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23.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灵武古城墙 的原始碼
←
灵武古城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灵武古城墙</big> ''' |- | [[File:灵武古城墙.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灵武古城墙 地址;宁夏银川市灵武市城区 文保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灵武''',古称灵州,早在2200多年前的[[西汉]][[惠帝]]四年,就有先人在这块土地上筑城而居,建立灵州县城,成为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枢纽、军事重镇和文化中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古灵州在历史的尘埃中,唯一留下的标记就是灵武市市区内古城巷遗留下的一段古城墙遗址。 ==灵州历史== 灵州建县城,始于西汉,《[[汉书·地理志·北地郡]]》记载,"灵州,[[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水中可居曰州,此地在河之州,随水上下,未尝沦没,故号灵州。"甚而《[[太平广记]]》载,灵州是神仙出入的地方:"西王母紫兰宫玉女,常传使命,往来扶桑,出入灵州。"东汉后期灵州县随北地郡内迁陕西。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在汉灵州县故址赫连夏果园城置薄骨律镇城(州郡级)。 [[孝昌]](525年-528年)中,改置灵州(州郡级)。北魏以后灵州,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基本上(除曾改灵武郡、西平府)都继续沿用灵州,直到民国。 灵州自[[惠帝]]四年(前191年)始建县城至今2207年的历史,全国罕见,[[宁夏]]再无任何一个城市地名建城历史可以与之相比。 西汉置故址在今吴忠市的灵州古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被河水淹没,"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年)包括官府、百姓、历史文化迁至灵州"新城",500多年直到民国,即今[[宁夏]]灵武市。 民国2年(1913年)"州改县","灵州改为灵武县"。 ==灵武古城墙== 作家[[张碧迁]]曾对灵武古城墙进行了探究:[[宁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武古城墙遗址,位于灵武市老城区内西北侧,距今已有586年历史,是宁夏境内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州城城墙。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灵州古城墙修建于1428年。1452年,扩建,当时城墙周长七里八分,高三丈,城墙四周护城河深一丈,宽五丈。1577年,巡抚罗凤翔甃以砖石,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分别叫[[澄清]]、[[孕秀]]、[[洪化]]、[[定朔]]。城墙上有角楼、敌楼、门台、炮台各四座,城门处有瓮城。当年,灵州城城池坚固,气势宏伟,是宁夏重要的州城之一,直属宁夏卫管辖。<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48702600_1805f6488001005wc5.html 淡出记忆的灵武古城墙] , 新浪网 2018-03-08 </ref> "墙高10.3米、墙底厚9.8米,墙体外包70公分厚三层城砖。城墙砖长47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自然原因很难破会它。"据灵武市文管所所长刘宏安介绍,根据有关记载,灵武城墙最早遭到人为破坏的是1947年,[[马鸿逵]]为配合[[蒋介石]]全面发动内战,在城墙顶挖1米宽、2米深战壕。解放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城墙的防御功能也开始慢慢退化。1958年,灵武县建筑队成立,大规模拆除城墙砖,建成灵武县城最早的二层建筑物--人民影院和秦腔剧院。1969年,政府发动居民拆除城墙,在县城修建地下人防工程,砌成总长7283米的地下防空洞。此后,城墙附近的人们纷纷拆城砖建房、盖牛羊圈。1970年,城内高庙、南鼓楼被拆除,城内古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在拆除高庙墙基时,发现《[[砖瓮城碑记]]》石碑一块,碑中除"万历年敕郡县建置砖城"字样隐约可见外,其余均漫漶不清。 1997年,灵武修建西苑小区,在北城墙处开门洞通道一处。2007年10月,连续阴雨天,雨水冲刷致使西南城墙十多平方米倒塌。2008年6月,在旧城改造拆迁工作中,文物人员发现许多搬迁户院内都散存有老城砖。文物管理所干部职工走街入户,经过3个多月时间征集,从民间收回城砖1万余块。 灵武古城墙修建于明朝[[宣德]]三年,距今已经有586年。灵州古城墙原周长3900米,高10.3米。上世纪70年代初城墙墙体开始被人为拆毁,目前现存下来的这段城墙西北角全长有301米。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点的我市古城墙遗址,经过岁月的冲刷,加上城墙年久失修,目前墙体出现裂缝,墙体存在多处坍塌隐患。为了保护历史文物遗址,体现古城风貌,市委、政府将灵州古城墙维修工程列入2014年全市20件实事之一。<ref>[http://nx.people.com.cn/n2/2016/1008/c378463-29105392.html 探秘灵武之十三|灵州古城与古城墙往事(上)] , 人民网 2016-10-08 </ref> ==保护工作== 近年来,由于年久失修,城墙墙体出现裂缝,墙体存在严重坍塌隐患。为了保护历史文物遗址,体现古城风貌,灵武市委、政府将灵州古城墙维修工程列入2014年全市20件实事之一。