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81.25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澎湖石滬 的原始碼
←
澎湖石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澎湖石滬群''' </p> |- |<center><img src="https://icrvb3jy.xinmedia.com/solomo/article/13086/AA400181-ABFE-4E97-B251-5F8D77CDFEB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xinmedia.com/article/13086 圖片來自xinmedia] </small> |} '''澎湖石滬群'''位於[[中華民國]]([[台灣]])[[澎湖縣]],為一種利用[[潮汐]]的傳統陷阱式漁法,屬於[[鱼梁|魚梁]]的一種石滬。石滬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覓食[[海藻]];退潮後,因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而被困於滬內。澎湖最早完成石滬的歷史,可追溯自清康熙35年(1696年)的《台灣府誌》中記載已有一大口二小口石滬,一直到20世紀中期,石滬漁業都還是澎湖最重要的一項潮間帶漁撈活動<ref name=":0">{{Cite web|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culturalLandscape/20080602000001|title=澎湖石滬文化景觀-吉貝石滬群|accessdate=|author=|date=|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f>。 == 分布 == 全世界的石滬約不到600座,在[[澳洲]]、[[夏威夷]]、[[密克羅尼西亞]]、[[芬蘭]]等地都有文獻。亞洲地區如[[日本]]、[[台灣]]、[[泰國]]等太平洋諸島也有石滬的分佈。[[澎湖縣]]現有574座以上石滬,其中,[[吉貝嶼]]周遭至少有109座,為世界密度最高。[[台灣本島]]則以[[桃園市]][[新屋區]]沿海擁有最多的石滬群<ref>[http://n.yam.com/ttn/society/20151027/20151027355755.html 2015桃園石滬文化祭 新屋愛鄉協會社造有成]</ref>。 == 成立 == 建造石滬像成立一間[[公司]]一樣,非常需要團體合力經營。一開始先募股,擬訂契約,再由股東修建石滬,募股的對象以親族為優先,其次才尋找有地緣關係的鄰里。石滬的股份數依其規模而定,多在十股上下,[[股東]]依自己能力來認養股份的額度,可多人合認一股,也可以一人擁有多股。其中負責人稱代表者。石滬屬定置[[渔业|漁業]],建造完成時代表者需向政府農業科登記五年換證一次並繳交印花[[稅]],等政府評估通過且公告一個月後,使可發予漁業權執照。 === 成滬條件 === *石材:在沿岸需有岩石或漂石可做為建滬材料。澎湖有[[玄武岩]]、[[珊瑚礁]][[石灰岩]]與灘岩可使用。 *潮差大:漲潮時,海水帶領魚群入滬,退潮時,石滬高於海面,魚群便被困於滬內,潮差愈大,集魚效果愈好。[[澎湖群島]]地勢南高北低,由南至北沉降地形愈明顯,造就北海多石滬聚集。 *風浪強:海浪愈猛,魚群愈容易被驅入滬內。澎湖多東北季風,在秋冬時風強海浪大,石滬漁獲多優於夏季。 *潮間帶廣:傾斜度小、遼廣的珊瑚淺坪,適合造滬。澎湖縣礁硼廣達37平方公里,面積廣大的潮間帶,使得作為餌料的浮游生物不虞匱乏。 == 建造方式 == === 石材 === 大多就地取材,在岸邊搬運或[[斧頭]]打石,斧頭係代表人出資或由公司購買。基地附近若不夠石材,則用[[舢舨]]載運或用廢棄舊棺材板杉木捆成木筏,從它地裝運石材。修建石滬需質量較重的石塊,以玄武岩為優選,或以白化或團塊狀的[[微孔珊瑚]]遺骸來建造,其它質量輕、片狀或枝狀的珊瑚只能填補空隙用。填造石滬的石頭有上百斤重,除奠基或下層的石頭能藉用海水的浮力,能靠個人搬運,其餘常常使用網繩,許多人分工合力才能加以吊到滬堤上。 === 施工時段 === [[農曆]]四至五月最為適合,此時東北季風已近尾聲,[[颱風]]也不多,潮間帶作業較為穩定。 === 工法 === 使用「亂石砌」,為保持堤內外海水的自然交流,堆疊時不能使用[[石灰]]等凝固劑,又要牢靠,只能取決於施作者的經驗來完成。一開始石頭不能平放的堆疊上去,要採以站姿嵌砌在下層的兩塊石塊中間;同一層的石塊則盡量犬牙交錯,做出凹突互出的效果;如果石頭的長度能壓住下層兩塊的石塊更好;在堆疊過程中,大的縫隙以硓古石或玄武岩小石填補、塞緊再往上疊,而硓古珊瑚石灰岩具有[[碳酸鈣]],遇酸雨分解成[[碳酸氫鈣]]流至岩縫內,還原時具有固結玄武岩的作用;最後滬堤須逐層向內縮減,到最上第二層時,須使用「反嘴」,即嵌砌的石塊斜度要加大35至45度,以便最上層的「面」能以大於45度角插至石縫中,增加滬堤的密實度與方便行走。