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95.7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温榆河 的原始碼
←
温榆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温榆河</big> ''' |- | [[File:3bb6-isqivxh7097315.jpg|缩略图|居中|温榆河[https://n.sinaimg.cn/sinakd2020424s/657/w400h257/20200424/3bb6-isqivxh7097315.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温榆河 别 名:温榆水、湿余水、温余水 所属水系:海河流域北运河上源 地理位置:北京市东北部 流经地区:昌平、顺义、朝阳、通州 发源地:军都山东麓 主要支流:南沙河、北沙河、东沙河、清河、坝河 河 长:47.5 m 流域面积:2478 km? 河 口:北京市通州区北关分洪枢纽 |} '''温榆河''',古称温榆水、湿余水、温余水。海河流域北运河上源。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麓。温榆河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条支流汇合而成。其间又有蔺沟河、清河、龙道河、坝河、小中河汇入。至北京市通州区通惠河口上游北运河北关分 洪枢纽,始为北运河。全长47.5公里,流域面积2478平方公里。 温榆河,是北京历史上开发较早的重要河流。作为北运河的航运水源及京城北部的漕运通道,历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温榆河历史上不仅是历代王朝的漕运要道,而且由于其水质洁净、清澈,还是皇家宫廷、园林、湖泊的御用之水。 1970年代运河断航后,主要以分洪、灌溉为主。主原北沙河上建有著名的十三陵水库,干流始点有沙河水库,为北京市提供灌溉水源。灌溉农田20万亩。 <ref>[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4-24/doc-iircuyvh9508239.shtml 温榆河(附图)],新浪网</ref></br> ==名称演变== [[File:53817fddt78eba651598c&690.jpg|缩略图|左|温榆河[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17fdd0100fqbn.html 原图链接]]] [[File:53817fddt78eba726fae8&690.jpg|缩略图|左|温榆河[http://s9.sinaimg.cn/middle/53817fddt78eba726fae8&690 原图链接]]] 温榆河《[[水经注]]》称湿余水,以关沟为正源,《[[汉书·地理志]]》记载:“上谷郡,军都,温余水,东至路南入沽(白河)。”《[[辽史]]》记载:顺州有温榆河,元代称榆河,又俗称富河。 ==干流概况== '''温榆河在海河流域的位置''' '''温榆河干流走向及水系''' 温榆河,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是大运河的上游。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原昌平县)军都山麓。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条支流汇 合而成。全长47.5公里(《[[通县水利志]]》称63.5公里 ),其间有蔺沟河、清河、龙道河、坝河、小中河汇入。流域面积2478平方公里(《[[昌平县水利志]]》称2480平方公里 )。 《[[昌平县水利志]]》以北沙河为正源,其主流源于八达岭主峰下关沟,东南流经居庸关、南口,出关沟与源于西山的狻猊沟、兴隆口沟、白羊城沟、高崖口沟、柏峪口沟五条大沟的河水汇合后,称北沙河。北沙河东流至沙河镇,与东沙河、南沙河相交汇流后称温榆河,东流至鲁疃村东出境经顺义区(原顺义县)在通州区(原通县)注入北运河。昌平段主河道长19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237平方公里,枯季流量1980年实地观测为4至6立方米每秒。 