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184.1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清史稿·李鸿章传 的原始碼
←
清史稿·李鸿章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李鸿章.jpg|缩略图|220px|右|[https://www.163.com/dy/article/EEG8A7B805436YN0.html 李鸿章]]] '''清史稿·李鸿章传'''出自《清史稿》,此书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ref>[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_301.aspx 古诗文网]</ref> ==原文==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号北路军。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鸿章亲督军援,贼大奔。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七年,西捻平,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国家旧制,相权在枢府。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然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思以西国新法导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兵备,尤加意育才。初,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岁百二十人。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乃未及终学而中辍。初在上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讲求兵学之始。尝议制造轮船,疏言:“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孑身入京,卒定和约十二款。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并奉诏行新政,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时以诙笑解纷难。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于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 (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注】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 ==译文== 李鸿章,字少荃,是安徽合肥人,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他跟着曾国藩游学,追求治世的学问。同治元年,朝廷命令李鸿章招募淮勇七千人,特别编成一支军队,就是淮军。外国人看见淮军衣着简陋,就笑话他们。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打仗,不只是着装美观。等我试一试,你们再笑不迟。”不久,朝廷下诏让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美国人华尔招募洋兵几千人,号称南路军;学启等人率领由湘人、淮人组成的军队,号称北路军。四月,贼人(太平军)打败南路军,华尔舍弃青浦逃到松江。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驻扎在新桥,李鸿章亲自率军队支援,太平军被打跑。外国军队看见湘军、淮军作战,都很惊讶叹服。同治七年,平定西捻军,(李鸿章)入朝觐见,被特赐在紫禁城内骑马。 按照国家旧有的制度,相权在枢府。李鸿章和曾国藩担任宰相,都是凭总督的身份兼任的,不是真当宰相。可是他们在朝廷内外的声望远远高出政府,朝廷也依靠他们,以他们为重。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结交邻国的大事。考虑用西方的新方法引导中国走自强之路,先是加强兵备,更注意培养人才。一开始,和曾国藩一道上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学习,每年一百二十人。期望二十年后学成归国,为国家出力,可是这些幼童没有学完,计划中途便停止了。当初在上海设立外国学馆,等到了天津,上奏朝廷设立武备海陆军学堂,这是中国讲求治兵之学的开始。(李鸿章)曾经想着制造轮船,上疏说:“西方人专门依靠船坚炮利,横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说攘夷,本就是不实际的。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护疆土,也不是没有工具(武器)就能办到的。士大夫们局限于书本,苟且现状,于是都说要停止造轮船。我认为国家各种费用都可以省,惟有训练军队、巩固边防、练习枪炮、制造战舰的费用万万不可省。要省掉这些费用,国家不能立足,最终也没有自强的一天。”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太后逃跑。下诏让李鸿章入朝,担任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曾说过“这一去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我只好勉为其难”的话。李鸿章孤身一人入京,最后签订了和约十二款。李鸿章又奏请善后各项事宜。开通市场,施粥散米,京城内外秩序井然。又奉诏施行新政,积劳成疾,吐血而死,享年七十九岁。得知此事,两宫震惊,深切哀悼,下旨厚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号文忠。 李鸿章身材高,胡须少,秉性宽宏博大,常常在诙谐谈笑中解决纷争。等到签订和约时,那些外国使臣多是年轻人,都把他看成长辈。听说李鸿章去世了,都赶吊唁,说:“李公所定的盟约我们不敢违背。”李鸿章从年轻到老,没有一天说过要引退,签订马关条约后回,议论的人不少,有人劝他退隐。李鸿章说:“对于国家,绝对不能有任何轻视的意思,如今局势颓败,我请求引退,国家还能依靠谁呢?”<ref>[http://wyw.5156edu.com/html/z5594m3328j5344.html 在线文言文]</ref> ==作者简介== 赵尔巽(1844年-1927年),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清末汉军[[正蓝旗]]人,祖籍奉天铁岭。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又调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任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在奉天(今辽宁)成立保安会,阻止革命。民国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辞职。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馆》,为“二十六史”之一。<ref>[https://book.douban.com/author/137640/ 豆瓣读书]</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 840 中國文學別集 ]] [[Category: 847 清代別集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清史稿·李鸿章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