反嘴和面做得好的滬堤,有左右兩側向中間相互推擠的作用力,才能有效阻檔海浪的衝擊。每口石滬須配合當地的環境來修建,海域的地形、底質、海水的流向、風浪的大小等,依據這些來調整石滬的位置、構造、開口的方向、堤滬的寬窄、高低等。 滬堤的坡度,減低海浪的衝擊;左右兩側的伸腳弧度,降低魚群入滬後轉向游出滬堤外的機率,就靠建滬人的觀察與經驗。 === 名詞釋義 === *弧形石堤:初創時期建的較原始的滬,沒有滬房。因其外形稱「畚箕滬」或「籠仔圈」。通常位於在距離海岸較近,退潮時水深在一公尺以內,又稱「淺坪滬」或「高頂滬仔」。 *岸仔:在滬堤內增設的矮堤,目的為縮小捕魚的範圍。通常有一端會和滬堤相連,如果沒有就會建成「>」字形,圍住滬堤一小部分,捕魚較省力。 *滬牙:為深水石滬滬堤或岸仔的小支堤,目的為方便捕捉丁香魚建設的小平台。長度不長,高度也不高。在滬牙就算當日不是巡滬的滬主也可以捕撈丁香,每位股東分配一個「正牙」,若漁獲較差,則會加以增設「貼牙」。 *滬房:通常建於深海處的石滬,為減少捕捉魚群的範圍,由岸仔衍生的。在圓弧形的滬堤中段,選擇水位較深的地方,直接增建一個心形狀的集魚區,也稱「滬目」。 *滬門:滬房迎接潮水入內的開口處,寬度約一公尺。 *滬碇:滬門下方沉水的門檻,在滬門底部以石塊填高,防止魚兒入滬房內又跑出來,捕魚時還可以用漁網封住滬門。 *伸腳:建了滬房的石滬,其原來的滬堤就成為滬房的左右兩臂,功能為引導魚群進入滬房。 *魚井:在滬房的左右兩邊,與伸腳相連的地方會築一至兩個坑洞,在集魚效果較好的[[深海]]區,用來暫時儲存拿不走的漁獲。 *滬彎仔:滬堤一端若未接陸地,則末端會建成捲曲的部分,目地為讓魚入滬後,游至彎曲處而調頭,不讓魚群跑出滬外。 *滬厝仔:是石滬岸上的附屬建築。築成一個圓弧形堤,讓漁民在巡滬退潮前休息。 === 填滬順序 === 先滬房,每位股東在水位較深處共同出工,順便填築滬門與魚井。 最後伸腳每人根據股份數,分成若干由股東自己負責;每段長度還要依造海水深度來決定長短,愈深的集魚多分得長度就較短。 === 修滬 === 代表人召集各股股東,依滬簿上規定的契約修復石滬。凡集合地點、修復日期、出工時間、出工入口、缺席罰責、祭拜事宜、網位等各項,均有詳文明細規定。 == 拜滬 == 代表人或股東為了祈求人員平安、漁獲源源,而有拜滬的習俗。 === 時機 === *建滬開工之始,如[[動工儀式|動土]]典禮,祈求好采頭。 *大豐收之日。 *農曆特定的日子,如初一、十五、初二、十六或十月十日水仙王壽誕之時。 == 巡滬 == === 順序 === 石滬建成後,各股股東經由協商或「抽鬮」來決定巡滬的順序。「抽鬮」的排序僅有大股份的巡滬時間表,若大股份下有若干小股,則一起巡或再排順序。當日輪到巡滬的股東便是「滬主」,可獨享捕魚的權利。 === 時機 === *每月的潮汐週期中以農曆的二十八日至隔月初四,十二日至十八日這段期間大潮為佳。 *通常每天海水有兩次漲退潮的週期,但每月初十、二十五這兩天例外,因第二次退潮時間已過午夜十二點,巡滬權屬於隔日的滬主,這兩日只能巡滬只能巡白天的一次退潮。 == 漁獲分配 == 滬主的捕魚權具有獨佔性,滬主還沒到場時,其它人會給予尊重不進到石滬裡。若滬主在海水即將漲潮時還沒出現,其他人才可以進到石滬抓魚。不同的石滬類型、漁獲裡,捕魚權有不同的規範。 *在有滬房的石滬裡,滬房是滬主專用的捕魚區,由滬主先拖過1至3次網以後,其它人才可以進去捉。滬主通常會請一些人幫忙拉網,漁穫由滬主先分一半,另一半再由包括滬主本身及幫忙的人手平分。 *有滬牙的石滬,須等滬主至專有的滬牙開始捕丁香、白鱙仔了,其它股東才能去使用自己分配到的滬牙,其它的大魚還是屬於滬主。 *沒有滬牙的石滬,多建築在淺海地區,只要滬主在場,其它人就可以進去抓魚;但抓到的大魚必須交給滬主,而小魚也須經滬主的同意才能帶回。 == 澎湖縣文化資產 == === 七美雙心石滬 === 七美雙心石滬位於澎湖縣七美鄉,2006登錄為澎湖縣[[中華民國文化資產文化景觀類|文化景觀]]。 === 吉貝石滬群 === 吉貝石滬群位於澎湖縣[[白沙鄉 (台灣)|白沙鄉]][[吉貝村]],吉貝島周圍的石滬均屬於吉北石滬群,因分布密度之高,也被稱為「石滬的故鄉」。2008登錄為澎湖縣文化景觀。 === 重要石滬修造技術 === 石滬的建造設計,從材料的選取跟堆放,均仰賴師傅對水性和魚性的認知,為重要的傳統技術。2010年登錄為澎湖縣[[中華民國文化資產重要保存技術及保存者類|重要保存技術及保存者]]。<ref>{{Cite web|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ptp/20100630000005|title=重要石滬修造技術|accessdate=|author=|date=|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澎湖石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