自昌平区(原昌平县)沙河镇起,先后流经昌平区(原昌平县),朝阳区、顺义区(原顺义县)边界,在徐辛庄镇管头村入通州区境,沿朝阳区与通州区(原通县)边界,流至北关闸入北运河。通州区(原通县)境内长14.5公里,堤防长18公里,河床均宽168米,河底宽86 —124米,流域面积25.23平方公里,流经徐辛庄、城关镇,有村12个,防洪除涝面积2万亩。顺义区境内流域面积53.98平方公里 。堤防绿化植树2万株。在通州区(原通县)境内其支流有小中河、中坝河和坝河。 温榆河干流起点沙河水库(南、北、东沙河汇合处) 温榆河沙河水库下游一段(昌平境) 温榆河沙河水库下游一段(昌平境) 温榆河顺义区段 温榆河通州区段 温榆河旧河口—向运潮减河分流处(右为北运河) 温榆河新河口北关源水岛 ==水文特征== 温榆河,蔺沟河口以上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400立方米/秒;蔺沟河口以下按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1562立方米/秒。 ==主要支流== '''沙河镇北沙河与东沙河汇合处的朝宗桥'''<ref>[https://www.wenyuriverpark.com/nav/1?id=9c0408d1cdbe44b98723bff7df24de18l京温榆河公园(附图)],北京温榆河公园网</ref></br> '''北沙河沙河镇段''' '''北沙河''',古称双塔河。源于昌平西北部山区,上游有虎峪沟、关沟、狻猊峪沟、兴隆口沟、白羊城沟、柏峪口沟、高崖口沟六条大沟,于双塔村西汇合后称北沙河。东流至踩河村又纳入虎峪沟(古称易荆水),河流走向为自西北向东南,穿京包铁路桥,于十三陵水库下游入东沙河,全部流域面积为546平方公里,其主河道全长60公里,总流域面积为623平方公里。干流长约20公里,纵坡千分之一,河宽60—100米,枯季流量为1.085立方米每秒(1981年实测)。 河上朝宗桥为明代建筑。 东沙河上游延庆境内七孔桥段河道 '''东沙河昌平区城郊一段''' 东沙河,源于延庆区西二道河山区,上游有三条支沟,即德胜口沟、锥石口沟、老君堂沟,于十三陵七孔桥上游汇合进入十三陵水库后,经白浮、西沙屯,于沙河镇北朝宗桥下游汇入北沙河,全流域面积为287.75平方公里。十三陵水库下游河长约14公里,河宽20—200米, 纵坡千分之一,山川径流量全部被十三陵水库拦蓄,坝下主干河道枯季流量仅有0.5立方米每秒。 '''南沙河海淀区西北旺镇一段''' '''南沙河''',源头分南、北二支,北支源于海淀区西北部山区的上方寺、龙泉寺一带,南支源于寨口村一带,南、北二支汇于上庄乡西马房村西。下游于老牛湾村入昌平区(原昌平县)境,后入沙河水库,属温榆河水系。全长21公里(一说约20公里),宽约100米,流域面积220平方公里(一说250平方公里)。河上建有上庄闸,蓄水240万立方米。沿河有稻香湖天然公园、上方寺、龙泉寺、大石佛、大觉寺、金山寺等名胜古迹。河道纵坡千分之一,枯季流量为2.35立方米每秒。 '''蔺沟河''',源于昌平北部山区和怀柔区(原怀柔县)西部山区,上游有牡牛河、白浪河、桃峪口沟、秦屯河、钻子岭沟、西峪沟、八家沟、葫芦河等七条支沟汇流至蔺沟村(一说小东流村)附近,称蔺沟河。向南在前、后蔺沟村附近流入温榆河。小东流村以下主河道长约4公 里,整个流域面积为404平方公里(一说381平方公里),纵坡千分之一点一。枯季流量为2.4立方米每秒。 常年流水。距入温榆河口1.4公里处修建有用于灌溉的三岔口叠梁闸。 '''孟祖河''',源于昌平区(原昌平县)南邵乡凤山东麓,南流经孟祖、百善、马坊等村直入温榆河,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63平方公里,河道宽40—80米,纵坡千分之一点四,常年有小基流。 '''东沙河''',位于昌平区(原昌平县)中部。源于延庆区(原延庆县)西二道河乡山区。由德胜口沟、锥石口沟和老君堂沟汇入十三陵水库,以下流经沙屯,于沙河镇会合北沙河入沙河水库,属温榆河支流。全长约15公里,河道宽400—500米,总流域面积287.2平方公里。 '''小中河''',发源于怀柔区(原怀柔县)孙家史山一带,在二张营村入境,纵贯南北,于小葛渠村出境入温榆河。境内流程38.62公里,流域 面积140.56平方公里。是集排水和扬水灌溉两用的重要河道。小中河以红铜营为界,上游为丘陵地区,下游沿河两岸大部分属低洼地带。