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06.2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炎帝陵 - 湖南株洲炎陵县炎帝陵 的原始碼
←
炎帝陵 - 湖南株洲炎陵县炎帝陵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湖南株洲炎陵县炎帝陵</big> ''' |- | [[File:湖南株洲炎陵县炎帝陵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炎帝陵 外文名;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 炎帝出生地:湖北随州历山 炎帝安寝地;湖南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 别称:神州第一陵 景区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资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开放时间;08:00~17:30 门票价格;62.00元 著名景点;炎帝陵殿、神农大殿 景区面积:核心景区5km²,规划111.86km² 建议游玩时长;3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3月--5月、9月--11月游玩最佳 |} '''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 in Zhuzhou)。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区。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序言介绍==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 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 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 宋理宗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发者掩之,蔽者葺之",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翌年修葺竣工,旋遣国史院编修雷燧来炎帝陵告即位致祭。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新庙的建筑格局为:主殿名"圣容殿",殿内塑炎帝神农氏祀像,殿外建一高阁,宽敞如殿。阁下为陛道,中为丹墀,纵横数丈。东西庑各三间,前列三门,四周建有垣墙。墙内有大道绕阁,沿墙行可以直达殿后陵寝。整个殿宇陵寝连成一体,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此次修葺距前已有百余年[[历史]],炎帝陵庙久经风雨剥蚀,日渐颓坏。酃县县令目睹庙宇日非,恻然伤感,于是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整修。新庙规模因循旧庙,但庙貌大为改观。东阁学士吴道南撰有[[《重修炎帝陵庙碑》]],记载了这次修葺盛举。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此后,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均未见史书有修葺的记载,但同治十二年版[[《酃县志》]]所载炎帝陵殿形制图,又与道光年间所建之陵殿有异,其间很有可能作过修葺而未入志。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 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 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ref>[https://www.sohu.com/a/232879160_133648 华夏始祖炎帝陵,全国几处炎帝陵哪里最正宗?] , 搜狐 2018-05-25 </ref> 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File:湖南株洲炎陵县炎帝陵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史记== 炎帝神农氏"生于烈山","长于姜水",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炎帝陵。晋代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所著的《路史》记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 王象之编著的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更为具体:" 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在王象之写这部地理总志时,炎帝陵尚在茶陵县内。茶陵县是在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因茶乡之鹿原陂有炎帝之陵,而以陵名县。茶陵,是因炎帝神农氏在这里种茶及安葬在这里而得名的。在王象之编写这部地理总志不久,即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朝廷将茶陵县的康乐、霞阳、常平3个乡分出来,建立酃县,自此,炎帝陵就在酃县了。元丰三年(1080年)书成、八年(1085年)颁布的北宋官修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关于随州、凤翔府、潞州、衡州的"古迹"条目的记载是这样的: 随州 季梁庙,按:春秋随之贤臣也,使随侯修政,楚不敢伐。神农庙,在厉乡村,[[《郡国志》]]云:厉山,神农所出。厉山庙,炎帝所起也。断蛇丘,随侯见蛇伤,以药傅之,蛇后衔珠以报,即此地。溠水,[[《左传》]]:楚人除道梁溠,营军临随涢。汉光武宅。舂陵古城。隋文帝庙。涢水。 ──《附录;新定九域志(古迹;卷一》 凤翔府 邰城,[[《续汉志》]]:弃封于邰,徐广曰今斄乡是也;又云郿之斄亭。宝鸡,本秦之陈仓。《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是也。西虢,周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岐山。杜阳山,[[《诗谱》]]曰:周原者,岐山阳地,属杜阳,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太白山。陈仓山。古骆谷道。郿坞,董卓筑。汘水。磻溪,即太公垂钓之所。上公明星祠,黄帝孙舜妻育冢祠,见[[《汉书志》]]。仓颉庙。吕望祠。三良冢。 ──《附录;新定九城志(古迹;卷三》 潞州 长子城,丹朱所筑。黎侯亭,在黎侯岭上。黎侯城,《书》:西伯勘黎。是也。古褫亭,《汉书﹒志》云:铜鞮有上褫亭,下褫聚。长平关,即秦白起坑降卒处。壶关。羊肠阪,见《汉书﹒志》。抱书山,出道书《福地记》。三峻山,有庙。浊漳水,出长子西,见[[《水经》]]。潞水,冀州之浸,见[[《水经》]]。古余吾城,汉县也。神农庙,有神农井,神农得嘉谷之所,见《地形志》。唐明皇旧宅。潞子庙,春秋时潞子婴儿也。豫让庙。关龙逢庙。冯亭墓,有庙,即韩上党太守冯亭也,见[[《史记》]]。冯奉世庙。 ──《附录;新定九域志(古迹;卷四》 衡州 岣嵝山。酃湖。古酃县城。云阳山。后汉蔡伦宅。炎帝庙及陵。罗含墓。[[杜甫]]墓。 ──《附录;新定九域志(古迹;卷六》 上述的史籍记载中,只有衡州条目里有炎帝陵的记载。这说明:宋以前史籍所记载的炎帝陵,只此一处。酃县炎帝陵葬的是哪一位炎帝呢?皇甫谧在他的《帝王世纪》中说得十分明白:"《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位在南方。……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自陈营都于鲁曲阜。……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纳奔水氏女,曰听夭,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在这里,皇甫谧是讲得明明白白的:葬在[[长沙]](即今炎陵县)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之后《补史记﹒三皇本纪》、《路史》等诸史籍均持此说,未见史籍中有其它说法,亦未见有史籍对此提出[[异议]]。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l01595sxg4h|480|270|qq}} <center>六月六晒家谱——株洲炎帝陵</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炎帝陵 - 湖南株洲炎陵县炎帝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