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05.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湘赣边根据地 的原始碼
←
湘赣边根据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湘赣革命根据地.jpg|缩略图|湘赣革命根据地[https://p1.ssl.qhimg.com/t010696471d5c9ac4c4.jpg 原图链接]]] '''湘赣边根据地'''即'''湘赣革命根据地'''(xiānɡ ɡàn ɡé mìnɡ ɡēn jù dì)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根据地位于赣江以西,株萍铁路和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湘赣边界,包括[[湖南]]的[[茶陵]]、[[攸县]]、[[酃县]]、[[醴陵]]、[[耒阳]]、[[资兴]]、[[郴县]]、[[桂阳]]、[[宜章]]9个县及[[长湘区委]],[[江西]]的[[永新]]、[[宁冈]]、[[莲花]]、[[安福]]、[[遂川]]、[[吉安]]、[[萍乡]]、[[新余]]、[[宜春]]、[[峡江]]、[[分宜]]、[[上犹]]、[[崇文]]、[[万安]]、[[信丰]]、[[大余]]等16个县<ref>[http://www.51vv.com/military/files/92580.shtml 湘赣革命根据地]VV娱乐社区军事频道</ref>,共计25个县,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100余万。境内山高林密,水网交织,南北走向的[[罗霄山脉]],横卧于湘赣两省边界。连绵不断的崇高峻岭,险要的地势,丰富的物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游击战争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ref>[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35/164962/9786309.html 湘赣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年08月04日14:25 </ref>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湘赣边根据地即湘赣革命根据地 [[File:湘赣革命根据地全史.jpg|缩略图|湘赣革命根据地全史[http://img35.ddimg.cn/Community72/17/35/20166515-share-1_x.jpg 原图链接]]] 外文名称:xiānɡ ɡàn ɡé mìnɡ ɡēn jù d 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 亦称:湘赣苏区 ==简介== [[File:湘赣革命根据地1.jpg|缩略图|湘赣革命根据地[https://p1.ssl.qhimg.com/t01777759a7fb06f68e.jpg 原图链接]]] 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亦称[[湘赣苏区]]。1929年1月,[[红军]]第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后,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各县赤卫队,在[[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特别委员会]]领导下,经过两年的斗争,扩大了根据地。1931年 7月,中共湘东南、湘南两特委和西路、南路、北路 3个分委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将所辖的赣江以西地区合并为湘赣省。8月1日,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在永新成立,王首道任省委书记。10月,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湘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莲花县花塘村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时]]先后任省委书记,[[袁德生]]、[[谭余保]]先后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省委、省苏及省直机关均驻[[永新]]县城。至此,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它包括赣江以西、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的广大地区,约20余县,人口100余万。此后,省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红军和游击队发动群众,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永新、宁冈、莲花、上犹、崇义等十几个县苏维埃政府。1932年2月,湘赣革命根据地红军独立第1、第3师合编为红军第8军,由[[李天柱]]代军长,[[王震]]代政委。1933年6月,[[任弼时]]任湘赣省委书记。同时,以由红8军改编的红17师和由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调来的红18师在永新组成红六军团,任弼时任军政委员会主席,1934年8月,[[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军团政委。随后红六军团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的率领下,撤离湘赣革命根据地向湘中转移,留下部分红军在湘赣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ref>[http://sdaj.hunan.gov.cn/dacy/qzjs/201512/t20151228_2792052.html 湘赣革命根据地档案汇集]湖南省档案局 hnsdaj.hunan.gov.cn 时间:2015-12-28</ref>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可靠的西部屏障和巩固的战略侧翼,同时也是沟通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桥梁。''' ==历史==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既[[井冈山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根据地。 [[File:根据地地图.jpg|缩略图|根据地地图[https://p1.ssl.qhimg.com/t01e25123aa17990b51.jpg 原图链接]]] 根据地位于赣江以西,株萍铁路和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湘赣边界,包括湖南的茶陵、攸县、酃县、醴陵、耒阳、资兴、郴县、桂阳、宜章9个县及长湘区委,江西的永新、宁冈、莲花、安福、遂川、吉安、萍乡、新余、宜春、峡江、分宜、上犹、崇文、万安、信丰、大余等16个县,共计25个县,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100余万。境内山高林密,水网交织,南北走向的罗霄山脉,横卧于湘赣两省边界。连绵不断的崇高峻岭,险要的地势,丰富的物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游击战争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边界人民饱受军阀豪绅士匪的残酷压迫蹂躏,陷入苦难深渊。工农群众富有强烈的反抗斗争精神,早在[[大革命时期]],就经历了革命斗争的洗礼,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在各地普遍开展。[[大革命]]失败后,湘赣边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曾经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赣西面、湘东南地区,也风起云涌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相继建立了革命武装和苏维埃政权,为湘赣革命根据地形成奠定了牢固基础。<ref>[https://www.jgswh.com/a/870.html 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崛起]中国·井冈山红色文化教育学院网 2018-08-03 15:24 来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ref> ==壮大根本原因== 一九二八年十月,毛泽东在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现状,阐明了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指出:“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益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十一月,毛泽东为红四军前委起草了给中共中央的报告,进一步就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这样,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坚持武装斗争,深入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从井冈山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全党全军的宝贵财富。 湘赣边界地区的地方武装,在毛泽东等率领主力红军挺进赣南、闽西之后,在特委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同广大群众一起,保卫和扩大了根据地。这些地方武装,在斗争中发展壮大,逐步发展为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 湘赣边界地区的地方武装和红军,直接继承了井冈山斗争的伟大战果,并能基本上依据毛泽东等提出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原则开展斗争。这就是湘赣边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和红军能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ref>[http://www.51vv.com/military/files/92580.shtml 湘赣革命根据地]VV娱乐社区军事频道</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610 中國通史]]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湘赣边根据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