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63.25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湘灵歌 的原始碼
←
湘灵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湘灵歌1.jpg|缩略图|[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176003528,3597117507&fm=15&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6%B9%98%E7%81%B5%E6%AD%8C 图片来源]]] '''湘灵歌'''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1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后四句揭露国民政府统治区的黑暗、萧条、冷落、腐败。全诗借湘灵的形象,抒发了作者悲愤的心情。 *作品名称 ;湘灵歌 *创作年代 :1931年 *作品出处 ;《[[集外集]]》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 者 ;鲁迅 ==作品原文== 湘灵歌① 昔闻湘水碧如染②,今闻湘水胭脂痕③。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④。 高丘寂寞竦中夜⑤,芳荃零落无余春⑥。 鼓完瑶瑟人不闻⑦,太平成象盈秋门⑧。<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334631/1436btocAPkv4gdN1QVc34-frEn5Ep9fTAhejCr4Rc2O7Yk5UtoGr-ki1RvAFnWawP0Bz7Z6RIwt4xOtZ9BbE85Cavy8OjsGpp9R__L3LmQGJBNfTw 湘灵歌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15-09-14]</ref>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湘灵:湘水的女神。<ref>[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31613eb021d80e09e312ca49495e1f6f&from=kg0 湘灵歌 百度汉语]</ref> ②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颜料染出来似的。 ③脂胭痕:像抹过胭脂一样显出红色。胭脂:比喻鲜血,水呈红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说明死难者的众多和惨烈。 ④皎、皓:都是洁白的意思。窥:看。彤:红色。 ⑤高丘:战国时楚国的山名。屈原在《离骚》里用高丘指代楚国。这里用来指祖国。竦(sǒng)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气逼人。中夜,典出韦应物《秋夜》:“朔风中夜起”。竦,担心,害怕。 ⑥芳荃(quán):一种香草。自楚辞后,诗人常以它喻君子。此处当喻革命者。无余春:残剩的春光。这一句是说春天已经过去,芳荃零落无余。 ⑦瑶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种乐器。这一句是取唐朝钱起《[[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诗意。 ⑧太平成象:《通鉴·唐纪六十》记载,唐文宗问宰相牛僧儒:“天下何时当太平?”牛僧儒答:“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亦谓小康。”意思是说所谓太平,并没有具体的现象,当时的那种情况也就算可以了。这里反用这个典故来讽刺国民政府粉饰太平。盈:充满了。秋门:古都洛阳的西门。这里是用来指国民政府南京。语出李贺《自昌谷到洛后门》;“九月大野白,苍岑锁秋门。”(明)曾益注:“《洛阳故宫纪》云:洛阳有宜秋门千秋门”。 ==白话译文== [[File:湘灵歌2.jpg|缩略图|左|[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kfzimg.com%2FG03%2FM00%2F31%2FFF%2FpYYBAFY8spKAZCMbAAAjjaBlwNk541_b.jpg&refer=http%3A%2F%2Fwww.kfz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8211896&t=13c0e6c2c4ab07d0737cf838748979c2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6%B9%98%E7%81%B5%E6%AD%8C 图片来源]]] 从前听人赞美湘江的流水,明净秀丽有如碧绿的绸缎; 现在欣闻湘江边红旗如林,映照得湘水宛如胭脂红遍; 湘灵听到红军胜利的喜讯,拭净泪水忙上楼梳妆打扮; 满面春风尽情地唱呀跳呀,朝着东方的红霞引颈探看。 