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227.10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清照陵 的原始碼
←
清照陵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清昭陵.jpg|缩略图|[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 清昭陵]]] '''清照陵''',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的陵墓,位于盛京(沈阳)北部,因此也称"北陵"。陵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 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清昭陵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48408256.html _百度知道] </ref> == 历史沿革 ==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建成,顺治元年(1644年)8月9日定名为昭陵。 康熙、乾隆、嘉庆各朝又对之作了若干增建和改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当时的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即北陵公园。 1963年9月,清昭陵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国务院公布清昭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7月1日,清昭陵与[[沈阳故宫]]、[[沈阳福陵]]和[[抚顺永陵]],经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表决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遗址特点 == === 建筑布局 === 清昭陵,是在平地上建立的,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分布于中轴线两侧。昭陵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下马碑到正红门。主要建筑有[[下马碑]、[[石狮]]、[[华表]]等。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在下马碑处,按照等级尊卑,官员须下马下轿步行,两侧还有雕刻精美的石狮和华表等。 过了石桥不远处就是石牌坊,位于通往正红门的中间路段,其上雕刻生动形象,是清代雕刻的珍品。过了石牌坊,就是正红门了,是陵寝的大门,两侧院落东为更衣亭西为宰牲亭。 第二部分:正红门到方城。主要建筑有华表。石狮、石獬、石麒麟、石马等。华表,是中国古代独有的建筑,其起源与尧时的“诽谤木”,供人留言提意,现已演变成为一种建筑装饰物。石像生,就是各类石雕物,本是驱魔辟邪,后来成为逝者身份地位的象征。 石狮,代表王者、权威、高贵。石獬,代表统治者公正严明。 石麒麟,祥兽,希望太平盛世常在。 石马,是皇太极最喜爱的坐骑。往前是碑亭,立有“昭陵神功圣德碑”,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功德。 第三部分:方城、宝城、月牙城。与碑亭相对的就是隆恩门,过了隆恩门就是方城了,它是昭陵的主体建筑,隆恩殿居于其中,后面是明楼,左右有配殿,四边有角楼。过了明楼,是宝城,它下面就是葬有皇太极夫妇的地宫。 === 建筑特色 === 清昭陵作为帝王陵寝,清昭陵的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装饰装修均是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它既吸收了大量中原帝王陵寝文化,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点,将汉、藏、蒙等建筑文化与满族建筑文化巧妙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明、清各皇陵的独特风格,堪称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 == 文物遗存 == === 出土文物 === 宰牲亭和齐班房两处遗址位于清福陵神道西部,宰牲亭遗址坐西朝东。 宰牲亭和齐班房始建于清太宗时期,但可惜的是,这两座建筑在清末因年久失修而不幸倒塌了。 为了恢复清福陵古迹原貌,文物专家对两处遗址进行挖掘,并出土了大量的碎瓦片、牲畜的牙齿和骨骼等历史文物。 === 宝顶 === 宝顶就是坟茔。清昭陵宝顶直径32米,高8米,在它的下方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在昭陵维修期间,有关部门在拆除了宝顶的水泥层和炉灰层后,按照古代工艺,使用糯米汤、青灰、白灰等物质进行夯顶。 === 御厕 === 更衣亭及其附属建筑御厕位于清昭陵正红门外的东侧有。御厕又称净房,即皇帝专用厕所,遗址基石仍完整可见,一条条巴掌宽的石条围成正方形的三条边,另一条边则被腐烂的木头所取代,这个正方形长宽各五六米左右,四角则镇以圆石。 这座净房是封闭的亭式建筑,三面为墙,而面向照壁的一面则是木制门。在这座亭式建筑中间的地面上,有一条2米长、3米宽的大石面,石面上有一个长约1米、宽不足50厘米的呈花生状的石坑。 === 东配殿、西配殿 === 清福陵内的有东配殿和西配殿,东配殿和西配殿是清昭陵内举行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历史上,每当隆恩殿大修之时,隆恩殿内的陵主神牌、宝座、五供、供案、祭器将移往东配殿。 西配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经做法的场所,殿内有方桌一张,位于殿内的中央,祭祀时桌上放一尊用白面和菜籽油制成的喇嘛塔,塔对面西墙上挂有“唐卡”(佛画)。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 === 隆恩殿 === 隆恩殿是清昭陵的正殿,是祭祀陵墓主人的场所。隆恩殿建在高六尺、周长三十六丈四尺二寸的巨大石台基之上。这座建筑使用了很多珍贵石料,如隆恩殿正门檐下的“翡翠玉拜石”。 该石长六尺,宽三尺,“翡翠玉拜石”前的台阶是由三块“白宝石”铺成的,台阶的护栏也是由一种叫“青金石”的贵重石料雕刻而成的。 == 研究价值 == === 清昭陵石狮 === 清昭陵建筑群融满汉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体现了早期丧葬理念逐渐汉化时的皇陵建筑形式与格局,是满汉民族建筑艺术、丧葬理念相融合的实物例证,清昭陵是清初关外较为类型的一座帝王陵寝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丧葬艺术和满文化的演进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昭陵的建筑融合了多民族文化要素,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属性,揭示出特定历史阶段下文化交流的社会背景。 === 保护措施 === 2004年,清昭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条理,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既保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赋予文物建筑新的生命力,同时对文物建筑周边环境进行适当整治。 具体修缮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安全为主,包括对人的安全和主体结构的安全。 二是不破坏文物价值,文物建筑的构件本身就有文物价值。古建筑的修缮,能粘补加固的尽量粘补加固;能小修的不大修;尽量使用原有构件;以养护为主。 三是风格统一,经过修缮的部位尽量做到材质相同,规格相同,色泽相仿。 四是应以预防性的修缮为主,做好日常保养和维修,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五是在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拆、改、建和各种活动严格遵守报批制度。凡是文物保护工程,从勘测、设计到施工、监理都坚持承担机构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资质。 文物修缮始终坚持抓好保养维护、抢险加固、重点修缮与局部复原三大核心工程,确保文物历史价值不受破坏。 2009年,辽宁省加快对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等世遗保护立法工作,建立《关于辽宁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关于我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我省世界文化遗产警示名单》等法律法规,发挥法律保护的强力作用,并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将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加强对环境因素的监测及对文物损坏的研究,提出科学保护措施等。 2018年4月18日,沈阳北陵公园的古松养护管理员们在公园内安放“生物型害虫诱捕器”,用于园内古松的害虫防治。北陵公园内300年以上的古松有2102株,保护好这些“高龄”古松,成为养护管理员们最重要的任务。 == 历史文化 == ===清昭陵 === 爱新觉罗·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 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号,这些陵号的来源,或体现对皇帝一生功业的总结和赞誉,或者是带有吉祥和祝福的含义。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钦定。 其次,清代还有一项制度,如果遇到陵名与地名重复时,必须将地名换掉,这叫避讳。 昭陵一名是顺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驾崩一周年火化梓宫时确定的。昭陵陵名的来历前人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种解释说与古代昭穆制度有关。 其次,说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说法也欠妥当。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此制用于墓葬的排列顺序以及大庙种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辈分按左昭右穆顺序依次类推。 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为祖陵,地位最高,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 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应在正中,福陵在其左(东)称为昭,昭陵在其右称为“穆”。而现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东,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寝根本构不成昭穆关系。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于对“昭”字含义本身的选择。古人以昭字作“彰明”、“显扬”解。昭陵陵名的含义就是将太宗文德武功彰明于世,并使之显扬了后的含义。 祭祀活动 祭祖,是昭陵一项根本活动。其名目分为“大祭”、“小祭”、“皇帝东巡致祭”等等。 大祭:昭陵每年举行七次大祭。时间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岁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又称“四时大祭”,是祭祀中等级最高、礼制最繁琐、祭品最丰盛的祭把形式。 清明:明清之际已将清明做为陵寝大祭礼的举行时间。清明大祭最有特色的一幕是“敷土礼”。所谓敷土礼就是往宝顶上添土。 中元:古人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古人将中元节做为祭日上坟扫墓。明清两朝已将“中元”做为祭祀盛典的举行之日。 冬至:冬至也是自然节气,时间在十一月下旬前后。 岁墓:岁墓指一年终了。崇德二年已见岁暮“遣官致祭”福陵,“用牛一只”的记载。昭陵首次举行岁暮大祭是顺治元年十二月。 十月朔: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民谚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说,对已经故去的先人也要送去棉衣防寒。十月朔大祭除正常祭礼之外,还要烧“寒衣”。所谓“寒衣”,是用各色纸张做的皮、棉、单、各类衣裳。 忌辰:忌辰是皇帝、皇后的驾崩日。忌日虽然也是大祭,由于是国丧之日,祭祀必然有丧礼气氛。祭扫者要穿戴孝服,而且有若干“不宜”的规定。 昭陵忌辰大祭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八月九日皇太极丧日,再有四月十七孝端文皇后丧日。 