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212.11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犹忆儿时风光(李玉山) 的原始碼
←
犹忆儿时风光(李玉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犹忆儿时风光'''<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7854503/pexels-photo-1785450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犹忆儿时风光》'''是[[中国]]当代作家李玉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犹忆儿时风光=== 前几日,和几位年轻[[朋友]]聊天,谈起那些过往[[年代]]的旧事,都摇头[[表示]]不知,显出一脸茫然的样子。于是,我便有了写写曾经经历过的[[家乡]]风物和人文旧事的想法。零零碎碎地去写,后来略加[[整理]],连缀起来,便有了如下这10篇回忆文字。 之一:孩提夜梦 小的时候,刚刚认得了几个字,就喜欢读一些[[神奇]]和怪异的[[故事]]书。读《薛仁贵征东》,薛仁贵被困在一个深深的山洞里,吃了九牛二虎还有半条龙的面食,于是变得力大无穷,在“征东”中立了大功,名扬天下;读《刘金定的故事》,刘金定原是一个丑女,害怕见人,藏在村里的一眼枯井里,遇见异人传授她一身武艺,然后出井,容颜焕发,占山为王,后投大宋,成为一代巾帼豪杰……读过这些故事之后,便异想天开,也想着一日能遇见异人,传授得一身本领,让自己也能不同凡响,那该多好啊! 那时,县城庙宇多,街道狭窄,且曲曲弯弯,夜里黑灯瞎火就不敢到街上去,[[仿佛]]身前身后到处都是鬼鬼神神,毛骨悚然,走路就不由得瞻前顾后,心提到了嗓子眼里。有大人时,一手总是拽着大人的后衣襟,一步紧跟着一步地不敢离开。一回家,躺进被窝里,身子便缩成一团,连做梦也是颤颤惊惊的。 一天夜里,还真是做了一个离奇古怪的梦。我梦见去山坡上砍柴,见一深洞,有冷风吹出,凉飕飕的,我正满头大汗,就钻进洞里。洞幽深黑暗,脚下的路弯弯曲曲,让人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正后悔不该钻进这洞里来时,忽然就见前面有了光明,也就有了一片广场地面,有一须发全白的老人正在教练两个徒弟练习武艺,那一招一式,花样百出,神奇莫测,变化无穷。我看得发了呆,一时忘记了自己,就欢呼雀跃起来。老者侧身看到了我,他一边捋着白花花的胡子,一边就对我说:“你如此专神,自然也就是我的徒弟了。”于是,过来把我引进场中,随手给了我一根银缨枪,让我和他那两个徒弟一起练了起来。我只练了一会儿,就觉得浑身有了一股子力气,舞得那根银缨枪像花团一般地旋转。正在我得意之时,忽听老人家说:“你练得时间不少了,应该回去了。”他轻轻推了我一把,我一翻身就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 早晨起来,那梦里的情景还在脑海里转悠,我也还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家门外边就是一片空荡荡的场地,靠北是一座戏台般的建筑,名叫“红楼台”,两边就是高高矮矮的土墙。我们一群孩子总是爱在场子里玩,不是劈腿,就是倚着土墙折腰,抑或是拿着棍棒几个人练习对打。我做了那个离奇的怪梦以后,仿佛浑身增添了力气,一整天和伙伴们在场子里练习拳脚,常常忘记了回家吃饭。后来,上了学,老师发现我们都会这些“武术”,就把我们组织起来,在课余时间练习,还上台去表演。 