。故宫旧藏手镯,有金累丝花卉龙纹及水生动物纹,是用数种不同粗细的金丝累成,层次丰富。 11.指甲套(护指):贵族女子留长指甲,以凤仙花或指甲花染指甲的风习由来已久,在内蒙古准格尔旗战国墓、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陕西西安玉祥门外隋墓盘出土用金片或白银铸成的护指。清代用金银做成的指甲套,纹饰极为华 丽。 12.佩饰:清代佩饰或悬于腰带、或挂于胸前,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碧玺、金嵌绿松石、檀香木、沉香木、伽楠香木、蜜蜡、金珀、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以色质取胜。另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如 荷包、香囊、香袋、褡裢、扇套、眼镜盒、名片盒、表袋、火镰袋、斋戒牌等等,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赏玩之物,至晚清时此风尤盛。 13.搬指与戒指:搬指原是古代射箭钩弦的鞢演变而来,源于新石器时代。清代贵族男子多戴于右手拇指上为饰,也有左右拇指都戴的,多以翡翠、碧玺、玛瑙、珊瑚、水晶、金、银、铜、铁、瓷等制作。有的刻有御题诗词,有的巧制纹 饰,或朴素无纹。戒指文名靿环、指环、约指、手记,清代戒指,有翠玉、紫晶、水晶、苔晶、碧玺、红玛瑙、珊瑚、檀香木、金银嵌珠宝等等不同高贵材质,精工巧作。有金龙赶珠、金凤戏珠、镂空嵌珠梅花、镂空花卉草虫、平安如意等精美 绝伦的纹饰。西洋进贡的戒指表等,也成为新奇的珍玩之物。 14.纽子:纽子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以前衣服都用袢带系结。纽子不但是实用之物,对衣服也具有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清宫服装使用的纽子,除用铜、银、金等制作外,还用碧玺、翠玉、珊瑚珠等材料制作。 15.披领:披领又名扇肩或披肩。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中云:“披肩为文武大小品官衣大礼服时所用,加于项,覆于肩,形如菱,上绣蟒。”其实帝、后、王公大臣、八旗命妇穿朝服时用披领,是清代的定制。有冬夏两种,冬天用紫 貂或用石青色加海龙缘边。夏天用石青加片金缘边。 16.硬领:清代礼服例无领,另于袍上加以硬领,其料春秋两季用湖色的缎,夏天用纱,冬季用皮毛或绒。有丧者用黑布。 17.领衣:领衣是连结于硬领之下的前后二长片,讲究的用缎或绣花,也称“牛舌头”。领衣之外则加外褂,或穿于行服袍的里面。 18.霞帔:霞帔是宋以来妇女的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 19.鞋、靴、袜子: 清代满族人承继祖先骑射生活的习惯,男人一般都穿靴。东北地寒,在肥大的皮靴靿(yào音要)筒内装入靰鞡草。清太祖努尔哈赤也穿鹿皮靰鞡鞋,色黄或绿。清太宗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曾规定官员平时勿穿缎靴,得知当时靴的形式 已有改进。清代的靴平时穿的是尖头式的,北京人称为“武备院式样”。入朝时穿方头靴,是吸收明朝旧制。夏用素缎,冬用青建绒,服丧者用布制作。嘉庆时,军机大臣穿绿牙缝靴,为薄底短筒快靴,又名“爬山虎”。武弁差官穿的厚底鞋, 行走笨重,都用通草作底,叫作“篆底”。后也改成薄底,名“军机跑”。皇帝所穿皂鞋,冬青缎毡帮羊皮里或青缎毡里,夏青缎凉里,脚背及靴口用青缎,有的加穿珠绣,靴靿用明黄色暗花缎。 妇女受女真人削木为履的风习影响,穿木底鞋,称为“旗鞋”。其特点在鞋底中间脚心部分有一个高出10厘米许的高底,高底的形状有的像花盆,称为“盆底鞋”,有的像马蹄,称为“马蹄底鞋”。鞋跟都用白细布裱蒙,鞋面用刺绣、穿珠 绣等工艺施加纹饰,慈禧太后穿的高底鞋,把鞋头做成一个凤头形,嘴衔珠穗,称为凤头鞋。她接待外宾时,穿着一身都有凤头衔珠串的衣服,走动时珠串随着摇晃摆动。这种凤头鞋大概是由清初的厚底凤头鞋发展而来。 清代袜子一般用布制作,贵族用绸缎等制作,故宫所藏清代皇帝的袜子,一般以织金缎缘口边,有的通绣纹彩,有的将袜统上段施加彩绣,下段以素色丝绸缝接。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清代冠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