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6.23.1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烽火台 的原始碼
←
烽火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烽火台1.jpg|缩略图|居中|[http://image.baidu.com/ 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建筑构造== 烽火(the Beacon Tower),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烽火台一般独立构筑,也有三、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堠群的,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关于烽火台的结构和应用情况,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有说明:“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汉简中还表明当时守烽燧的人数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工作。 [[File:烽火台2.jpg|缩略图|左|[http://image.baidu.com/ 烽火台]]] ==名称由来==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 ==主要功能== 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于侦查,同时有敌入侵时,可以燃烧稻草等可燃物,这样可以用烟火通报敌情,以让下一个岗提高警惕。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 敌台可充作传递烽火信息的墩台,没有敌台也没有适于点烽的墙台的地方,按传烽路线必须建有烽火台。 蓟镇总兵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讲:“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蓟镇以险可恃,烽火不修久矣。缘军马战守应援素未练习分派,故视烽火为无用。今该议拟呈会督抚参酌裁订:凡无空心台之处,即以原墩充之,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内者,俱以空心台充墩。大约相去一、二里,梆鼓相闻为一墩.” 戚继光还制定了传烽之法,编成通俗顺口的《传烽歌》让守台官兵背诵熟记。经过严格训练,负责传烽的守军能以烽火准确传递军情,而且迅速,一般三个时辰就可传遍整个[[蓟镇]]防线。 烽火台是白天点狼粪,晚上然柴草,白天烧狼粪用烟比较明显 晚上烧柴草靠火光报警。 [[File:烽火台3.jpg|缩略图|[http://image.baidu.com/ 烽火台]]] ==警戒方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居延烽燧遗址发掘中获得的《塞上蓬火品约》,把汉代建武初年长城的蓬火制度记录得相当清楚,该汉简讲当时的蓬火品约由都尉府一级的军事机关发布,只对所属候官塞有约束力,品约因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但警戒信号和总的准则却大体相同。 警戒信号大致有六种,即:蓬(蓬草,有学者认为是草编或木框架上蒙覆布帛的笼形物)、表(树梢,有学者认为是布帛旗帜)、鼓、烟、苣火(用苇杆扎成的火炬)、积薪(高架木柴草垛),白天举蓬、表、烟,夜间举火,积薪和鼓昼夜兼用;举烽火以犯塞匈奴千人为界限,凡不满一千人只燔一积薪;超过一千人燔二积薪;若一千人以上攻亭障时,则燔三积薪。积薪之外,还附有举蓬、举表、举苣火的不同规定;并因敌人犯塞方位不同和白天夜间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但很具体的规定。 如果匈奴人入塞围困亭障,已来不及下亭障燔薪时,白天则举亭上蓬或加一烟,夜间举“[[离合苣火]]”。“离合苣火”是处于“虏守亭障”的紧急而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信号,即几把苣火一会儿分离,一会儿又合拢。如果被围逼的亭障不能发出燔积薪的信号,距离最近的另一座烽燧应按规定照常举蓬燔薪,把信号准确传递出去。 