未治理前河道弯曲,床内杂草丛生,淤积严重且埝低床浅,汛期洪水泛滥,涝灾频繁。 '''龙道河''',源头为东、西马各庄一带,流经董各庄、罗各庄后东南行,至白辛庄村南入温榆河。流程6.34公里,流域面积30.06平方公里。 '''白浪河''',又名沙峪沟,发源于昌平、怀柔两县山区。流经沙峪口后入境。再经良善庄、范各庄、于联庄村出境,西南行汇蔺沟河于昌平南官庄,再转东南至蔺沟村入温榆河。境内流程7.63公里,流域面积20.3平方公里。 '''西牤牛河''',又名苏峪沟。发源于怀柔区(原怀柔县)境内,在武各庄北入境。经东、西降州营、板桥,于高丽营出境入昌平蔺沟河,再入温榆河。境内流程16.5公里,流域面积43.56平方公里。 '''方氏渠''',发源于境内刘各庄、前、后桑园一带。流经西小营、前渠河,在唐自头村南下入温榆河。流程15公里,流域面积55.36平方公里 。方氏渠属排水河道,治理前,其上、中游河床较深,下游河床弯曲窄浅,主要排除刘各庄、前、后桑园、豹房等地区的沥水。 '''月牙河''',源头在境内临河村南洼地。经窑坡、后桥、李桥后,于临清村东出境接入通州区(原通县)中坝河,再汇北运河。流程12公里,流域面积58.21平方公里。月牙河河床甚浅,河堤为自然形成,内涝时有发生。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现已成为排污河道。 '''引河''',1925年开挖的人工河道。由苏庄起,经南河,从安里和芦各庄村中间穿过后出境,于通州区(原通县)平家疃接入中坝河,再汇北运河。境内流程5.8公里。当时,主要用于引水,引进流量600立方米每秒。 '''中坝河''',又称潮白河故道,属北运河水系,温榆河支流,位于通州区(原通县)北部。北起顺义区(原顺义县)界,接潮白引水渠后,南流经大庞村,于城关镇刘庄闸北汇入小中河。中坝河无上源。河道全长9公里,河床均宽33米,河底均宽25米,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流 经徐辛庄、宋庄、城关等地区,有村庄8个,防洪除涝面积近1万亩。沿河两岸绿化植树2万株。在历史上,潮白河一直经中坝河入北运河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洪水暴涨,潮白河水于顺义区(原顺义县)苏庄大闸处决口,大闸被冲毁,夺箭杆河道南下,而原河道(即中坝河)废除。因此潮白河故道无上源水而终年干涸。1958年修建了徐辛庄水库(后于1961年废除)。1964年通州区(原通县)组织全县民工开挖潮白引水渠,将潮白河水引入故道。自1980年以来,因常年干旱,水源不足,中坝河断流。 '''清河''',位于市区北郊,系市区主要排洪河道。水源为沿北旱河汇入的西山泉水或下游山洪以及沿北长河于安河桥汇入的玉泉山水。流经圆明园、清河镇,在立水桥以东入温榆河,全长23.8公里,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 ''' 万泉河''',温榆河支流清河的支流。位于海淀区境内。始于万泉庄,流经海淀镇西部,与西颐路平行,经北京大学、圆明园、沿清华西路入清华校园,再向北,穿京包铁路汇入清河。河道全长8.5公里,宽15米,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属清河水系。历史上万泉庄一带多泉,泉 水汇聚成河,称万泉河。后因地下水开采过量,泉水中断。1981年对8.5公里长的河道疏挖、衬砌,修建13.7公里的污水截流管线,建3座节制闸,26座桥涵,62处排灌口,并修建13公里滨河路。 '''小月河''',温榆河支流清河的支流。起自德胜门外关厢,沿德昌公路两侧向北,经马甸至清河镇入清河,长8.4公里。小月河上游为西北土 城沟。1985年全面治理,改道南起学院南路与长河暗渠相接,向北沿土城沟流经黄亭子,向东至祁家豁子再北折入小月河故道,全长10.25公里。 '''北旱河''',源于香山樱桃沟及玉泉山,经龙门西南而下,流经四王府、娘娘府、青龙桥,于安河桥下注入清河。全长7.2公里,流域面积16.4公里。1974年四王府至娘娘府一段改道。到卧佛寺、樱桃沟花园必经此河道。沿河名胜古迹有香山公园、曹雪芹故居等。 ''' 坝河''',位于北京市东郊。源于东城区东北护城河,自西向东在朝阳区东郊边界入温榆河,属北运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北小河、亮马河和北土城沟等,主河道全长21.63公里,流域面积158.4平方公里。