时光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想起孩提时光,仍甚觉有趣。可是,直到现在,耄耋之年了,我总还是爱动,毛手毛脚,爬高上低,有时候就摔了跤,爬起来,还是不甘示弱,也许这就是小时候的那种顽劣习性养成了习惯,承传至今,仍是不能丢掉的缘故吧。 之二:儿时游戏 我们那时候,正是战乱年月,到处是砖头瓦块,荒场子也多,我们的游戏也大都能发掘本地资源,利用当地优势,因为,我们随处都可以找上几块砖头,到一片广场地面去玩。 我们最爱玩的游戏是“挡瓦”,据说从远古时期就有了,是古人类的游戏,有资料追溯到尧。我们对这种游戏也乐此不疲,一有工夫就找几块砖头玩起来。“挡瓦”的玩法各地规矩不同,城里和村里玩法也各有差异,但至少要两人玩,也可多人玩。开始先要划出 “河”,也就是间隔四步左右的两条线,然后把一块半截砖头栽立在前边的那条线上,这是目标,叫“脑”,以后通过好几种动作去击打这个“脑”,谁打倒“脑”谁就赢了。开始前两人或两方要用“石头剪子布”的办法,分出先后,也就是谁先打谁后打。然后先打者就站在后边的这条线上去击打前边那块砖,也就是“脑”。每次打都有一个不同的动作,先是站在后边的线上向前跨出一或两小步,把手中的砖扔至“脑”附近,然后单腿跳着前去用这砖踢倒“脑”,踢倒了就再返回来站在后边的线上,依次按各个动作去击打“脑”,这些动作有扬前、扬后、前跪、后跪、趴天、趴地,还有用两个脚夹住砖块往前跳着去击打“脑”,叫“跛”,还把砖放在右脚面上,左脚往前跨出一步,用右脚面上的砖去击打,这叫“撩当”。这一切都成功了,也就是都击打倒了“脑”,就可以站在后边的那条线上,挺胸、仰头、瞪眼,脖子上的几条筋还紧紧地绷着,像一位高傲的将军似地,拿着手中的砖头去击打前边线上栽立着的那块砖头(脑),叫“割脑”,打倒了就是胜利者。“胜者王侯败者贼”,胜利者就要惩罚对方,比如弹脑(头)、捶背、拧鼻子、揪耳朵等。当然这些惩罚都会加上一些美丽的说词。被惩罚者虽然受到皮肉之苦,但也心甘情愿地领受,谁也不愿当“孬种”、耍“赖皮”。再说还有下一轮,如果自己胜了,就可以“以牙还牙”,来个“报复”。不过,游戏毕竟是游戏,“惩罚”也总是“友好”性质的。 我们儿时的游戏很多,还有打茅屎官、开火、滚铁环、撯(zuo)盘、拍三码,这些多是男孩子们玩的。女孩儿玩跳方、挑绞绞、挼{ruá}瓦、种花、种菜、捉迷藏等。后来,上了学,老师在课余时间教拍皮球、踢键子、跳绳,还组织比赛,我们的游戏和玩法也就文明多了。 现在,孩子们的游戏很多,令人羡慕。可想想我们儿时的一些游戏,也还觉着蛮有意思的。细想,那些游戏也应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三:“开火”打战 刚解放的那年,县城一片狼藉。城墙挖开了几道豁子,长长的石条像野狗一样肆意横卧,残砖烂瓦土疙瘩四处堆积,随处可见。孩子们好动,又模仿性强,狼烟刚息,可战争中弹火纷飞的情景还在我们的脑海中萦绕,于是,吃饭不管闲事的孩子们,没事可干,便开火打仗。这是一种争斗,较量,也是一种娱乐,游戏。不知什么时候,就有了东关一伙,西关一伙,当然也还有其他的一些组合。分了伙,有了对立,也就发生了“战争”。两伙人,一伙上了山或占了一面山坡地段,另一伙人就在城墙上或是城壕里,身边有的是砖头瓦块土疙瘩,随手拿起来就可以向对方扔去。双方的距离都很远,所以,看起来是“炮火纷飞”、“枪林弹雨”,实际上也伤不了人身,大人们事多,也就懒得去管。 可是,有一次,是秋天的时候,一个住在观音巷的名叫冯润明的孩子,十多岁,吃过响午饭后他就一人早早地上了北寨。北寨连城,周围都是土崖陡壁,寨顶却是一片平滩,上面有几座战时留下来的碉堡,两伙人马要是开起火来,这里是守卫阵地的最好选择。