由"海口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灵州城墙维修方案]]》,计划回收老城墙砖对城墙西北垛顶部女儿墙、西侧墙体缺失城砖、石材墙基、停车场等进行全面维修,总维修费用约100万元。 据[[刘宏安]]介绍,古城墙维修工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方针,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注重恢复古城墙原来风貌,突显历史文化名城个性。据了解,灵武市在今后城市建设中,注重开发与保护兼顾,严格控制古城墙周边建筑高度,新建建筑物风格要与历史古迹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基础。 ==大事记== 据《[[嘉庆灵州志迹]]》记载,明时灵州"地势廖廓,轮广千里,三十六堡环拱千里之内"。当时灵州辖有枣园堡、吴忠堡、惠安堡、金积堡、石沟驿等三十六座堡寨。城内学校、书院、词坛、寺庙林立。[[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宁夏]]发生8级大地震,灵州城[[角楼]]、[[敌楼]]、[[垛口]]震塌,民房倒塌数百间。[[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灵州知府[[朱佐汤]]、千总[[索云飞]]等监修灵州城,花费帑银6.71万余两。 清时,灵州城内街道纵横,公署、学堂、坛庙、坊表等建筑物众多。那时灵州八大景观有宁河胜览、晏湖远眺、牛首飞霞、龙泉喷玉、高桥春柳、滴水秋梧、青峡晓映、黄沙夕照,是塞外一道亮丽的风景。 1913年,灵州改为灵武县。据《[[灵武县长余公修城垣碑记]]》载,1917年,灵武知事[[余鼎铭]]修葺城堞时,从城墙下火神庙中发现两大箱西夏文佛经,他把经卷分赠给[[宁夏]]镇总兵[[马福祥]],多年后经卷辗转失散。 1929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收得一批,经专家认定"皆属宋元旧椠,蔚然成为大观"。解放后,部分经卷被[[宁夏]]博物馆、[[甘肃]]博物馆收藏,另有十多卷流失到[[日本]]、[[美国]]、[[法国]]等地。据学者考证,这批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西夏佛卷为元代刊本活字版,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它对研究元代印刷技术水平、西夏文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物价值。 1920年12月16日,海原发生8.5级特大地震,灵武城地下涌出黑水,城 墙西南角倒塌24丈,欲倒未塌98丈。城内房屋倒塌20%,压死居民300多人,牲畜700多头。65天后,灵武再次发生大地震,城堞均被摇落,城内房屋倒塌过半,死亡700多人。 1940年,灵武县人[[郭创业]]出资倡议修建高庙,驻灵武暂九师师长[[卢忠良]]率兵依北城墙正中夯筑11米高台基,木工巧匠[[陈永宽]]被聘为木工总师,历经3年时间建成高庙。高庙建筑物雄伟壮观,重檐飞脊,立体雕镂栩栩如生。 1947年,[[马鸿逵]]为配合[[蒋介石]]全面发动内战,在城墙顶挖1米宽2米深战壕,这是人为破坏灵州城墙之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进驻灵武时,发布保护文物通令,要求保护好灵州古城。 1955年,县城东鼓楼被拆除。 1958年,县建筑队大规模拆除城墙砖,建成灵武最早的两层建筑物--人民影院和秦腔剧院。 1969年,居民拆除城墙,砌成总长7283米的地下防空洞。此后,老百姓纷纷拆下城砖在家里修建杂房、鸡窝、牛羊圈等。 1970年,城内高庙、南鼓楼被拆除。如今灵州城墙仅存西北角,东西长230米、南北长155米、高10.3米,墙体外包城砖。 1997年,灵武市修建西苑小区,在西北城墙处开门洞通道一处。 201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灵州城墙为宁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0月,灵武市人民政府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利用回收的旧城砖,对遗留城墙西北两侧进行维修,维修工程注重恢复城墙原来风貌。 ==出土文物== 修整城墙,发现的西夏文佛经 清末爆发反清战争,灵州城墙被炸毁缺口两处,又给城垣增加"伤痕"。1913年,灵州改为灵武县。据《[[灵武县长余公修城垣碑记]]》载,1917年9月,灵武知事[[余鼎铭]]在修葺因地震和战争损毁的城堞时,从城墙下的火神庙中发现两大箱西夏文佛经,他把经卷分赠给时任宁夏镇总兵的[[马福祥]],马又将其中一部分赠给下属[[张质生]]。恰巧张质生的弟弟[[张思温]]对西夏文史有所研究,见后如获珍宝,爱不释手,这部分经卷一直保存在[[张思温]]处,多年以后经卷辗转失散。 1929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收得一批,经专家认定,"皆属宋元旧椠,蔚然成为大观"。解放后,部分经卷被宁夏区博物馆收回,还有部分收藏在[[甘肃]]博物馆,另有十多卷流失到[[日本]]、[[美国]]、[[法国]]等地。据[[日本]]学者考证研究,这批西夏文经卷《[[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元代刊本活字版,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它对研究元代印刷技术水平和西夏时期文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物价值。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w3103mh319o|480|270|qq}} <center>宁夏灵武高庙,位于明代城墙修建处,灵武城中最高处,百姓乐于此</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灵武古城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