坝河是元代开凿的运粮河,后被通惠河取代,成为排水沟。1949年后,曾进行4次治理。河道建有蓄水闸7座,一次蓄水量120余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4.4万亩。 '''北小河''',坝河的最大支流。位于北京市东北郊。起自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向东流经朝阳区北部,在三岔河村西入坝河。河道全长16.6公里,流域面积66平方公里。原是一条曲折窄浅的季节性河流。80年代初,挖渠引清河水并沿河建蓄水闸7座,蓄水能力50万立方米。 ==水系变迁== 1912年以前,北运河上游原分三支,西支温榆河,古称温榆水;中支白河,古称沽水;东支潮河,古称鲍丘水。潮河、白河在密云县城西南汇流后称潮白河,至通州区(原通县)城北注入温榆河,成为济运主流。通州区(原通县)古称潞州,故北运河、潞州以下古称潞水,又其为漕运所经,故称北运河。 1912年潮白河大水在顺义区(原顺义县)李遂镇决口南流箭杆河汇入蓟运河,使北运河失去主要水源,1916年在决口处修建滚水坝一座,至1917年又被洪水冲毁。1925年修建顺义苏庄节制闸和泄洪闸,开挖平家疃引河,引潮白河部分水量入北运河。1939年大水,苏庄闸未及提起洪水即漫闸而过,冲毁闸门再夺箭杆河入蓟运河。因蓟运河无法承受两河洪水,致使蓟运河经常泛滥成灾。建国后为解除蓟运河水患,1950年开辟潮白河新的入海通道,使之直接于北塘入海。从此潮白河与北运河各成河系,北运河上游只剩温榆河一支。 ==治理开发== 温榆河干流自沙河闸至北关闸全长83.5公里,原河道弯曲窄小,疏浚时,部分河段进行裁弯取直。疏挖标准:北关闸至蔺沟河口按10年一遇洪水开挖深水河槽,做到日降雨200毫米不淹地;蔺沟河口至沙河闸,由于经费所限,改按5年一遇洪水进行深水河槽开挖。 温榆河疏挖第一期工程由顺义龙道河口以下至通州区(原通县)北关闸,排涝标准按10年一遇设计,流量850~938立方米每秒,设计河底宽由82米扩大到124米,长约21公里,挖方830万立方米,1970年冬至1971年春完成,4万余民工参加施工。由于通往首都机场的苇沟公路 桥,各国驻华使节和国际友人经常穿越,目睹中国人民建设首都的动人场面,也纷纷报名参加义务劳动。在京的中央单位和国家机关,北京市的一些单位,驻京部队等,也派人参加义务劳动。第二期工程由昌平沙河闸至顺义龙道河口,长约25公里,其中沙河闸至蔺沟口以上排涝标准按5年一遇,流量400立方米每秒;蔺沟口至龙道河口以上,排涝标准按10年一遇,流量680~780立方米每秒。设计河底宽由50米扩大到82米,挖方480万立方米,1971年冬至1972年春完成,6万余民工参加施工。 筑堤防洪的标准是:蔺沟口以下至北关闸按20年一遇洪水位设计,流量975~1450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洪水位校核,流量1562~2055立 方米每秒;堤顶超过50年一遇洪水位1米;左堤顶宽7.5米;右堤顶宽5.5米;堤距约300米。北关闸至京承铁路桥右堤,关系到通州区(原通县)安全,根据北关闸50年一遇洪水位23.13米,加风浪高及安全超高,堤顶高程为25米(蔺沟口以上至沙河闸段河道,由于洪水漫槽 淹没范围不大,未筑堤),筑堤总长约66公里,土方第一期工程填方220万立方米,第二期工程填方180万立方米。 1966年,曾根据当年水情,顺义县在河左侧筑堤。1970年9月,北京市成立东南郊治涝工程指挥部,根据温榆河整治规划,统一组织对温 榆河的治理。 一期工程由顺义龙道河口以下至通州区(原通县)北关闸,长约21公里。顺义承担苇沟以南、经楼台至通州区(原通县)大葛渠村南6公 里河段的施工。工程项目有:筑堤45万立方米,疏挖河道366万立方米,导流12万立方米,新建苇沟翻板闸一座,小型涵、闸2座,共动土石方430万立方米。 县指挥部设在楼台村,县革委会副主任李国任指挥,水利局革委会副主任袁长泉、孟宪臣、张志善、王清泉(北河村人)任副指挥。1971年3月底,出动2万民工,完成弃土外运平整104万立方米,筑堤22万立方米,开挖引渠13.5万立方米,恢复导流沟5.2万立方米。修建涵闸28座,其中有楼台待机闸和水簸箕、村南涵洞、管头待机闸及水簸箕、金盏出水闸、苇沟桥待机闸、排水闸、过堤管、葛渠进水闸等。共用钢筋混凝土2960立方米,块石5036立方米,并在新堤植树17009棵。全部工程于1971年6月完成。 二期工程由昌平沙河闸至顺义龙道河口,长约25公里。