其实,他并不是孩子群的头儿,本不必去观察寻找有关开火“阵地”的事儿,可他就上了北寨顶上,还在寨顶的那片长满了丛丛荒草的平滩地面走来走去地巡察观看。忽然,他脚下的地面蠕动起来了,他还没来得及转身,一股浓浓的黑烟就腾空而起,随即轰地一声,他就被抛上了半天空,摔下来,已是鲜血直流,不省人事。他被地雷炸死了。 血的教训让孩子们害怕,惊醒,家长们也就开始严厉管教自己的孩子,从此,孩子们中间的“战争”也就偃旗息鼓了。 之四:老王油糕 那时,我也就七八岁。我们大宁的县城很小,没有绿树,没有鲜花,有的只是仄仄斜斜的没有了规矩的屋舍和院落。城内只有一条街,东西向,长不足500米,宽仅2米余,两边都是低矮的铺面,门对门地开着,且街道曲折,拐成了几个直角。街上有风光的铺面仅有两三家,整日里也是顾客寥寥。引人注目的还要算位于中街转角处的老王油糕铺,每天一大早,老王就取下了长长的门板,支起了直径二尺有余的平底锅,锅上搭着用铁丝扭成的长架子,锅底添了柴,油一热,就嗞嗞啦啦地炸起了油糕。 老王的铺面并不大,只有一间进深,里面放了两张小桌,围着8个小凳。老王紧坐在门口的炉子旁边,一手拿着一双铁筷子,一手紧握着一把铁笊篱,等下到锅里的油糕炸成了金黄色,他就用铁笊篱捞出来,一个一个地用铁筷子码在铁架子上,油糕上的油就一滴一滴地滴进了下面的油锅里。 满街还算油糕铺红火,一大早就会闻到了一股油腻腻的甜香,人们就知道老王的油糕铺开张了。老王人实诚,有人进来要吃油糕了,人在小凳子上坐下了,他也不会虚张声势地热情,只是慢腾腾地用一个小碟将几个刚炸好的油糕递过去,顺手也递过去一双筷子和一小块白纸。食客慢慢地吃,他仍是坐在那里慢慢地炸。如遇有人要带着回去,老王便将油糕用白纸包了,再撕下一张废旧书页裹上一层,拽下墙上挂着的细麻绳捆扎好,然后收了钱递给顾客。在这一切的程序和过程中,老王总是默默地,不言也不笑,一副憨厚木讷的样子。 老王是外乡人,逃荒过来,靠开油糕铺子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大字不识一个,可对读书人却十分敬重。县城东关住着一位王先生,原 先曾在县衙里当差,穿一袭黑色长袍,远看就像一顶长长的墨条,后来落魄回了家,也就没有了原先的斯文。可老王仍是非常敬重着他,每遇王先生来买油糕,他不是不要钱,就是要多给他一个两个。有时王先生只是路过,老王看见了,也会立马追上去,硬是拉住王先生要送两个油糕。 我上学时总要路过老王的油糕铺,大人给了零花钱,我就去买油糕,拿着老王用一块白纸包了的油糕,一边吃,一边往学校走,到了学校,油糕也刚好吃完。坐下来听老师讲课,满嘴仍是油腻腻的香甜,课也就听得有滋有味。 几十年过去了,“天翻地覆慨而慷”。虽然今非昔比,但我仍然常常会忆起老王的油糕铺,回味着老王油糕那种香甜的滋味,心里仍是十分地舒坦。 之五: 王大老爷 县城东关北面山坡下的一孔土窑洞里,住着一位被人们叫作王老爷的人。王老爷曾在县衙门里当过差,为人写过契约、状子,风光一时,后来被衙门辞了,靠着种边边沿沿的小块地维持生活,又极不善经营,也就穷困潦倒。有去过他家的人说,他是家徒四壁,一贫若洗。 王老爷素常总是穿着一件深灰色的旧长衫,瘦瘦的矮个头,戴一顶瓜皮小帽,躬着腰,步履蹒跚。每天傍晚,他总要越过拆开了的城墙豁子,沿一条斜斜的小道到城里来。我家西面有一家小酒铺,店面临街,靠门摆着一条长桌,放了一个圆圆的黑磁坛罐,里面装着酒,旁边有几小碟煮熟用盐淹制了的花生豆拌杏仁。王老爷去了,就沽上二两酒,装在自己带来的小锡壶里,准备带回去喝。有时他就站在店里的长桌边,要上一小盘花生豆拌杏仁,边吃边喝,喝完捋着他的那缕花白胡子,从长衫里掏出钱放在桌上,然后走人。 王老爷每来,总要在地上捡拾破纸片儿。那时,我家门边有一片空场子,边沿堆放着拆毁建筑以后的乱石块,我们放学以后就坐在这堆乱石头上写作业,写错了就撕下来扔掉,场子里也就有了不少的碎纸片儿。