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107.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狼烟 的原始碼
←
狼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狼烟</big> ''' |- | [[File:狼烟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狼烟 作用:古代报警的烽火 燃料:柴薪、油脂 出处;《酉阳杂俎》 拼音:láng yān |} '''狼烟''',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áng yān,是中国古代边防兵发现敌情发信号时在烽火台点燃的烟火,但不是燃烧狼粪而发出的[[烟火]]。 可是为什么古人把烽火称作"狼烟"呢?是因为狼是古代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共同崇尚的图腾。其军在当时被中国人称为"狼兵",其君主被称为"狼主"。那么,古人把这些民族入侵中原时燃起的烽火信号称作"狼烟"[[顺理成章]]。 ==序言介绍== ===军事名词=== 虽称之为"狼烟",实际却不是以狼粪为原料,若以狼粪为[[燃料]],很难收集到大量的狼粪,并且狼粪燃烧时冒出的烟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 烽火到底用的什么燃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这些都可 做燃料。河西各地文博部门从烽火台上下收集到的烽薪是不少的,有的烽薪还保留着明显的燃烧痕迹。[[嘉峪关]]市长城博物馆就有这样的烽薪展品。 姜戎曾在作品《狼图腾》中写道:"[[狼粪]]里面几乎全是黄羊毛和绵羊毛,没有一点点羊骨渣,只剩下牙齿,还有粘合羊毛的石灰粉似的骨钙。狼消化能力超强,可以把把吞下肚的羊肉鼠肉、羊皮鼠皮、羊骨鼠骨、羊筋鼠筋全部消化了,消化得几乎没有一点残余,只剩下不能消化的羊毛[[纤维]]和鼠齿,即便是羊毛也只是粗毛纤维,而细羊毛和羊绒也被消化掉了。" 狼粪烧起来就像是烧羊毛毡,冒出的烟是[[浅棕色]]的,比干柴堆冒出的烟还要淡。<ref>[https://www.360kuai.com/pc/97ada660d1ac73cd1?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狼烟在古代战场的作用] , 快资讯 2019年6月21日 </ref> ==古代解释== 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北宋-陆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北宋-钱易云: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谓'堠'曰'狼烟'也。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狼肠直,故边塞以狼矢为烟。 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云:"伏覩祖宗墩法举狼烟,南方狼粪旣少,烟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岂能目视!" 唐朝-李筌《太白阴经》载,烽火台上须置"炮石垒,水停,水瓮,生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 《武经总要》载宋代制度亦于烽台上"安火筒,置水罂,干粮,麻蕴,火钻,蒿艾,狼粪,牛羊粪"另外,古代的狼很多,从戚继光的文献里,可以看出,明朝时北方的狼还很多。 再有,有学者说在烽火台的灰烬中没有发现狼粪这个很正常,烽火台上的人要[[吃饭]],而中国在历史文献中没有烧狼粪做饭的记录,毕竟吃饭比烧狼烟的机会要多些,即使烧一次,也应该会被清理掉,烽火台在近代烧狼烟的机会不多。唐代《烽式》规定:烽烟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假如以十里一个烽火台,两千里内二百个烽火台来算:一个烽火台仅用十斤狼粪,这次信息传递就需要两千斤[[狼粪]],而一匹饱食终日的狼一天也最多两泡粪(拉稀除外),一泡粪不足三十克,一个星期的干粪量不足一斤,而且散落漫山遍野不易收集。若守着一匹狼,一泡不落一个月的收集也仅仅三斤多,如果要收集两千斤狼粪,至少需要六百六十六匹狼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一个月的"爱国粪"全部充公上缴,才够一次烽火之用!征"军粪"比征"军粮"更要军需处长的命,而古时烽燧遍布[[全国]],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 ==证实== 狼烟是狼粪烧出来的烟吗? 