顺义指挥部设在泗上村,县革委会副主任王心田任指挥,县水利局革委会副主任王清泉、张志善任副指挥。于1971年10月5日开工。全县出民工1.7万人,开挖河道3.13公里,泗上护坡950米,土方146.1万立方米。修建泗上公路桥、鲁町翻板闸各一座,小型待机闸5座,用混凝土5.5万立方米,12月底完工。 温榆河经过综合治理,主河道能安全通水1425立方米每秒,可抵御五十年一遇洪水的危害。 建国后,通县政府曾组织民工对温榆河进行过几次疏挖治理。1951年,温榆河在汛期决口,汛后即组织民工进行堵口复堤工程。同年组织民工几千人对温榆河进行疏挖治理。1955年,组织民工对温榆河进行复堤工程,修筑堤防长2052米,完成土方量2.72万立方米,用工1.3 万个工日。1957年10月15日,县组织170名民工修筑温榆河尹各庄到皮村段左堤。11月25日竣工,完成土方2万立方米,用工6667个工日。 为了根治温榆河的水涝灾害,1970年秋,北京市东南郊治涝工程指挥部组织沿河的通州区(原通县)、顺义、朝阳、昌平、海淀5个区县 治理温榆河。当年10月中旬破土动工。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1970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和1971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进行。疏挖通州区(原通县)北关闸至顺义区(原顺义县)龙道河口,全长21公里。设计按10年一遇洪水开挖深水河槽,流量850—938立方米每秒,通州区(原通县)境内河底宽由北关铁路桥起往上0+040至0+059为124米,0+059至12+200为100米,12+200至15+405为86米。两岸筑堤,按20年一遇洪水位设计,流量975~14502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洪水位校核,流量1562~2055立方米每秒。左堤顶宽7.5米,右堤顶宽5.5米, 两堤相距300米。葛渠至尹各庄段,将温榆河裁弯取直。疏挖工程总用工935万工日,完成土方1050万立方米。在一期工程中,通州区(原通县)从15个公社(农场)抽调了1.29万名民工,组成通州区(原通县)支队参加疏浚工程。指挥刘志远,副指挥张玉和等。二期工程于1971年冬至1972年春进行。仍由上述5个区县负责施工。疏挖顺义龙道河口至昌平区(原昌平县)沙河闸25.4公里的河段,总用工435万工日,完成土方660万立方米,二期工程中,通州区(原通县)组织8000名民工参加疏挖工程。指挥吕尚志,副指挥李广荫。 温榆河两期疏浚工程,完成疏挖主河道长46.4公里,两岸筑堤约66公里,完成土、石方1710万立方米,用工1370万个,投资1720余万元。温榆河整治后,大大提高了温榆河防洪能力和两岸农田的排涝配套标准。 1987年春,对温榆河范庄闸涵处及175米大堤进行加固工程。 小中河在治理以前,上、中游无固定河道,下游入通州区(原通县)又无出路。为统一治理,由通州区(原通县)专区建设科负责设计,于1951年初,组织民工1万人,历时50天,挖出河道,固定河床。下游穿过顺通公路和京承铁路入温榆河,总土方120万立方米。顺义段由县农建科科长蒋品湖任指挥,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用工40多万个,于当年2月完工。 温榆河上游,1960年建成上庄闸及沙河闸,1970~1974年,结合河道治理又修建了曹碾、鲁町、辛堡和金盏(即苇沟)4座拦河闸。 上庄闸,位于南沙河,属海淀区。设闸19孔,其中18孔为平板木闸门,每孔宽4.2米、高4米,另一孔为钢闸门,宽2.2米、高2米。闸底板高程37.5米,闸门顶高程41.5米,最大蓄水能力228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7500亩。 沙河拦河闸 沙河拦河闸,位于昌平区(原昌平县)沙河镇,在南、北、东沙河的汇合口处。1959年初规划时叫沙河水库,也叫半壁街水库。全部工程除一座拦河闸外,尚有593米长的主坝及3835米长的围堰等。沙河闸上游流域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当闸上正常蓄水位37.0米时,库容仅620万立方米,实际上起不到调洪目的,仅有蓄水灌溉作用,可灌面积5万亩。于1959年11月3日动工,1960年6月23日竣工。