王老爷就拾这些碎纸片儿,他弯着腰一片一片地去捡,有风了,纸片儿随风在空中旋转,他就挺起身,伸出长长的两臂去捉,一跃一跃地,像在风中舞蹈,我们看见了,就禁不住地发笑。 王老爷把拾起来的纸片儿先是攥在手里,然后就到墙边找个深深的石缝,用手紧紧地把纸片儿塞进去。我们都觉得好奇,便走近去问他为什么要把纸片儿塞在石缝里,王老爷便捋着他那撮花白胡子,笑着对我们说:“字是圣贤所造,绝不能让它在地上让人用脚踩踏,这有辱斯文。”我们听了,先是心头一震,随后就再也不敢随意撕扯作业本了。 王老爷很有学问。他有时也会坐在石头上,给我们讲仓颉造字的故事,讲铁棒磨绣针的故事,我们的作业不会写了,他就给我们讲解,一字一句,十分认真,比我们的老师讲得还要清楚明白。我们对他也就更加地敬重起来,背后就叫他“王大老爷”。 王老爷仿佛与我们有了约定,每天傍晚都会来,来了仿佛就有了一道风景。后来,不知过了几天,王老爷没有来,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老爷竟还是没有再来,我们的心里空落落的,就像缺少了一块什么似的。我们便去问大人们,他们说:“王老爷死了。” 我们的眼里立即涌满了泪花,感到了一阵阵地悲哀。 之六:官亭深瀤 接官亭旧时在县城东一华里处,此处并没有亭台建筑,也没听说过在这里迎接过高贵的上司和要人。我记事时就是一片石盘般的宽阔地面,它的北面隔着官道是一溜土崖挖出的窑洞,靠东低凹处有一老旧院落,院北的土窑洞里住着龙王爷,天旱的时候人们就来这里祈雨。接官亭的南端是一弯深水,绿幽幽的,深不可测,人们叫瀤(wāi),还说,这瀤底有龙宫,住着龙王爷的真身,所以谁也不敢在这里耍水。 小时候,特别喜欢到河里游泳,当时叫“洗瓜”。我家住在县城东门口,一出东门往南一拐下坡就是河,这段河里有两处深水,一处叫大肚窝,一处叫小肚窝,小肚窝水深,水域也宽,我们就喜欢到那里去游泳。我们在河里“钻水”“狗抱窝”“飘死人”,互相打水战,还赤身裸体地趴上半山腰的圪咀上,通、通地往下跳,有时就捏着鼻子,闭上眼睛,钻进深水处去探底,真是玩得忘乎所以。另外还有一处,在西门外,叫乱石头窝,那里乱石嶙峋,错综交互,洞窟处处,钻下去就像到了龙王的水晶宫,好奇胆大的偏爱钻到水底去玩。每当夏天的中午,毒日头热辣辣地晒着,几河道弯里就像煮饺子一样白花花飘一河,扑啦啦地击水,乐哇哇地欢叫,现在想来,还真是一道风景。 接官亭的河瀤(wāi),水面宽阔,绿幽幽的,是一个天然的游泳池,可从不见有人在这里游泳。接官亭隔河对面是一片乱石滩,大石如屋,如斗,小石如拳,如豆,星罗棋布,混杂一片。这石滩呈半圆形,偏在半圆的直径处有了一条路,这是进城贪走近路的人趟出来的。这路连接着半圆两头的河水,东边的河水浅,西边的就紧紧挨着接官亭下那弯绿幽幽的深水,过河就得小小心心地靠着下边的河段走,一边走一边还颤颤惊惊地看着那弯深瀤(wāi),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上。 大宁临解放的前一年,临汾有一位专员来视察,年龄只有20多岁,骑一匹枣红马,后面还跟着一个背枪的卫兵,他们不熟悉过河路线,就从深水处下了河,走进那片瀤(wāi)里去了,于是,连人带马还有那个带枪的卫兵就一齐被淹死了。从那以后,这一弯绿幽幽的深水就更加可怖,时时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沧桑巨变,时代发展。现在,接官亭的石盘上已建起了一座十几层高的米黄色大楼,对面的乱石滩上也修建成全民健身体育中心,河槽上横空架起了彩虹般的大桥,那绿幽幽的深瀤(wāi)不见了,河水也规矩了,变得十分温柔,再也没有了那种让人阴森可怕的感觉。但人们仍然没有忘记这里曾经名叫“接官亭”,还有那个深瀤(wāi),有些店铺、旅馆还挂着“接官亭”的牌子。