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86.18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澳底 的原始碼
←
澳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貢寮區''' </p> |- |<center><img src="http://www.agriculture.ntpc.gov.tw/upload/ckfinder/images/20210208_little.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agriculture.ntpc.gov.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15&article_id=1896 圖片來自agriculture] </small> |} '''澳底''',是[[台灣]][[新北市]][[貢寮區]]的一個地名,位於[[三貂角]]與[[鼻頭角]]中間,境內有[[澳底漁港]]。[[日本]]在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後,接收人員與[[日本軍|部隊]]即在此登陸,而後逐步接管全台灣,開啟往後長達50年的[[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代]]。 ==地名由來== 1776年(清朝乾隆四十一年)漢人未到之前,[[平埔族]][[巴賽語]]稱此地為「丹內」,漢人到後,譯成「丹裡」。1895年日本登陸時稱「洩底」,又稱「洩底灣」。日本統治台灣後以「洩底」一詞之名不雅,在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乃採用澳底,自丹裡分出獨立為「澚底庄」。1900年,將澳底警察官吏派出所所轄,明定為舊社、水返港、澳底、丹裡、文秀坑、雞母嶺、蚊仔坑、龍洞之八庄。 == 歷史 == ===日治初期=== 澳底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澚底庄」,隸屬於[[三貂堡]]。該庄東邊臨海,南及西南與[[丹裡庄]]為鄰,西邊為[[雞母嶺庄]],北邊為[[撈洞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隸屬於[[基隆廳]],編入第十二區。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7月,第十二區改名為「澳底區」。1920年([[大正]]九年),該庄改制並雅化為「澳底」[[大字]],隸屬於[[臺北州]][[基隆郡]][[貢寮庄]],大字下有「澳底」、「火炎山」、「石礕坑」小字名。 ===戰後時期 === 貢寮庄改制為[[貢寮鄉]],隸屬於[[臺北縣]],澳底大字亦改制為真理村。2010年([[中華民國|民國]]99年)12月,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鄉改制為區,村改制為里。 ==學校== *[[澳底國小]] ==琉球澳== 琉球澳亦為澳底的舊名,當地從[[唐朝]]開始即有[[琉球人]]居住,從事農漁業及海上貿易,並跟當地平埔族相處融洽。後來清代[[吳沙]]開蘭及設置[[噶瑪蘭廳]],當地琉球人勢力逐漸淡出。一八九五年日本軍選擇此地登陸,除了收復琉球人村落故土及較孰悉當地地形外,也是宣示台灣跟琉球及日本三國之關係密切。<ref>[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90982 恢復原有台灣地名]</ref> == 新舊澳底 == 本地南端的澳底漁港為著名漁港,[[宜蘭線|宜蘭線鐵路]]通車時,於本地南方3.6㎞處設有[[鐵路車站|車站]]。車站所在地名為「挖子」,但在正式通車時,卻以澳底為名。故在日治時期,逐漸將原先之澳底稱為「舊澳底」,車站所在處稱「新澳底」。 戰後1952年,台灣省政府鐵路局把澳底驛改回,稱[[福隆車站]],新舊澳底之分亦不再使用。 ==交通== 省道[[台2線]]又稱「北部濱海公路」,大致以南北向經過澳底地區,由此往南可前往宜蘭縣的頭城、蘇澳等地,往北可前往基隆、金山、淡水等地。 [[市道102甲線]]是雙溪通往澳底的道路,於本地區南部與省道台2線相會。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澳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