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203.5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玉台寺 的原始碼
←
玉台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49.49春wiki.jpg|thumb|right| [http://s6.sinaimg.cn/mw690/001v15Ztzy6WQe2u7DT35&690 原图链接]]] [[玉台寺]],位于[[广东省]][[新会]]北郊圭峰山山腰,始建于[[汉朝]],是广东四大[[佛教]][[寺庙]]之一,后[[日军]]入侵时被毁,于1986年修复。玉台寺,现佛殿金碧辉煌,香火鼎盛,长年不衰,玉台寺内还有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现存唯一的喇嘛塔和[[明代]]白石塔。 中文名:玉台寺 位置:广东省新会北郊圭峰山山腰 始建时间:汉朝 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寺庙简介== 新会县志载:“圭峰山顶挺拔玉立,其顶四方,故称玉台。”明万历《新会县志》载:“玉台寺,在圭峰,唐建和间宋宗遂建,元末废。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重建。”明末毁於寇。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老僧栖林结茅数载,种松千株。[[康熙]]八年(1669年)律僧弘峰自鼎湖来此,复造禅院。 [[光绪]]十年(1884年),[[知县]][[彭君谷]]重修,有大雄宝殿、汉白玉石,七级浮屠塔、藏经书的圭峰阁、千手堂、玉虚阁、文昌宫、真人庵、玉虚宫、天帝庙、诸天庙、水月宫、石笋庙、琼华洞、漱玉池、观山亭等建筑,是广东著名丛林之一。每年八月二十四日,邻县僧尼都来这里受戒。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四月,会城沦陷,日军将寺拆毁。 抗战胜利後,一些热心人士在玉台寺废墟上盖搭简陋的屋舍,後又荒废。 改革开放後,政府重视宗教文物保护,1985年成立重修玉台寺筹委会,得到海内外信众捐助,1986年5月25日举行洒净,1992年3月26日大雄宝殿落成暨佛像开光,1994年6月7日天王殿、钟鼓楼、碑廊等落成开光,1996年又增建寺门牌坊、前广场,建筑面积4200多平方米,为旧寺庙的四倍。 ==建筑风貌== 镇山宝塔又名天王塔、喇嘛塔,1978年7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置于玉台寺前广场右侧。此塔始建于唐朝,用红色砂岩雕凿砌筑而成,高2.76米,须弥座塔基饰仰覆莲,圆覆体形塔身,第一层四面莲瓣式尖拱佛龛供佛像,每龛内有一石刻坐佛,形象丰满,身披袈裟。第二层刻“镇山宝塔”,第三层刻“阿弥陀佛”,层间饰“亚”字形,宝盖作檐。塔刹由相轮、宝盖和宝珠组成。此塔是广东现存唯一的喇嘛塔,于清朝乾隆10年(1754年)由灵溪侧移置于今址东18米处,1996年筑台座置于今址。千佛塔又叫白石塔,用汉白石雕琢而成,高6.1米,重檐,7层,通体光洁如玉。台基雕龙画象,栩栩如生,工艺极其精湛。此塔曾被日寇毁碎,丢于荒草乱石中。1956年清理玉台寺废墟时,把白石塔的碎片东一块,西一块从蔓草乱石中掘出来,重新粘砌复原,现置于观音殿前的草坪中。 玉台寺正面原有一高大雄伟的牌坊,称“南天门”,上书“冈州第一峰”,正面有横批“名侪鹫岭,翠炫南天”,傍联云:佛境庄严,别有洞天成福地;善门开放,合留坊表在名山。牌坊背面写着“明锡坊”,傍联曰:胜地喜登临,山色湖光归一览;善人留纪念,言坊行表足千秋。牌坊是纪念性建筑物。 明锡坊建于1938年,是新会吕村(今大泽镇大泽村)人吕月樵为纪念其祖父吕明锡高寿而兴建的。1993年,因重修玉台寺的需要,原来的“南天门”已拆掉,在玉台寺广场入口新建一座牌坊。新建的牌坊比原来的高大雄伟,正面仍书“冈州第一峰”,背面横书“明锡坊”,傍联依旧,还增添了两副对联:放眼崖门,昼夜奔腾三千浪;骋怀桂岭,乾坤屹立第一峰。冈峦挺秀,古寺幽亭春色满;州邑承平,清风明月此间多。 牌坊之后,便是放生池,池中有乌龟的石雕像,水中有硕大的乌龟游来游去,引得游人阵阵赞叹。绕过放生池后,接着便是天王殿了。殿内两侧,供奉着威武雄壮、面目狰狞的四大天王像,即俗称“四大金刚”,背后还供奉着另一尊菩萨护法天尊韦驮。