沙河闸过水断 面净宽80米,20孔,闸室为块石混凝土结构,闸门高4米,闸上设公路桥。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流量750立方米每秒;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流量1200立方米每秒。原闸门设计为木面板,1969年后多次改进启闭设备,将木闸门换成钢闸门。于1985年分两部分进行加固。一是改造闸首,将原20孔翻板门改为宽8.5米、高3米的直起平板钢门,原闸底板及路桥未动,新加工作桥;二是闸下游加建二级消力池及海漫护砌。 曹碾浮体闸,位于昌平区(原昌平县)的曹碾村附近,上距沙河闸11公里。曹碾闸为钢丝网混凝土浮体闸门,蓄水时闸体充水升高,汛期排洪时闸体放空平卧。闸体共16单元,每单元宽2.95米。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流量400立方米每秒。闸上水深3.16米;校核标准为10年一遇,流量645立方米每秒,闸上水深4.2米。闸底标高26.5米,闸前最高蓄水深2.23米,蓄水库容45万立方米,可控制灌溉面积5万亩。1973年11月修复后投入使用。 鲁疃翻板闸,位于曹碾浮体闸下游约8公里处,设计标准与河道同,即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过闸流量为975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50年一遇为1562立方米每秒。闸门为6米宽、2.5米高的单铰翻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顶设有4米宽漫水式交通桥,闸门下游设有简易人行桥 ,闸底高程24.04米,门顶高程26.54米,闸上蓄水90万立方米。控制自流及扬水灌溉面积约8.2万亩。1972年建成。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地震波及下,原闸粉细砂地基发生液化,闸室遭到破坏,无法继续使用。1977年复建。闸上游右岸设有灌溉进水闸,可自流灌溉。闸门关闭后,回水可至曹碾闸下,两岸农田可扬水灌溉。 辛堡翻板闸,位于鲁疃闸以下约5.2公里,清河入温榆河口以下2公里处,是一座与跌水相结合的综合建筑。设计过水能力为20年一遇,流量1095立方米每秒,校核标准50年一遇,流量1730立方米每秒。闸上底板高程为22.27米,闸下为20.05米,落差2.22米。闸室底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0孔,安装10扇2.5米高、6米宽的翻板钢闸门。闸上蓄水高程为24.67米,回水至鲁疃闸下,闸上蓄水130万立方米,可浇地2万亩。市水利勘测设计处设计,市东南郊治涝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1972年建成而运用。1974年、1975年加固。加固处理于1977年汛前 完工。 金盏(苇沟)翻板闸,位于温榆河治理工程金盏裁弯段上,全部工程包括拦河闸1座和灌溉进出水闸各1座。又因其位于首都机场路苇沟桥下游处,故亦称苇沟闸。是北京市修建的第一座水力自动翻板闸,其优点是不需启闭设备。当上游河道来水时,闸上水头使闸门自动翻倒,宣泄洪水。闸室上部结构简单,工程造价低。金盏闸设计为20年一遇,流量1220立方米每秒,校核为50年一遇,流量1730立方米每秒。共13扇钢闸门,每扇宽6米,高3米。闸底高程18.09米,可蓄水14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万亩。1972年建成,1974年~1975年加固。 '''北运河北关分洪枢纽''' 北运河北关分洪枢纽,是温榆河的终点、北运河的起点,包括北关拦河闸及分洪闸,两闸位于北运河起点处,距通州镇中心两公里。拦河闸位于北运河河道上,分洪闸位于运潮减河起点,两闸相距500米,呈一字形布置,中间以土堤相接,土堤长500米,顶宽20.2米,高9米 。以此组成分洪枢纽工程。它是北京市东南郊防洪除涝工程的重要建筑物。拦河闸、桥由北京市政设计院设计,通州区(原通县)组织施工。1960年3月破工动工,当年10月竣工。分洪闸、桥由北京市市政设计院设计,1962年10月北京市减河工程指挥部建闸工程处,组织北 京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进行施工,1963年汛前基本竣工。 