国统区里死一样冷静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 革命志士如花木横遭摧折,早就没有了春意只有严寒。 祝大捷红色区城锣鼓喧天,国统区故作不闻只顾酒酣; 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调重弹。 ==创作背景== 《[[鲁迅日记]]》1931年3月5日记:“午后为升屋、松藻、松元各书自作一幅,文录于后……”这首诗手稿题“辛未仲春偶作,奉应松元先生雅属”,可见是赠给松元的。鲁迅的日本友人松元三郎毕业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当时是上海日本女子学校的教师。手稿中的“如染”原作“于染”,“皎如皓月”原作“皓如素月”,“零落”原作“苓落”。最初和《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两诗以《鲁迅氏的悲愤——以旧诗寄怀》为题发表于左联的外围刊物《文艺新闻》第二十二号(1931年8月10日)。后辑入《集外集》时,“于染”改作“如染”,“皓如素月”改作“皎如皓月”,“苓落”改作“零落”。此题依据新版《鲁迅全集》第七卷《[[集外集]]》。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湘灵是神话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曾以《湘夫人》为题写过她们。这时的鲁迅,同当年的屈原有相似的悲愤心情,这时的中国也同当年楚国一样的黑暗和腐败,因此,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诗歌大多跟《[[离骚]]》同调。如《送O.E.君携兰归国》中的“椒焚桂折佳人老”,《[[无题]]》中的“花树已萧森”,此诗中的“芳荃零落”等,都可看出鲁迅对屈原的学习与借鉴。<ref>[https://www.zbyw.cn/gushi/61904.html 湘灵歌_鲁迅诗集_古诗词鉴赏]</ref> 这首诗的正面是写“秋象”,全诗都笼罩在一派秋色的肃杀的氛围中,这正是中国那时一片政治氛围的象征。首句:“昔闻湘水碧如染”,暗点一个“秋”字,但“昔”时的秋是美丽的;接着,诗人不避重,用了“今闻湘水”一语,一个“闻”字把今、昔紧紧联系起来,作了鲜明对比:富有诗情画意的“碧如染”,一变而为触目惊心的“胭脂痕”。这一巨变,不仅震惊,连作为神的湘灵也没有想到。她照常梳妆打扮,妆成临水而照,才发现湘水已经变色。“皎如皓月窥彤云”,一个“窥”字写出了湘灵惊骇的神态,她简直不敢正视那惨烈的情景。这句诗意,可能取意于刘安评《离骚》的话:“嚼然泥而不滓”。作者鲁迅在这里除了写湘灵的神貌,还在于说明:阴云不能毁损皓月的皎洁,比喻革命者的精神是摧毁不了的。“芳荃零落无余春”,比喻革命力量被摧残殆尽,社会了无生气。颈联既是湘灵鼓瑟歌唱的内容,也是作者鲁迅真情实感的写照。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写道:“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中,……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上述两句诗的最切实的注释。“鼓完瑶瑟人不闻”,比喻由于军阀的禁锢和封锁,人们难以知道生活中发生的悲惨事实。“太平成象盈秋门”,末句明写出“秋”字,与首句的暗点遥遥呼应。 [[File:湘灵歌3.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kfzimg.com%2FG07%2FM00%2F83%2F90%2FqoYBAFvkUUWAFiZ8AAEEnFGFI7I656_b.jpg&refer=http%3A%2F%2Fwww.kfz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8211964&t=a82917bf0e3d4daec1fc48299d664337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6%B9%98%E7%81%B5%E6%AD%8C 图片来源]]] 全诗爱憎分明,对比强烈。激荡的湘水与寂寞的高丘,鲜艳的红云与漆黑的寒夜,皎美的湘灵与零落的芳荃,互相反衬,层层加深。这首诗的格调,尤其是前四句描绘和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那种明快和优美的境界,在鲁迅诗作中是比较特殊的。 ==名家点评== 著名学者周振甫:这首诗,前后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在对比中,又运用了多种比喻,在比喻中再用对照写法,象“碧如染”是比喻,它和“胭脂痕”又构成了对照。用“皓月”来比湘灵,又跟“彤云”相对照,“彤云”也是比喻,比湘水的胭脂痕。再象“高丘”“芳荃”“秋门”都是用典而皆有所指,所以写得含蓄而意义深刻。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3 詞論;詞話]]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湘灵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