历史总是不会被人忘记的。 之七:东关牌坊 小的时候,从我家走出县城东门,不远处有一座石牌坊。这牌坊全是一色青石砌起,有两层楼高,粗粗的石柱上有字,上层还雕刻着各色各样的花卉图案。石柱上的字有碗口大,是用刀刻出来的,十分漂亮,那时我们并不懂那字的意思,只是听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讲了这石牌坊的来历故事:老师说这石牌坊是座功德坊,是陕西省米脂县人为我县马行健立的。马行健是麻束村人,从小刻苦学习,经十年寒窗之后,进京赶考, 一举高中,皇帝便命他到陕西省米脂县担任知县。当时,米脂县芦草蔓延成灾,农田荒芜,不少人家背井离乡,拖儿带女,外出逃荒,苦不堪言。马行健上任以后,身体力行,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刨除芦草,坚持数年,芦草根除,庄稼丰收,逃荒者重返家园,安居乐业。不几年,马行健调往山东蓬莱任知州,米脂县人恋恋不舍,洒泪相送。为了铭记和表彰马行健的功德,米脂县人又集资来大宁在县城东关修建起了这座石牌坊。 老师讲罢故事,要我们也向马行健一样,刻苦学习,将来干出一番受人尊敬的事业。那时,我正读四年级,每天放学回来,老师布置背诵课文,我就拿着课本到石牌坊的石座上坐下来背诵。南面是如屏峙立的翠微山,山下是清凌凌的昕水河,当时过往行人很少,这里就是一片清静地面。我静静地背诵着课文,太阳落山了,红彤彤的晚霞燃烧起来了,月亮从东山头上出来了,清亮亮地挂上蓝天,有时我竟忘记了回家,依着牌坊的石柱睡着了。 石牌坊是县城一个标志性建筑,巍然屹立。1958年,“破四旧,立四新”,插红旗,拔白旗,轰轰烈烈。有人便提出石牌坊是封建时代遗物,于是,县上便组织干部职工,拿了粗粗的绳子,攀上去套住顶端,硬是把它给拉倒了。拉倒牌坊,石块垒在两边,栽上两根又粗又长的木杆,中间又横挡上一根木杆,像一座大大的门架,然后就把各公社生产指标制成一个个硬纸牌挂上,县上召开生产大会,根据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分别插上红旗和白旗。开始很认真,慢慢地,各公社领导之间互相都发现了,生产可以大跃进,指标也就可以大跃进,于是,有的几天,甚至一夜之间来了个“大跃进”,指标上去了,白旗拔掉了,插上红旗,受到表扬。时间长了,县、社领导也都心知肚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红旗仍然插,白旗仍然拔,只是就不那么认真了。 后来,大宁县和隰县合并,县城在隰县,叫隰宁县。插红旗、拔白旗在县城搞,大宁成了镇,也就恢复了宁静,只是再也没有那座高耸的石牌坊了。 石牌坊倒了,我却仍然记着它,每每和朋友们说起时,我总会为它的倒去而深表惋惜和遗憾。 之八:茶坊老财 大宁县城有两条河,一条绕城而过,县人叫县河,官名叫昕水河;一条自南而来,县人叫南河,官名叫义亭河。两河在城南交汇处,倚着南山有一片石盘似的地面,一边连着仅能容一辆马车通过的南川大道,一边就连着两条河的河沿。不知什么时候,这石盘上就建起了三孔窑,窑是用碎石片子圈起来的,可非常坚固。1966年,县上在县河上修建大桥,也要扩宽南川公路,这窑就碍事,于是,县上领导就要机关干部下班以后参加义务劳动——拆窑,一连拆了几天,这窑就是拆不下来,后来就抬进去几包炸药去炸,轰地一声巨响过后,硝烟散去,三孔窑却依然完好无损,巍然不动。实在无奈,县领导只得让在窑洞里填满石块,把三孔窑也就埋在路基下边了。 只说这三孔碎石片子的石窑名叫茶坊。我记事的时候,茶坊里就住着一个姓财的人,50多岁,人们都叫他老财。可老财穷着,他素常总是穿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弯着腰,像一根枯干了的弯弯的长棍。