北关分洪枢纽工程,平时蓄水灌溉,汛期调节运用,将北运河的洪水分向潮白河,以减轻北运河下游的排洪负担,两闸防洪设计标准分配,10年一遇上游洪水1010立方米每秒,分洪闸分泄500立方米每秒;20年一遇,上游洪水1450立方米每秒,分洪闸分泄600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上游洪水2055立方米每秒,分洪闸分洪900立方米每秒。灌溉季节蓄水灌溉,当闸上水位达20.5米时,可蓄水790万立方米,配套灌溉面积3.2万亩。 '''新十三支排水工程''':东起京密路西侧,向西经董各庄村南直入温榆河,全长7130米,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是北石槽、板桥、高丽营、张喜庄、赵全营、后沙峪、良种场等大片土地的排水出路,设计标准为二十年一遇,流量70立方米每秒。 '''首都机场排水''':1956年,为配合机场排水,修建了甲、乙、丙、丁四条排水沟。甲线沟由机场东,向东经塔河村南入小中河;乙线沟从机场东经桃山村南,向东入小中河;丙线沟由机场东南经龙山村南,向东穿过七分干右一支入小中河;丁线沟由天竺村北、村西往南折向东,穿过五孔桥,往东南入温榆河。1975年5月,开挖机场Ⅱ线明沟排水工程。全长3600米,上游起点与市政设计院设计的15号出水口衔接 ,下游通过防洪大堤进入温榆河,纵坡为万分之七。 '''十三陵水库''' 十三陵水库,位于温榆河支流东沙河上。属昌平区长陵乡(原昌平县十三陵乡),因其坐落在明十三陵附近而得名。水库拦洪大坝建在蟒山与汉包山之间,大坝长627米,最大坝高29米(坝底高程:海拔74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为粘土斜墙式土坝,上游用花岗石, 下游用紫色安山岩砌护坡。坝前用粘土铺盖300米,厚1~3米。水电站安装125千瓦发电机一台。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水库可拦蓄温榆河上游223平方公里的洪水,设计洪水位98.81米(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洪水位102.83米(千年一遇洪水),总库容81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51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336万立方米。累计为下游农田灌溉供水7200万立方米,灌溉各种农作物52万余亩次。水库小水电站利用放水时发电累计达15万度(千瓦小时)。 '''桃峪口水库''' 桃峪口水库,1958年在蔺沟河支流桃峪口沟修建小型水库一座,供灌溉用水,蓄水约10万立方米左右,并建有小水电站一座,装机20千瓦,供上苑一带照明。流域面积39.91平方公里,因原建水库较小,1959年11月扩建为中型水库,并于11月10日正式开工,于1960年7月30日基本竣工。水库主要建筑物有主坝一座,副坝3座,输水管及溢洪道各一座。主坝为粘土斜墙坝,最大坝高21.1米,坝长320米,坝顶高程74.1米。副坝3座总长1203米,其中最大坝高13.7米。水库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并以东副坝作为非常溢洪 道,宣泄超标准洪水。水库总库容1008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为744万立方米,防洪库容为548万立方米。1960年7月水库基本建成时暂 时停工。1974年水库经整修、防渗处理。 '''王家园水库''' 王家园水库,位于温榆河支流北沙河白洋城沟上。控制流域面积42.7平方公里,总库容52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32万立方米,防洪库容413万立方米,最大坝高36.8米,坝长163.5米,非溢流段坝顶高程292.8米,溢流坝段堰顶高程287米,净宽48米,顶端建工作桥一座。百年一遇洪水溢流水深3.6米,洪流量790立方米每秒,千年一遇洪水溢流水深5.24米,洪流量1300立方米每秒,水库输水洞进口高程265米, 洞径1.5米,长236.7米,最大泄量22.1立方米每秒。1959年11月正式开工兴建。