小祭:小祭又叫“常祭”,“朔望祭”,时间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昭陵每年小祭二十二次。 东巡致祭:清朝统治者敬天法祖的传统观念很深。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给予的,甚至连自己的命运也受到祖宗在天之灵的制约。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对祖光的陵墓、祖宗遗迹、遗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乡都十分崇敬。特别是对盛京感情更为深厚和淳朴,因为盛京是清朝开国“龙兴”之地,山陵在焉。清帝东巡的主要目的在于祭祀祖宗山陵。其祭祖场面最盛大,礼制最隆重。皇帝亲祭昭陵一般分为二天举行(只有康熙皇帝例外),第一天举行“展谒礼”,第二天举行大飨礼,两种祭礼不同。 其它祭礼:昭陵每年举行大、小祭祀以及皇帝东巡临时告祭之外,还要举行若干次其它名目的祭扫,如每年皇帝或皇太后生日举行的“万寿告祭”,为皇太后加徽号举行的告祭,或出征凯旋向陵告祭,或皇子每隔三年来此行礼,此外还有途经盛京的官员或者到盛京上任的新官也要到昭陵拜谒等等。爱新觉罗·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 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号,这些陵号的来源,或体现对皇帝一生功业的总结和赞誉,或者是带有吉祥和祝福的含义。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钦定。 其次,清代还有一项制度,如果遇到陵名与地名重复时,必须将地名换掉,这叫避讳。 昭陵一名是顺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驾崩一周年火化梓宫时确定的。昭陵陵名的来历前人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种解释说与古代昭穆制度有关。 其次,说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说法也欠妥当。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此制用于墓葬的排列顺序以及大庙种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辈分按左昭右穆顺序依次类推。 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为祖陵,地位最高,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 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应在正中,福陵在其左(东)称为昭,昭陵在其右称为“穆”。而现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东,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寝根本构不成昭穆关系。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于对“昭”字含义本身的选择。古人以昭字作“彰明”、“显扬”解。昭陵陵名的含义就是将太宗文德武功彰明于世,并使之显扬了后的含义。 祭祀活动 祭祖,是昭陵一项根本活动。其名目分为“大祭”、“小祭”、“皇帝东巡致祭”等等。 大祭:昭陵每年举行七次大祭。时间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岁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又称“四时大祭”,是祭祀中等级最高、礼制最繁琐、祭品最丰盛的祭把形式。 清明:明清之际已将清明做为陵寝大祭礼的举行时间。清明大祭最有特色的一幕是“敷土礼”。所谓敷土礼就是往宝顶上添土。 中元:古人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古人将中元节做为祭日上坟扫墓。明清两朝已将“中元”做为祭祀盛典的举行之日。 冬至:冬至也是自然节气,时间在十一月下旬前后。 岁墓:岁墓指一年终了。崇德二年已见岁暮“遣官致祭”福陵,“用牛一只”的记载。昭陵首次举行岁暮大祭是顺治元年十二月。 十月朔: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民谚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说,对已经故去的先人也要送去棉衣防寒。十月朔大祭除正常祭礼之外,还要烧“寒衣”。所谓“寒衣”,是用各色纸张做的皮、棉、单、各类衣裳。 忌辰:忌辰是皇帝、皇后的驾崩日。忌日虽然也是大祭,由于是国丧之日,祭祀必然有丧礼气氛。祭扫者要穿戴孝服,而且有若干“不宜”的规定。 昭陵忌辰大祭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八月九日皇太极丧日,再有四月十七孝端文皇后丧日。 小祭:小祭又叫“常祭”,“朔望祭”,时间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昭陵每年小祭二十二次。 东巡致祭:清朝统治者敬天法祖的传统观念很深。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给予的,甚至连自己的命运也受到祖宗在天之灵的制约。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对祖光的陵墓、祖宗遗迹、遗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乡都十分崇敬。特别是对盛京感情更为深厚和淳朴,因为盛京是清朝开国“龙兴”之地,山陵在焉。清帝东巡的主要目的在于祭祀祖宗山陵。其祭祖场面最盛大,礼制最隆重。皇帝亲祭昭陵一般分为二天举行(只有康熙皇帝例外),第一天举行“展谒礼”,第二天举行大飨礼,两种祭礼不同。 其它祭礼:昭陵每年举行大、小祭祀以及皇帝东巡临时告祭之外,还要举行若干次其它名目的祭扫,如每年皇帝或皇太后生日举行的“万寿告祭”,为皇太后加徽号举行的告祭,或出征凯旋向陵告祭,或皇子每隔三年来此行礼,此外还有途经盛京的官员或者到盛京上任的新官也要到昭陵拜谒等等。 <ref> [https://v.qq.com/x/page/n31386fzs93.html _腾讯视频]</ref>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600 史地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清照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