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69.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清史稿·王夫之传 的原始碼
←
清史稿·王夫之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王夫之11.jpg|缩略图|[220px|右|[https://sucai.redocn.com/yishuwenhua_7960243.html 王夫之]]] '''清史稿·王夫之传'''出自《清史稿》,此书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ref>[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_301.aspx 古诗文网]</ref> ==原文==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与兄介之同举明崇祯壬午乡试。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明王驻桂林,大学士瞿式耜荐之,授行人。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夫之说严起恒救金堡等,又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闻母病,间道归。明亡,益自韬晦。归衡阳之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晨夕杜门,学者称船山先生。 所著书三百二十卷,其著录於四库者,曰《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皆力辟致良知之说,以羽翼朱子。於《张子正蒙》一书,尤有神契,谓张子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贞隐;其道之行,曾不逮邵康节,是以不百年而异说兴。夫之乃究观天人之故,推本阴阳法象之原,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炳然如揭日月。至其扶树道教,辨上蔡、象山、姚江之误,或疑其言稍过,然议论精严,粹然皆轨於正也。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僭号於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餽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未几,卒,葬大乐山之高节里,自题墓碣曰“明遗臣王某之墓”。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盩厔、馀姚、昆山。夫之刻苦似二曲,贞晦过夏峰,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不愧黄、顾两君子。然诸人肥遯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於世。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后四十年,其子敔抱遗书上之督学宜兴潘宗洛,因缘得入四库,上史馆,立传儒林,而其书仍不传。同治二年,曾国荃刻於江南,海内学者始得见其全书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节) ==译文==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与兄长一起中明崇祯壬午乡试举人。张献忠攻陷衡州后,王夫之藏匿到南岳衡山山中,贼人抓住他的父亲作为人质,王夫之自己拿刀遍刺身体,被人抬着去换他的父亲,贼人见他受了重伤,就放过了他。与父亲一起回到家中。明王驻兵桂林,大学士瞿式耜推荐他,被授予行人职务。当时国势迫近危险,诸臣仍然每天如水火般相斗。夫之劝说严起恒搭救金堡等,又三次弹劾王化澄,王化澄想杀了他。听说母亲病了,就从小道回到家中。明朝灭亡后,更加韬光养晦。隐居到衡阳之石船山,修筑了土房子名叫观生居,早上晚间都关着门子,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 他所著书有三百二十卷,其中被四库全书收录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夫之论学,以汉儒学说为外表,以宋五子学说为核心。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竭力驳斥王阳明致良知之说,以支持朱子学说。於《张子正蒙》一书,尤有共鸣,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百姓隐居;他的道统的流传,不如邵雍,因此不到一百年,就有异种学说兴起。夫之细细观察天人之故,推究阴阳法象之原因,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如同揭开日月,光亮异常。至于他扶持道教,辨析上蔡(谢良佐)、象山(陆九渊)、姚江(沈国模,阳明学说传人)的错误,有人怀疑他说的有过甚之处,然而他的议论精密严格,纯粹依据正道而论。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有人嘱咐他写劝进表,夫之说:我是亡国遗臣,只欠一死,今天为何要用我这样不祥之人呢?于是逃入深山,做祓禊赋表示自己心意。吴三桂之乱被平定,有大官听说后很赞赏他,嘱咐郡守送给他粮帛,请求相见,夫之以有病推辞。不久,过世,葬于大乐山之高节里,自题墓碑为“明遗臣王某之墓”。 当时,海内大儒,推为容城(孙奇逢)、盩厔(李颙)、馀姚(黄宗羲)、昆山(顾炎武)。夫之刻苦与李颙相近,他的贞洁韬晦过于孙奇逢,博学多闻,志节高尚,无愧于黄宗羲、顾炎武两君子。不过,这四人自甘于隐居,声望卓著,虽然被推荐时以死相拒,然而公卿交口称许,天子也被感动,他们的著作也易于流传世间。只有夫之在瑶族聚居地避身,不出山林,因此能够保全头发过世。死后四十年,他的儿子王敔怀抱他的遗留下的著作进献给督学宜兴潘宗洛,因此能够进入四库全书,本人也列为史馆记录人物,在儒林中立传,然而他的书籍仍不能传播。到同治二年,曾国荃将其书刊刻于江南,国内的学者才得以看到他书的全部。 <ref>[http://wyw.5156edu.com/html/z5594m3328j5344.html 在线文言文]</ref> ==作者简介== 赵尔巽(1844年-1927年),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清末汉军[[正蓝旗]]人,祖籍奉天铁岭。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又调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任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在奉天(今辽宁)成立保安会,阻止革命。民国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辞职。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馆》,为“二十六史”之一。<ref>[https://book.douban.com/author/137640/ 豆瓣读书]</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 840 中國文學別集 ]] [[Category: 847 清代別集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清史稿·王夫之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