从天王殿出来,有宽大石阶路通往大雄宝殿,而这也是玉台寺中最重要的建筑了,供有释迦牟尼佛、阿难、迦叶等三尊佛像,此外还有十八罗汉像。置身大雄宝殿门前广场,环视四周,建筑群雕梁画栋,气象森严,寺外环境清幽,大雄宝殿前设有大香炉,不时有虔诚香客上香,有游客在殿外拍照。宝殿前旁边的一棵大树的枝头挂满彩球及红布,一问才知道这是寺庙的许愿树。看着这些挂满枝头的红色,我们或许可以明白,为何佛教和寺庙得以传承数千年,因为它像这许愿树一样,能抚平人们内心的伤痛,撒下希望,继续前行。 ==三君墓地== 玉台寺旁的白沙讲学亭下,有一片墓地,并排着三座坟墓,称“三君墓”,是新会名士李淡愚于民国9年(1920年)兴建的。旁边有两块石碑,分别刻上李淡愚亲自撰的墓志《吴林二公墓志》、《关兆沅墓志》。旁边还有一座八角台,刻有对联:“两代师生都向名山占一席,满城风雨偶来怀古作重阳。”这副对联点名了“三君墓”中长眠着“两代师生”——一代名师及其弟子。“三君”指吴铁梅、林仲娟、关兆沅。中墓为吴铁梅墓。吴铁梅(1827—1890),名荣泰,字文翰,新会古井文楼乡人,是新会历史名人,清同治3年(1864年)中举人,因8次进京会试都不及第,回乡设馆授徒。他治学严谨,善于育人,慕名前来求学者众多,一生育才愈千人,晚清新会名士多出其门下,潭镳、李淡愚、林仲駽等均是他的高足。 铁梅墓左是林仲駽墓。林仲駽,名文聪,表字仲駽(仲肩、仲坚),新会罗坑人,秀才,品学兼优,精于书法、金石,曾任冈州中学校长。他与李淡愚都是吴铁梅的得意弟子,又是吴铁梅的第二女婿,55岁卒。 铁梅墓右边是关兆沅墓。关兆沅是林仲駽、李淡愚的学生,聪明勤奋,深得老师器重,与师长感情深厚,后“赴港习英文,得冯君锡蕃青眼,荐于其兄平山君,授以银业要职。”(《关兆沅墓志》)后因劳病死于香港,年仅27岁。 吴铁梅与林仲駽是师生,林仲駽与关兆沅是师生,故有“两代师生都向名山占一席”之说。“三君”的三个墓原本不在一处,李淡愚将三墓迁葬于此,让他们永远共聚于白沙讲学亭下,既是慰其生前向往白沙先生的心愿,也是让“后人登高凭吊,景名哲,溯师友渊源,余韵留风千秋不没”(《吴林二公墓志》)。 ==寺内古钟== 据传,旧玉台寺内藏有一古钟,有“玉台晨钟”的胜景。寺门钟声,声超三界:多愁善病者闻此钟声,心灵舒畅,消忧解疾;愚惰不作者闻此钟声,心灵振奋,力求上进;操行不良者闻此钟声,心灵内疚,行归正道。 今玉台寺东侧的钟楼内亦悬挂一座巨型铜钟,是新会旅港乡亲黄祖棠先生于1992年为纪念爱妻陈淑英81岁冥寿而捐建的。(当时重修玉台寺只完成一部分殿宇,黄祖棠先生特捐赠巨款协助重建天王殿、钟楼、鼓楼、沿山长廊、放生池等,完成全部殿宇工程。)此钟高3.2米,重3.5吨,口径2米,上面铸镌了历代名僧文人颂记玉台寺的诗词和祈福词句,以及捐款重修玉台寺的善长芳名。此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佛钟之一,撞击此钟,其声清脆洪亮,可远播会城、江门十数里。 “玉台晨钟”主要祈求世界和手,国泰民安。马年(2002年)正月初一零时,玉台寺举行响钟仪式,撞钟108下,由随善捐赠功德金的人士亲自撞钟。每撞一响钟,该寺领头法师都率领两序僧众念经咒祈福。继马年之后,每年都在同样时辰举行响钟仪式。 ==县志记载== 据《新会县志》记载,唐代一行僧到访玉台寺, 在这里开堂说法,弟子500多人,宗风大振。之后,不少高僧相继主持玉台寺,圭峰山从此香火鼎盛。 明大画家沈石田曾在这里作《玉台图》,明理学家陈白沙曾在此讲学,成为当地文人骚客聚集的场所。在上世纪,玉台寺毁于日寇之手,至上世纪80年代,新会县政府重建玉台寺,现在已成为一个新景区。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春节,新会文化部门会在圭峰山举行庙会,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参观,热闹非常。 新会圭峰山主峰东南面,自山腰下中空一谷,山坡环拱,树木茂密,松荫弥处,水远泉清。这里冬暖夏凉,苍翠幽深,岭南四大名刹之一的圭峰山玉台寺建于此地。玉台寺是新会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的一个重要景区。 古代的玉台寺,一传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一传建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从佛教史推测应为后者。