《塞上蓬火品约》还规定,如果发现所报的信号有误,则应立即“下蓬灭火”,取消所发的信号,并写成书面报告,迅速传报都尉府。若天气恶劣,或亭燧相隔过远,在“昼不见烟,夜不见火”的情况下,应立即将情况写成书面报告,用加急的传递方式报送上级。 有的汉简还记录了某烽燧的守备器物和生活用品,其中有报警物布蓬、布表、[[苣]]、积薪、鼓;建筑器物椎、瞄准器械“深目”,防御武器弩、枪、羊头石等。并表明当时的烽燧是由候官(候长)管理的。候官统候史,候史管燧长,负有保管装备,修葺建筑物、管理“天田”,巡视检查与及时汇报的职责,候官则向[[都尉]]负 责。为了保证烽火制度的严格执行,汉代有一整套严密的制度。 <ref>[https://tulufan.cncn.com/jingd...]</ref> [[File:烽火台5.jpg|缩略图|左|[http://image.baidu.com/ 烽火台]]] ==烽火戏诸侯== 相传三千多年前周朝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自从绝代佳人褒姒入宫后终日被美色所迷。从此幽王的王后申后被幽禁在冷宫但敢怒而不敢言。 一年后褒姒生了个男孩幽王十分喜爱;取名伯服。褒姒从此暗地安排派自己的心腹宫人暗中监视申后寻机报复。 申后过着孤单的生活心中万分愁忧。一天一个年龄较大的宫女深知王后心事,便向王后献计,让她假装有病,叫她的母亲温媪以看病为名,乘机将她的书信送给父亲申候和太子宜臼,令太子回京再作商量。申后听了依计而行,并送给母亲温媪一匹绸缎,那封密书就藏在绸缎之内。 谁知温媪从申后宫中出来,却被早已监视她的人捉住,送到褒姒面前,并当场搜出藏在绸缎中的密书。褒姒盛怒之下,将申后送给温媪的绸缎撕成碎片,并将此事告知幽王。幽王不分青红皂白,将温媪一剑两断,废太子宜臼为民,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 褒姒做了王后,宫内大权逐渐被她独揽了。内自宫女外自朝臣没有不奉承她的,幽王对她更加宠爱凡事百依百顺。 褒姒入宫后,从来不笑,这事使幽王觉得美中不足。他曾用过不少方法要逗褒姒一笑但都失败了。有天幽王问褒姒什么最好听。褒姒说: “那天捉住温媪一气之下,将申后送温媪的绸缎撕了,这撕绸缎的声音倒是十分好听。”幽王一听当即下令每日送一百匹绸缎进宫叫宫女们撕给王后听。可是褒姒还是不笑。幽壬又下了一道圣旨凡宫内宫外如果能使王后一笑者,赏黄金千两。 奸臣虢石父听了想了一个办法他告诉幽王: “先王在世时因南戎强盛,惟恐侵犯因此在[[骊山]]设了二十多处烽火台,又设置了数十架大鼓。一但发现戎兵进犯便放狼烟,烟火直上云霄,附近诸侯见了,就发兵来救。我王要使王后一笑,不妨带她去游骊山,夜点烽火,众诸侯一定领兵赶来,上个大当,王后看了必定发笑。”幽王听了依计而行,即备了车仗同王后来骊山游玩。 当时有个叫郑伯友的诸侯,正在京都,听了这一消息,大吃一惊,急忙赶到骊宫奏道: “先王在世设烽火台是为紧急之用,今天无故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一旦戎兵侵犯,再点烽火,有谁信之?那时何以救急呢?幽王不听劝阻,并令立即点燃烽火。 附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以为京都有敌进犯,个个领兵点将前往骊宫,待赶到骊山下,却不见一个敌兵,只听宫内弹琴唱歌便议论纷纷。这时幽王正和褒姒饮酒作乐,听得诸侯到来,便派人去向诸侯道谢说: “今夜无敌有劳各位。”诸侯听了面面相觑,只好带了兵卒恨恨离去。这时[[褒姒]]在楼上看见众诸侯白忙一阵,不觉抚掌大笑。幽王一见大喜,当即赏给虢石父黄金千两。 [[File:烽火台6.jpg|缩略图|左|[http://image.baidu.com/ 烽火台]]] 幽王的所作所为触怒了申国侯。申侯便联结南戎三面包围了京都。虢石父得知面奏幽王: “目前事情紧急我王快派人去骊山点放烽火,召来诸侯以御敌兵。”幽王立即派人点了烽火,但由于他上次失信于诸侯,诸侯认为天子又开玩笑,都按兵不动。 幽王等不到救兵,只好带着伯服和褒姒逃走,半路上被戎兵捉住,戎主杀了幽王、伯服,但见褒姒容貌美丽没有杀她。这便是自古留下来的一句俗话: “一笑失江山”。 <ref>[http://travel.sina.com.cn/ 新浪网]</ref>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 [[Category:690 中国游记]]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烽火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