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8.1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漢語親屬系統 的原始碼
←
漢語親屬系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漢語親屬系統'''<br><img src="http://2.bp.blogspot.com/-4NSh2CvxStI/VKcZKlqNgTI/AAAAAAAADig/H-C8yaPBkDQ/s1600/relationship_chart_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rogerkungpublic.blogspot.com/2015/01/blog-post.html 圖片來自blogspot]</small> |} '''汉语親屬系統'''(Chinese kinship)在[[人類學]]裏被歸類於描述型親屬系統(descriptive system)或蘇丹型親屬系統|Sudanese kinship的一種。這是[[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在1871年的作品《血親和姻親制度》裏所提出的六種親屬系統之一,其中以苏丹型亲属系统最为复杂,而漢語親屬關係則列其一。在該系統中每個人依據其宗族、'''輩分'''、性別與年齡,而有不同的親屬[[稱謂]]。 在漢語當中,'''親屬'''是指因[[婚姻]]或[[血缘]]與人结成的[[社会关系]],[[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屬又稱'''親人'''或'''家人''',其他則稱為'''親戚'''。闡述親屬關係的記錄最早見於先秦典籍[[爾雅]]第四章的釋親。中國古代[[唐朝]]學者[[孔穎達]]<ref>[https://ctext.org/searchbooks.pl?if=gb&author=%E5%AD%94%E7%A9%8E%E9%81%94%E7%96%8F 孔穎達],ctext</ref> 對親戚的註解為“親指族內,戚言族外”,所謂族內是指父系同宗者,以[[男性]]為中心,包括[[宗族]]內的男性和他們的配偶,但不包括已出嫁[[女性]]和她們的配偶。然而即使這樣,隨著人口增加也發展出少數幾個專用稱謂。到了現代則多分為[[血親]]、[[姻親]]及[[配偶]]。 == 血親 == ===直系血親=== *[[父]]系 - 父親(爸爸、爹)→[[祖父母]](爺爺、奶奶)→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繼續往上回溯,則依序為天祖父母、烈祖父母、太祖父母、遠祖父母、鼻祖父母。 *[[母]]系 - 母親(媽媽、娘)→外祖父母(姥爷、姥姥;外公、外婆)→外曾祖父母→外高祖父母 *[[兒子|兒/兒子]] - 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口語]]又稱[[仔]]、寫作[[囝]](廣東粵音讀南)。 *[[女兒]] - 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口語]]又稱閨女、[[女]]、寫作[[囡]](廣東粵音讀南)。 *[[孫]] - 夫妻間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曾孫/重孫 - 夫妻間的第三子代,[[閩南語]]稱「乾仔孫」(kan-á-sun),[[粵語]][[口語]]又稱[[息]](粵語讀音:塞 sak7)。 *玄孫 - 夫妻間的第四子代。 :來孫、昆/晜孫、仍孫、雲孫、耳孫,夫妻間的由第五子代孫至第九子代孫。 ===旁系血親=== *父系長輩 **[[伯父|伯]] - 父親的兄長,稱為伯父、伯伯、大爺、X大爺、X子爺(父親的大哥為大大爺,二哥為二大爺、二子爺,三哥為三大爺、三子爺...) **[[伯母|姆]] - 伯父的妻子,稱為伯母、大娘、X大娘、X子娘(父親的大嫂為大大娘,二嫂為二大娘、二子娘,三嫂為三大娘、三子娘...)、粵語稱「伯娘」 **[[叔父|叔]] - 父親的弟弟,稱為叔父、叔叔、嗒嗒 **[[婶]] - 叔父的妻子,稱為叔母、嬸嬸、娘娘(與嗒嗒相對,娘字讀降調) **[[姑母|姑]] - 父親的姊妹,稱為姑母、姑姑、姑媽,粵語「姑媽」專指父親的姊姊,父親的妹妹稱「姑姐」 **姑丈 - 姑母的丈夫,也稱姑父 *母系長輩 **[[舅父|舅]] - 母親的兄弟,稱為舅父、舅舅 **[[舅母|妗/妗子]] - 舅父的妻子,稱為舅母、舅媽、妗母 **[[姨母|姨]] - 母親的姐妹,稱為姨母、姨媽、阿姨、姨娘,有些地區「大姨/姨媽」專指母親的姊姊,「阿姨」、「姨娘」則稱母親的妹妹 **[[姨父|姨丈]] - 姨母的丈夫,也稱姨父 *同輩 **[[兄弟姊妹]] - 也作兄弟姐妹,指有相同父親和母親的人。 **雙胞胎兄弟姐妹 **同父異母兄弟姐妹 **同母異父兄弟姐妹 **[[堂亲|堂兄弟姊妹]] - 父系血親的長輩(伯、姆、叔、嬸)的兒子或女兒,口語時一些地方不帶“堂”字。 **[[表親|表兄弟姊妹]] - 父系血親的長輩(姑)的兒子或女兒和母系血親的長輩(舅、妗、姨)的兒子或女兒 *晚輩(對使用在不同性別的人物時,斜線前後的字取對應性別者,括號內的字放在最後面就是對女性的稱呼) **[[姪|侄]]兒/女 - 男性稱兄弟的兒子或女兒 **[[姪]]兒/女 - 女性稱兄弟的兒子或女兒 **舅[[甥]](女)- 男性稱姊妹的兒子或女兒,一般多稱「外甥」 **姨甥(女)- 女性稱姊妹的兒子或女兒 == 姻親 == *[[姻親]] **長輩 ***公公:丈夫的父親,又稱家翁、家公,也直稱爸爸,有些地區稱「老爺」,閩南語稱「大官」,讀音為Da-guaⁿ ***婆婆:丈夫的母親,又稱家姑、家婆,也直稱媽媽,閩南語稱「大家」,讀音為ta-ke,粤语口语习惯稱「奶奶」(当面称呼或他述)或「家婆」(常用于他述) ***岳父:丈人,亦有地區稱丈母達,妻子的父親,口語也直稱爸爸,粵語口语习惯稱「外父」 ***岳母:丈母娘,妻子的母親,口語也直稱媽媽,粵語口语习惯稱「外母」 ***[[繼親|繼父母]],又稱後爸/媽 **同輩 ***[[嫂]]/嫂嫂/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弟媳、弟妹、弟婦: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妹婿: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zhóulǐ 或 zhóuli):[[兄弟]]的[[妻子]]間互相的称呼或合称,[[北京官話]]唸「妯娌(ㄓㄡˊ ㄌ一ˇ)」。在[[臺灣]],輩份較大的妯娌會直接叫小妯娌的名字,對外人介紹則說'''小嬸仔''';輩份較小的妯娌會稱呼大妯娌為'''阿嫂'''或'''大嫂''',對外人介紹也稱呼為'''阿嫂'''或'''大嫂'''。 ***[[连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的称呼或合称,也稱'''[[襟兄弟]]'''、連橋 ***大伯子:對丈夫的哥哥的稱呼,又稱「大伯」 ***小叔子:對丈夫的弟弟的稱呼,又稱「小叔」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粵語稱「姑奶」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又稱「小姑」或姑妹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又稱「大舅」或内兄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又稱「小舅」或內弟 ***大姨子:對妻子姐姐的稱呼,又稱「大姨」或姨姐 ***小姨子:對妻子妹妹的稱呼,又稱「小姨」或姨妹 **晚輩 ***[[兒媳]]:亦有稱兒媳婦,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又稱媳婦、新婦(粵語白讀為pou5,音「抱」)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内侄(女):对妻子侄(女)兒的稱呼 ***外侄(女):对丈夫侄(女)兒的稱呼 ***内甥(女):对妻子姨甥(女)的稱呼 ***外甥(女):对丈夫舅甥(女)的稱呼 ***[[繼親|繼子女]] ***[[繼親|繼兄弟姐妹]] *[[配偶]] **[[丈夫]]:結婚男女對自己男性伴侣的称呼,近代多雅稱「先生」,傳統則稱「外子」、「相公」、「官人」、「夫婿」、「夫君」等。當代有人稱「老公」,但有人不喜歡用,因為在清朝時京城妓女對[[宦官|太監]](公公)蔑稱為「[[嫪毐|嫪(ㄌㄠˋ)公]](老公)」<ref>[[丈夫|丈夫詞源]] </ref>。 **[[妻子]]:結婚男女對自己女性伴侣的称呼,近代多雅稱「太太」,俗稱「老婆」,傳統則稱「内子」、「內人」、「娘子」、「夫人」(敬稱,用於稱呼他人的妻子)。 == 其他 == *[[乾親]](多無血緣關係,一般不認為是嚴格意義上的親戚) **乾爹/乾爸/乾爺 **乾娘/乾媽:乾爹/乾爸/乾爺的配偶 **乾哥/乾姐姐 *[[过继|過繼]] **過繼達 或直稱爸、爹,等 **過繼娘 或直稱媽、娘,等 **過繼兒/閨女 ==祖宗十八代== 十八代一般指父系中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此後,亦被引申加入罵人的用語中,將別人的家族成員也牽涉當中,用語起源卻已經無從稽考。 *上九代依序為: **[[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列祖]]、[[太祖]]、[[遠祖]]、[[鼻祖]]。 *下九代依序為: **[[兒]]、[[孫]]、[[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汉语亲属称谓与欧洲语言亲属称谓的比较== *印欧语的亲属关系原本与汉语一样十分复杂(例如拉丁语、古英语等),但后来逐渐简化,现代英语中的称谓较为简单。 * 在日常使用的词汇上,汉语的称谓基於大家族,现代英语的称谓基於核心家庭。举例说明,汉语中父母的兄弟姐妹及配偶,细分为伯母、婶婶、舅妈、姑姑、姨母、伯父、叔叔、姑父、舅舅、姨父,而现代英语中,[[aunt]]和[[uncle]]分别统称其中的女性和男性。此外,汉语的称谓是基於父系社會。比如,“堂”者,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是同姓家属,是家里的人,而“表”者,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是异姓亲属,是外面的人;再比如,“外”者,如外公、外婆是母亲那边的人,是外人,而爷爷、奶奶是父亲这边的人,是“内亲”,是家里的人。而英语的称谓系统却不做这样的区分,如grandfather既可以表示爷爷,也可以表示外公;cousin既可以表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可表示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 * 现代英语中同样可以表达复杂的亲属称呼,只是日常并不经常使用。例如可以用paternal uncle(伯伯、叔叔), maternal uncle(舅舅), paternal cousin(堂兄弟姐妹、姑表兄弟姐妹), maternal cousin(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 grandfather on father's side(爷爷), grandmother on mother's side(姥姥)……等称谓进行详细区分。如果要表达更精确的关系的话,还可以说成father's elder brother(伯父), father's younger brother's daughter(叔叔的女儿)…… * 现代英语中同样有比较复杂的亲属称谓,例如,英语中有“first cousin, twice removed"之类的称谓,汉语中反倒没有类似说法。 *在古代的汉族中,通过称谓就可确定一个人在家里的地位和身份,所享有的权利和当尽的义务,这样各人守好自己的本分,有利于家族的管理,有利于儒家等级制度的实施。有人认为,西方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没有东方那么複雜,所以表现在称谓上也没有那么复杂和细致。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早期西方语言如拉丁语和古英语、古俄語同样有十分复杂的亲属称谓,只是后来在现代英语中被简化了。 *日常称呼时,汉语中对长辈要[[避讳]]。英语中除父母外,对长辈以称谓加名字或直呼其名则是被允许的。 *汉语重長幼,但更重輩分,故可能稱呼比自己年幼的長輩叔叔甚至叔公,而非直呼其名。 == 進階閱讀 == *[[Lewis Henry Morgan|Morgan, Lewis Henry]]. 1877. * Wolf, Arthur P. and Chieh-shan Huang. 1985. ''Marriage and Adoption in China, 1845-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簡述 == 首先,父系的'''兄弟姊妹''',長一輩就成了'''伯叔姑''',再長一輩,便加上'''公/爺'''、'''婆'''表示輩份。 妻子的'''兄弟姊妹'''叫'''內兄/弟/姊/妹'''或'''妻兄/弟/姊/妹''',又叫'''舅子'''、'''姨子''',長一輩是'''舅'''和'''姨'''。 再看堂表之分,'''同宗是堂,異宗是表'''。即父系的男丁是堂,其他是表。要注意是'''表姑'''是父系的'''表姐妹''',而不是父系的'''姐妹'''。 伴侶方面,父系兄弟的伴侶叫'''兄嫂'''、'''弟妹/弟妇/弟媳/弟妻''',長一輩叫'''伯姆/伯娘'''、'''叔嬸/嬸嬸'''。再長一輩,叫'''伯婆'''、'''叔婆/嬸婆'''。 父系姊妹的伴侶加上'''夫'''表示是其丈夫,即'''姐夫'''、'''妹夫'''。長一輩則用'''丈'''或'''父''',即'''姑丈'''、'''姑父'''。 內兄弟的伴侶叫'''妻兄嫂/內兄嫂/姻兄嫂'''、'''妻弟妹/內弟妹/姻弟妹''',簡稱'''兄嫂'''、'''弟妹''',長一輩叫'''舅母/妗婆'''。 內姊妹的伴侶叫'''襟兄'''、'''襟弟''',長一輩叫'''姨丈'''、'''姨父'''。 所以亲属称谓是由'''關係和輩份'''組合而成的。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30 禮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漢語親屬系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