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213.3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狄拉克方程 的原始碼
←
狄拉克方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狄拉克方程</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dr/270_500_/t01730278d9a7bed8f8.png?size=800x588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doc/6043900-6256914.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即'''狄拉克方程'''。利用这个方程研究氢原子能级分布时,考虑有自旋角动量的电子作高速运动时的相对论性效应,给出了氢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与实验符合得很好。从这个方程还可自动导出电子的自旋量子数应为1/2,以及电子自旋磁矩与自旋角动量之比的朗德g因子为轨道角动量情形时朗德g因子的2倍。电子的这些性质都是过去从分析实验结果中总结出来的,并没有理论的来源和解释。狄拉克方程却自动地导出这些重要基本性质,是理论上的重大进展。 =='''简介'''== 狄拉克方程的形式如图示一。理论物理中,相对于薛定谔方程之于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狄拉克方程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一项描述自旋-½粒子的波函数方程,由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于1928年建立,不带矛盾地同时遵守了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者的原理,实则为薛定谔方程的洛伦兹协变式。这条方程预言了反粒子的存在,随后1932年由卡尔·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positron)而证实。负能量态的存在意味着物质是不稳定的,因为电子会不断向负能量的状态跃迁而不断辐射能量出来,这是一个近乎荒谬的结论。为了解决这个困难,狄拉克提出真空状态充满了负能量的电子“海”,因为这些负能的状态已经被电子占领,正能量的电子就无法向这些负能状态跃迁。狄拉克还发现,如果“海”中的电子被“打”掉就等价于形成了一个带正电荷的粒子。后来人们认识到这样的“空穴”应该和电子具有相同的质量,这就是正电子的最初的来源。 =='''评价'''==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说法,以牛顿定律为例举一个[[例子]]。牛顿第二定律说物体的加速度和所受到的外力成正比,即F=ma。如果用微分方程表示,加速度可以表示为时间t的二次微分,也就是说,在这个方程里,代入“t”和“-t”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满足牛顿第二定律,那么时间反演一下,相当于地球沿着和现在的轨道相反的路径运行,也同样满足牛顿第二定律。现在地球的运动轨迹和与此完全相反的轨迹都是上面牛顿方程的解。同样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把电子的电荷反演一下,它们都是狄拉克方程的解。<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H7VNVMG70511C4OP.html 狄拉克方程]搜狗</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00 科學總論]]
返回「
狄拉克方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