成语"烽火戏诸侯",讲的是西周时期的幽王,为了讨得爱妃褒姒的欢笑,多次在城头点起烟火耍弄列国君主,结果失去江山的故事。唐朝诗人[[杜甫]]在《春望》里,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抒发自己思家、忧国的悲伤情怀;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四十三年,望中尤记,烽火扬州路"的铿锵之声,鞭笞南宋朝廷的腐败。 略通文墨的人,都知道"烽火"与"狼烟"是一对孪生兄弟。各种版本的现代资料的注释大体相仿:古代边境的山巅丘陵之上,或远或近筑有[[烽火台]]。如果夜晚有敌情,守关兵卒就点起火堆,升腾的烈焰能穿透黑暗的夜幕,故称之为"烽火";如果白天有敌情,就焚烧狼粪,据说烧狼粪冒出的白烟即使遇上刮风也聚而不散,扶摇直上,故称之为"狼烟"。那时候没有其他通讯设备和技术,就靠"烽火""狼烟"报警,使戍边军卒在第一时间做好迎战准备,同时也让附近[[黎民百姓]]有所防范。 据笔者查找,"烽火""狼烟"比较完整的最早解释是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北宋陆佃在《埤雅》里又有"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的描述。《辞源》[[《辞海》]]的解释亦如是说。"狼烟"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解释为:"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借指战火。" [[File:狼烟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狼烟"真的是狼粪烧出来的烟吗?作家姜戎于1967年,从[[北京]]到[[内蒙古]]边境--额仑草原插队,他在东乌珠穆沁草原摸爬滚打11年,怀着对草原狼的敬畏,钻狼洞、掏狼崽、养小狼--与狼共舞,在对草原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与回顾总结后,于本世纪初写出轰动全球的[[《狼图腾》]]。 姜戎曾做过一系列简单的试验,并进行了科学推理。一天,他放羊碰到几根呈灰白色、香蕉一般粗长的狼粪,虽已经干透,但还能看得出是狼在前几天新留下的。他掰开一段,发现几乎全是黄羊毛和绵羊毛,竟没有一点点骨头渣,只有几颗草原鼠的细[[牙齿]],还有粘合羊毛的石灰粉似的骨钙。千百年来,草原狼在搏杀中生存,猎不到食物就挨饿,所以一旦打到猎物,恨不得撑破肚子以补给营养,久而久之演化形成了难以想象的消化功能。姜戎用手指捻着狼粪,粪中的毛经过狼胃酸的强腐蚀、狼小肠的强榨取,已经变得像刚出土的[[木乃伊]]。羊毛纤维早已失去韧性,稍稍一捻,立刻化为齑粉。 牛、羊、马、骆驼这些食草动物,无论怎么咀嚼、[[消化]],粪便终究还是草渣,拾起来晾干可当柴烧。可非肉不吃的狼,连骨头都被消化成石灰粉似的骨钙质,混合在变质的毛发、鼠齿之间。这样的粪,真能烧出两千多年来让人望而生畏的"狼烟"吗? 狼是疾行动物,神出鬼没,狼粪极其分散。姜戎费了好大工夫,才拾了小半书包狼粪,他又捡了一大抱枯枝,用马缰绳拴住,拖到山顶一块大石头的平台上。他划火柴点燃干透了的枯[[树枝]],很快烧得噼啪作响,倒进去的狼粪慢慢由灰白变成了黑色。后来,狼粪在柴火中终于烧着了,一股狼臊气和焦糊味,像煨着一片陈年旧毡一样,冒出的烟是浅棕色的,比干柴的烟还要淡。最后,干柴烧成了不大不小的明火,狼粪也一起烧成了[[明火]],连烟都几乎看不见了。 姜戎仔细辨析面前的这堆火,与牧民在天冷时野外烧火取暖或烧烤[[食物]]的柴火没有任何区别,他一直等到烧光烧尽,期盼中的狼烟仍未出现。 姜戎的实验虽属孤证,但对千百年来关于狼烟的传统说法无疑是严厉的挑战--他认为:狼烟肯定与狼有关,突厥骑兵打的是狼头军旗,剽悍的[[突厥]]军队南下,在中原农耕民族眼里认为是狼来了。于是姜戎给定义狼烟最初的本义应该是:在烽火台点燃的、报告那些打着狼头军旗的敌军进犯边境的烟火[[信号]]。 狼烟是狼粪烧出的烟的说法,最初可能是不负[[责任]]的望文生义,后来以讹传讹,继而固化俗成下来。对于狼烟,是不是狼粪烧出来的烟的问题,只要多找些狼粪,选择不同的气候[[条件]]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反复试验,就可以得出[[结论]]的。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a0621spnyjs|480|270|qq}} <center>狼烟起,江山北望,屠洪刚版精忠报国苍劲有力</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狼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