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44.9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烽燧 的原始碼
←
烽燧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C8F8F " align= center| '''<big>烽燧</big>''' |- |<center><img src=https://p4.itc.cn/images01/20201126/c29885edc6c5470eb0550c7eff29af35.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434444885_10004880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烽燧 开放时间: 全年 08:00-18:00 别名: 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 |} '''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春秋时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而唐时白天燃烟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2020年11月,唐代烽燧入选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ref>[https://www.sohu.com/a/434444885_100048806 原创 新疆克孜尔尕哈烽燧,两千年前的西域汉长城遗址] 搜狐 2020-12-30</ref> == 简介 == 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长城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并以此骄傲了好多代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赵、秦等诸侯国即已开始修筑长城。秦始皇连接原燕、赵、秦北边关口塞防,"延袤万余里",屏障华夏,汉武帝经营河西,"筑城障列亭",护卫丝绸交通.而后筑修葺之事历代不辍。至明代,河西长城的修建达到最高峰。不然怎么会有嘉峪关这样的名胜古迹.修长城是国力的体现,有家底怕被贼惦着就得修。不是你想修就修,那是需要银两和人力来造。"峻垣深壕,烽堠相接",构建起最完备的早事防御体系。当今世界各国只要有家底的都在修筑新的长城。 烽燧是串在长城上向一颗颗[[明珠]],一看到它就想起奥运的圣火传递,意思都一样。传递信息。试想在当年发现敌情第一墩燃起烟火,第二墩,第三墩,这样传递到兰州传到长安是多么的壮观。在当年这又是多么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真可谓是高科技。当今仍旧有烽燧,那就是移动联通的无线通迅塔,顺着这条丝绸之路相隔二三十公里就耸立一座。 == 制度 == 烽燧亦称烽火,为古代边境地区报警的信号设施。早在商周时期即已有之。《史记·周本纪》:"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据唐人李贤《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注云:"前书音义曰: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置其中,命低之,有寇即燃之,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由此可知,烽用于夜间放火报警,燧用于白昼施烟报警。由于烽燧一般均设在用土筑成的高台之上,故又称烽火台。据唐人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广动植》中云:"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故唐代的燧烟亦有燃烧狼粪者。比喻战争发生的"狼烟"一词大概即由此而来。故薛逢有《狼烟》诗云:"三道狼烟过碛来,受降城上探旗开",当指此。 '''唐朝烽燧制度''' 唐朝的烽燧制度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更趋完善。大凡每30里置一烽燧,如有山冈阻隔,可于适宜、近便之处设置,以能够相互望见为宜,不必局限此制。临近边境的烽燧要在附近筑城,严加保护。唐代设在全国的烽燧究竟有多少数目,史书阙载。 这可能由于烽燧经常增减的缘故。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摄御史大夫张仁愿在黄河北岸修筑三受降城后,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一千八百所"1;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以河源冲要,欲加兵戍之,而转输险远,乃广置烽戍七十余所"2。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以边隅无事,寰宇乂安,内地置烽,诚为非要",下敕"量停近甸烽二百六十所,计烽帅等一千三百八十八人"3。以此推算,唐朝设在边境和内地的烽燧当在1万以上。 唐朝于每烽置帅一人,副一人,还有烽子若干人。均归尚书兵部职方司管理。烽燧官吏主要掌管烽燧的保护、修缮和报警。其放烽有1炬、2炬、3炬、4炬的规定,烽炬的多少应根据入侵敌军的多少决定。施燧的规定大致与此相同。这样,接到烽燧报警以后,朝廷就可以决定派遣抵御部队的多少。另外,设在关内的烽燧,还须在每日初夜,放烽一炬,报告平安,故"谓之平安火"。