1960年6月建成蓄水。1962年—1978年间先后进行4次加固工程。水库控制灌溉面积为6000亩,实际配套灌溉面积约为4000亩,水库平水年供水531万立方米,枯水年供水337万立方米,常年供下游村庄饮水。 '''响潭水库''' 响潭水库,温榆河支流北沙河上游、狻猊沟出口处。1958年2月动工修建。到1959年11月坝高约达15米左右,蓄水约60万立方米,即宣告 第一期工程完工。仅能发展灌溉面积2000余亩。1968年续建,在一期工程基础上选定坝顶高程为163.0米,较一期加高26.2米,最大坝高42.2米,坝长168米。坝中部设溢洪道2孔,孔净宽12米,溢洪道堰顶高程156米,安装12米×6.3米弧形钢闸门。水库总库容718万立方米。1974年11月开工加固,至1979年12月历时5年完成。水库设计灌溉面积为1.8万亩,配套面积仅有0.8万亩。 '''南庄水库''' 南庄水库,为平原水库,位于崔村乡南庄村北500米处,故名为南庄水库。建在温榆河上游,麻峪沟、扬河两个小支流上,主要用于农田 灌溉调蓄水量。控制流域面积28.6平方公里,秦(芹)城泉基流0.36—0.5立方米每秒进入此库。1958年11月22日开工修建,1959年6月20日基本竣工。水库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一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为19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8.9万立方米。水库枢纽工程有两座主 坝,三座副坝,溢洪道、泄洪闸、输水涵洞组成。坝型为均质土坝。主坝最大坝高8米,坝顶长351.5米,坝顶宽7米,坝顶高程51米;副 坝总长1795.5米,1976年10月进行水库清淤加固。1979年10月泄洪涵洞改建。水库建成运用28年来,起到了防洪和灌溉效益。 '''沙河水库''' 沙河闸(沙河水库),座落在沙河镇东部,南、北沙河汇合口处。1959年11月3日动工,1960年6月23日建成。当时叫沙河水库。全部工程除一座拦河闸外,尚有530米长的主坝及4244米(南坝2300米,北坝1944米)长的南北两道堤坝组成。主坝顶高程39.5米,最大坝高8.3米,南北副坝高程39米,最大坝高4.7米,沙河闸上游流域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当闸上正常水位36.5米时,库容600万立方米。仅有蓄水灌溉作用,设计灌溉面积5万亩,实灌3万多亩。 沙峪口水库,位于怀柔区(原怀柔县)新王家峪村蔺沟河支流沙峪沟上,1959年11月开工,1960年6月建成。水库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 总库容为77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22.5万立方米。大坝为粘土斜墙坝,最大坝高25.7米,坝长176米,坝顶高程101.7米。开敞式溢洪道,堰顶高程96.5米,宽8米(不设闸门),最大泄量117.5立方米每秒。水库灌溉面积8000亩,宜渔面积600亩。自建成后25年来,年年都能 蓄水几百万立方米,是小型水库中发挥效益较好的水库。1978年被市革委会评为水库管理先进单位。 元代曾整治坝河及下游温榆河干流作为漕运航道,以通大都的光熙门。明代因城址变迁及水源等问题,坝河漕运衰落。但长城一线驻有重兵,并在天寿山(即十三陵)驻兵保护陵墓,粮草支用由陆地转运,“甚为繁苦,且多弊病”,因而又考虑利用温榆河从事漕运。1572年12月1日(隆庆六年十月二十六日),户部根据总督杨兆的倡议,奏请疏浚温榆河,自通州区(原通县)直抵巩华(即今沙河镇),以通 水运。当时万历帝继位,赞同所奏倡议,随即勘测施工,次年便投入使用,一年之间,自通州区(原通县)直接运粮四万石。分析这段历史记载,不过是疏浚中泓,以通舟楫,谈不上干流的全面治理。清代以后,温榆河仅能起排洪河道作用,又远离京城,封建帝王及其后统治者很少维护整治。多年来,温榆河干流河道,自沙河镇至蔺沟口,宽平淤浅,中泓游荡摆动在沙滩之上。蔺沟以下河槽弯曲狭浅,河槽泄水能力很小,洪水渲泄不畅,往往漫溢出槽,造成灾害。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温榆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