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5.20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澎湖景福祠 的原始碼
←
澎湖景福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澎湖景福祠'''<br><img src="https://p.bluezz.tw/39369_55828.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data.bluezz.tw/c.php?id=39369 圖片來自bluezz]</small> |} '''澎湖景福祠''',奉祀[[土地公]](福德正神),舊稱'''下街土地公''',或'''南土地公''',創建年份可推估為[[光绪|光緒]]13年(1887年)前。 == 沿革 == 景福祠位於今[[澎湖天后宮]]東南側、[[馬公市]]中央街與惠安路交會處;據傳清季時該處有條連結海濱的水溝,舢舨能經此航行,西抵[[澎湖水仙宮]]前的渡頭街,北循可至[[四眼井]]汲水。 景福祠確切創建年代不詳;從祠內「介爾景福」匾額落款為「光緒丁亥年」推測,景福祠在光緒13年之前便已存在。 景福祠前身為「下街土地公」,乃相對中央街末端另外一間「頂街土地公」而得名。「頂街土地公」因光緒11年(1885年)[[澎湖之役 (1885年)|澎湖之役]],[[法國]]將領[[孤拔]]率領軍艦砲轟媽宮(馬公市舊稱)、兼之[[台州市|台州]]、[[广东省|廣東]]兵勇趁亂洗劫媽宮街坊,廟身遭兵燹之禍毀壞,戰後亦無重建。 民國37年(1948年),景福祠改建成二層樓式建築、民國71年(1882年)天后宮前道路擴寬,景福祠有三分之一的廟地被徵收,只得拆除重建,翌年改建成佔地不足三坪大的土地公祠,廟務並由澎湖水仙宮、昔日臺廈郊會館鄉紳的後代吳明錚兼管迄今。鄰近文石店的老闆娘在民國71年(1982年)[[澎湖景福祠|景福祠]]改建之前,土地公曾顯靈託夢予人在[[新竹市]]工作老闆娘,表示廳堂漏水請求老闆娘幫忙,老闆娘即刻趕回澎湖,參予土地公景福祠重新起建的事業。 民國102年(2013年)[[臺南市|台南市]][[安南區]]「[[新宅濟福寺]]」落成,主祀[[觀世音菩薩|觀音佛祖]]與[[保生大帝]],而前殿「景德祠」的土地公則係由澎湖景德祠分靈而出。<ref>{{Cite web|url=http://www.foolu.com.tw/about.html|title=寺祠沿革|accessdate=2018-09-19|author=|date=|publisher=新宅濟福寺景德祠|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919171605/http://www.foolu.com.tw/about.html|archive-date=2018-09-19|dead-url=no}}</ref>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或'''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化大革命|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ref>[https://religion.moi.gov.tw/Goods/Content?ci=3&cid=2&id=26 信仰自由],religion</ref>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傳播媒體|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复兴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室|祠]],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福德老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澎湖景福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