窑里只有一盘短炕,炕角卷着一副破旧的铺盖,灶窝搭着一口三号铁锅,旁边放着三四个粗瓷碗。老财是靠着河滩地畔开垦一些零星地块来维持生活。 老财也会有些外快收入。那时两条河的水都很大,特别是到了夏天,下了大雨,河里发了洪水,滚滚滔滔,好几天落不下去。如有人要进城就过不了河,一些来经商或办事的人更是急得焦头烂额,河南边再也没有人家,他们就只得在老财的茶坊里住上一天两天,吃老财做的饭,喝老财从山坡上采回来的黄芩茶水,临走也就得给老财一点酬金。还有城里人在河南那边种着地,那时又没有气象预告,早上起来,天气晴朗,扛起锄头就过了河去下地干活,可是到了中午,天有不测风云,竟然来了云,下起雨,河里不一会儿就涨起了水,过不了河,也就只得到老财的茶坊里待着,等河水落下去再过河回家。当时,也在河里搭桥,由商会和民会负责,春天水枯时搭踏石作桥;秋天以后,水瘦了,就搭木马桥;可夏天洪水泛滥,谁也无奈,也就不能搭桥了。所以,在河南边种地的人地里有了收获,总要给老财送去一点。老财好人缘,有人有事没事地也喜欢趟水过河到老财茶坊里去坐,谈古论今,茶坊也就成了一个热闹的地方。 小孩子是不去茶坊的。可是, 有一次,我们过河去南山坡上砍柴,快中午的时候,阴了天,顿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哗哗啦啦地就下起了雨。我们也顾不得收拾砍下的柴禾,急忙往山下跑,到了河岸,河水已涌涌地上涨起来,大人们在河那岸大喊,要我们到老财的茶坊里去等着。老财干瘦的脸上挂着笑,让我们把湿漉漉的衣服脱下来,凉在他那短短的土炕上,还用粗磁碗盛了水让我们喝。我们人小,和老财也没有话说,只是静静地坐在炕沿,直到大人们过河来把我们接走。 茶坊已经消迹多年了,可如今我还能记得那三孔破烂却十分坚固的石片子圈起来的窑,也还能记得那个弯着腰枯如柴棍的老财。 之九:风剌爷堞 小时候,身上起风剌,一起来,一片一片的红疙瘩,奇痒难忍,我就用双手使着劲地去挖,挖的红疙瘩出了血,也止不住痒。那时缺医少药,父亲就让我脱去上衣,用毛笔蘸上浓浓的墨汁在我身上写字,左臂上写“青龙”,右臂上写“白虎”,前心写“朱雀”,后背写“玄武”,字写好,墨迹干了,才让我把衣服穿上。墨黑的字写上去,凉凉的,止住了痒。可隔不了一天两天,这奇痒又和我较上了劲,折腾得我书看不进去,饭吃不下去,寝食难安,坐卧不宁。父亲说,那就到风剌爷堞去给风剌爷磕个头吧。 风剌爷堞在县城西二华里处,是一片突出的石碣,地面不大,杂草丛中竖着一个一米多高,三、四十公分宽也算是小庙的建筑。庙内没有泥胎塑像,光光的黑色石面上刻有风剌爷神位的字样,庙前也没有烟火,没有神的威严和风光。那时,这一带没有人家居住,还是一片荒野地面,北面山坡上有一个不知什么时候挖出的约十几米方圆的深坑,人们说是“万人坑”,南面紧临昕水河是十几米高的深崖陡壁,靠西是一个大湾。这大湾可是发洪水时人们捞河柴的最佳去处,每当洪水下来,在大湾前打一个回旋,黑鸦鸦的山柴便会涌满一湾。当时,家家户户做饭用柴,发洪水时就要全家出动去河边捞柴。于是,发了洪水,男人们扛着捞托,急匆匆赶来占个好位置,女人们领着孩子也紧跟其后,男人女人,大人小孩,捞的捞,转的转,一摞一摞的河柴堆在河岸边,全家忙忙碌碌,就都成了泥人一般。可是,几天劳苦,能解决一年的烧火做饭问题,苦也乐着。所以,那时发了洪水,风剌爷堞就像赶庙会一样的红火。 我家住在城东,一般是不会到风剌爷堞去捞柴的。只是我身上起了风剌,用浓墨在身上写了字也不顶事时,父亲才让我到风剌爷堞去为风剌爷磕头。我去了,磕了头,站起身还是看到了那一摞一摞的河柴,和正在忙碌着打理自己收获的人们。风剌爷堞在我县也算很有名气,但并不是因为这里有那么一个很小很小的风剌爷庙,而是因为这里是打捞河柴的最佳地场。直到现在,风剌爷庙早已不知去向,那道河湾也筑坝垫平,周围也有了很多建筑,可人们提到了风剌爷堞,仍然还能记得那时打捞河柴的热闹场面。 