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八日,由于潼关失守,烽燧吏卒皆溃,"无人复举火",故至夜暮,"平安火不至"4,杨国忠始首倡幸蜀之策。 总之,由于唐朝建立了一套严密而又完备的烽燧制度,故对边防安全和国内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 著名烽燧 == '''哈密丝路烽燧''' [[哈密]]地区尚保留各时代的烽燧共51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 其中尤数巴里坤县保存的烽燧数量最多,共有29座,哈密市和伊吾县则分别有19座和3座。 哈密地区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现境内尚遗存唐烽燧4座,这就是哈密二堡的拉克苏木烽燧、柳树泉的下马不拉克烽燧、巴里昆三塘湖烽燧、伊吾前山阔吐尔肖纳烽燧。它们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而现今保存的绝大部分烽燧则都是清代建筑的。目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隔2-3千米就有一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城如岑参诗所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蔚为丝绸之路的一大壮观! 萨尔乔克烽燧和巴里坤湖滨的两个烽燧形状基本相同,基座成正方形,燧体为向上收缩的棱柱形,均为夯土建筑,夯土中夹有红柳枝并多用圆木构架。 萨尔乔克烽燧长宽各8米,高7米多,燧体上下穿架着四层直径8厘米左右的木棍。 巴里坤湖滨烽燧离公路400米,燧体高大完整,长宽均达10米以上,高9米多,燧体中穿凿的圆木直径粗达25厘米。 '''库车的烽燧''' 库车的烽燧约建于汉宣帝年间,也就是西域都护府在乌垒设立之后,完善于唐朝。现存烽燧遗址在库车境内分布有三条线: 第一条偏北傍山,东起轮台西烽燧,西止盐水沟关垒,是汉朝西域都护府防止匈奴南侵的军事报经线。 第二条线东起轮台西烽燧,沿国道314线西行,止于新和县羊塔克库都克烽燧。 第三条线从塔里木乡唐王城,沿渭干河西北行,与第二条烽燧线在科西吐尔重合,西接库木吐拉,东北接克孜尔喀拉罕烽燧。 库车烽燧线虽有三条,但大都成为废墟。烽燧遗址保存最完整的是克孜尔喀拉罕烽燧,位于县城西北十公里处,烽燧平面呈长方形,由基地往上逐渐缩收分呈梯形,高约13米,夯土结构,上建望楼,木栅残迹尚存,是古代西域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座烽燧遗址。 '''马圈湾烽燧''' 马圈湾烽燧位于小方盘城西11.5公里,马圈湾与盐池湾之间的戈壁走廊上。北距塞墙3米。烽燧平面长方形,底部长8.35米,宽7.6米,残高1.87米,为三层土墼夹一层芦苇叠砌。东南角砌有登顶台阶。堡早期筑于烽燧东侧,堡门西开,堡内有过道和套房三间,房内均有灶。火焚毁后废弃,改筑于烽燧南侧,门向南开。堡南22.3米有东西向的长方形牲畜圈。出土汉代简牍1221枚,记载有关出入玉门关、玉门关侯及其管辖范围和屯兵、屯田活动等。其他遗物300余件,有粮食、麻纸、毛笔、石砚、丝织残片、毛织残片、丝绵、麻布、麻鞋、竹编织器、漆器、木器、骨器、铁器、铜器、五铢钱等。据分析,此遗址为西汉玉门侯官治所。 '''齐长城烽燧''' 齐长城考察中共发现烽燧遗址13处,多数建在长城上的山峰顶和高岗上,还有的筑在长城外侧500米左右丘阜上,也有设在长城内侧的。 '''杨家山烽燧''' 位于长清与肥城边界海拔293米的杨家山顶,石砌,残墙高1米。 '''万南烽燧''' 位于长清长城铺北2500米,104国道东侧,万德村南头。现有10米高土台,长31米,土台上燃火点高6米,直径约15米。 '''梯子山烽燧''' 位于历城与[[泰安]]边界梯子山西顶。直径4米,石墙坍塌,残高1米。 '''南天门烽燧''' 南天门东侧山顶上有园形烽燧遗址,直径8米,石墙已坍塌,残高2.5米。 '''锦阳关烽燧''' 锦阳关东700米处的山顶上为烽燧遗址,当地称烟火台。现建筑已无存,基础尚可辨认。 '''西尖烽燧''' 位于黄石关西1700米处海拔721.7米的西尖上,石筑烽燧,遗址直径15米,残墙高1.5米。 '''穆陵关烽燧''' 关城东西两侧250米处各有一座烽燧遗址。 坍塌后直径15米,高3米。日寇侵华时曾在东烽燧遗址上建碉堡,当地现称"鬼子楼"。 '''南山烽燧''' 位于安丘马家旺南山齐长城内侧50米的山岗上。遗址直径15米,高5米,石墙基尚存。 '''长城岭烽台''' 齐长城在三楞山进入莒县东莞镇境内,称为长城岭,北南走向长4.5公里,在大店子村西折向东行。烽火台位于[[齐长城]]拐弯处外侧400米处高阜上。东北距大店子村900米,土筑椭圆形,遗址东西35米,南北21米,高4米。当地称烽台。 '''大山烽台''' 在五莲县汪湖镇大山村东南500米海拔172.5米的丘顶上,处齐长城外侧,东距长城岭约5公里。土筑圆形烽燧遗址,东西25米,南北20米,高5米。当地称烽台。 '''烽台顶''' 位于胶南市六汪镇与市美乡公路西侧小丘顶上, 海拔177.7米,土筑圆形,遗址直径30米,高2.5米。当地称烽台顶。烽台顶东1000米处有较大村庄名"丰台",系由"烽台"演变而来。 '''于家河烽燧''' 最后一处烽燧在[[青岛]]市黄岛开发区现在的保税区东侧,距海滨200米的长城上。土筑烽燧遗址被周围农田、坟地、机耕路所蚕食,现遗址东西18米,南北8米,高4.5米。 '''大墩烽燧''' 属唐代护路烽燧,位于吐鲁番--托克逊公路旁,东北距吐鲁番市22公里。其北部为阔图坦尔古城,周围为盐碱化草甸。残高约7米,长宽各约10米,中间夹杂红柳枝。 == 参考来源 ==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返回「
烽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