之十:河神爷爷 每年夏天,下过雨,河里便发了洪水。有时雨下得大,一连几天不停,河里的洪水便一天天上涨。浑浊的洪流翻涌着巨浪,滚滚滔滔,溢满河槽,有时候就冲上岸来,还会将人冲走,年年就有人死于非命。听老年人说,不知是哪一年,大雨如注,一连下了三天,县河、南河洪水连着暴涨,直漫上17层城墙,街上也过了洪水。我到河滩去玩时,还特意数了那漫上城墙17层的洪水印痕,看着那黄糊糊的泥迹,心颤颤地直跳。于是,我就想,管天有天帝爷,管地有土地爷,管山有山神爷,管财有[[财神]]爷,管骡马还有三只眼的马王爷,为什么偏就没有管这河水暴虐的河神爷爷呢? 知道有河神爷是上了高小的事。那时,刚解放,学校设在一家老财家的院子里,教语文课的[[老师]]名叫师明礼,瘦高身材,50多岁,老[[知识]]分子,课讲得[[非常]]好。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是《河神娶妻》,说是西门豹到邺城(如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当县令,[[发现]]这里平原沃土,荒废无人耕种,房子也无人居住,老百姓凡是有女儿的大多奔走他乡。西门豹微服私访,[[知道]]了这里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姑娘]],在六月二十四日这天,绑在纸扎的彩船里,推到河心,让汹涌的河水吞噬掉年轻的[[生命]],说是河神娶妻,[[其实]]是巫婆趁机勒索民财。 西门豹心知肚明,到了六月二十四日,来到河边,他推说选的姑娘长得不好看,让另选一个,然后就要巫婆去和河神商量,随让人把巫婆的头儿投进河里,好久不见回来(当然不会回来),就又投进一个,要投第三个时,其他巫婆们“咚”地一声齐刷刷跪倒在地,把借河神娶妻骗财、坑人害命的事全部交代了出来。从此以后,没有了害人的巫婆,邺镇民风改善,过上了太平日子。 老师讲完课文,我们直为西门豹欢呼。[[幸好]]班上没有女[[同学]],如有,她们一定会心惊胆颤,也一定会欢欣鼓舞。 课后,我去问师老师:“我县有河神吗?” 师老师说:“我县没有河神娶妻的事,但有河神,就在县河对岸转弯的石龛里。” 放学后,我就趟过河去看河神。过了县河,向东一拐紧临河边就是一面石龛,石龛不深,也遮不住风雨,上面却雕有河神和河神奶奶的浮图石像,石像雕刻粗劣,也没有神座,就像农村[[普通]]的老头和老太婆一样盘腿坐着,河水在他们的身下悠悠地流过。这时,天上有浮云,日头斜照着,有只鸟从头顶飞过,哇哇地叫了几声,让人觉得这河神也很凄凉。不过,我还是觉得,河神虽无庙没有[[烟火]],但毕竟是神,神就有神通,于是,我还是跪下来给河神爷磕了个头,祈求他惩治河水暴虐,保佑[[平安]]。 过了几天,又降一场大雨,河里也就又发了洪水,河神爷和河神奶奶都被淹在了洪水里。我在心里想,河神官位太小了,管不了龙王爷,天要下雨,河水要涨,他也就成了[[可怜]]兮兮的灾民,对河神爷也就没有了敬畏感。 1966年,县河上修了红卫大桥,河神爷被挤在桥堍的旮旯里了。特别是多年[[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下雨也没有了太大的洪水,河水整年驯服地流着。看来,对神的虔诚不如对人的虔诚,人定胜天啊!<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9734495 个人图书馆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犹忆儿时风光(李玉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