据《新会县志》载,唐代高僧张遂(法名一行,唐代天文学家)云游到此,见这里风景独好,便留下来做主持,授徒说法,有弟子500余,四方来受戒僧尼络绎不绝。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到此游览题诗;明代大画家沈石田曾到这里作“玉台图”;哲学家陈白沙曾在这里讲学,至今还留下“白沙讲学亭”。 ==相关典故== 玉台寺原是一座规模显赫的寺院,自开创以来,历代高僧辈出,开堂讲经说法,听者甚众,宋代香火鼎盛时期,常住僧人多达300余名,每年8月24日开坛传戒,邻近十数县之僧尼皆云集玉台寺雉度受戒,直至元末才荒废。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有高僧怀海主持重建,不久又毁于兵祸。到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有老僧栖林朝拜玉台,依古址结茅数载,种松千余株。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律宗名僧弘峰又重修玉台寺,再造殿塔、禅堂、方丈室、斋堂、僧寮等,佛像庄严,香火再盛。此时,玉台寺规模恢复,宏伟可观。到清光绪十四年(1884年)再次重修。当时任新会知县的彭君谷亲撰一副对联,刻于该寺大门石柱上。联云:金玉炜煌,天开鹫岭;楼台涌现,地接瀛洲。可惜玉台寺于1939年被日本侵略者毁掉了。那年日寇侵占了江门、会城,寇兵进入圭峰,即把玉台寺及其建筑拆掉,取其砖石,强迫当地民众搬上圭峰山顶筑碉堡,派兵驻守,又把玉台寺四周的树木砍光,划为军事禁区。经日寇洗劫之后,圭峰山风景区成了荒山秃岭,巍峨梵宇,毁成废墟,丈六金身,尽成焦土,僧归月冷,梵音萧瑟。 抗战胜利后,邑人倡议恢复玉台寺旧貌,提倡育林,但当时县政府的官员忙于“劫收”,不理此事。各界名流只筹得少许款项,暂就原址建一小庙,仍题为“玉台寺”,供人凭吊而已。<ref>[http://www.wutongzi.com/a/36192.html http://www.wutongzi.com/a/36192.html] </ref> 解放后,新会县政府为了全面开发圭峰山,1956年成立圭峰建设委员会,派10多人上山清理玉台寺废墟。这时玉台寺己荆棘丛生,无法进入旧址。旧址下面建有一间平房作临时庙宇,里面有个小神台及烂香炉,瓦面烂得见天,月池填满乱石伙蔓草,池中原有的观音立像无头无手,残留半柱身躯。他们住在这小庙里,精心清理两个多月才理出个头绪。后来成立圭峰山示范农场(1958年易名劳动大学)继续开发圭峰山。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圭峰以成为郁郁葱葱的美丽风景区,被定为新会八景之首—圭峰叠翠,又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5年,广东佛教协会副主席、广州市光孝寺方丈[[本焕]]禅师等参观了圭峰山,极力支持重修玉台寺。如今岭南四大名刹之[[南华寺]]、[[开元寺]]、[[庆云寺]]均复兴,唯独新会的玉台寺正待重修。于是释圣一法师,释本焕法师、释发权尼师(新加坡万佛林当家)、释慧欢尼师(香港慧照庵当家)、释会通、唐珍琰、张厚、廖玉瑛等人发起重修玉台寺,在新会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协助下,成立筹委会,发起募捐重修玉台寺,沟通港澳佛教信徒和海外爱国侨胞,筹集资金数百万元。1986年5日26日,玉台寺举行洒净,至1996年,在玉台寺原址,仿照唐代款式,建起大雄宝殿、藏经阁、客堂、观音殿、禅堂、祖堂、方丈室、钟鼓楼、天王殿、两序碑廊、半月池、寺门牌坊、寺前广场等,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曾遭拆毁== 站在玉台寺前,看到香火缭绕,香客不断,很难相信如此一座宏伟寺庙此前曾几度兴废。从现有资料可知,玉台寺历史上多次兴废:唐建,元末废;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僧怀海重建,后毁于寇;顺治十二年(1655年)老僧栖林依古址结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律僧宏峰从鼎湖来兴复再造。 1939年,在日寇入侵江门、新会后,玉台寺再度遭遇毁灭性破坏。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日寇驱赶僧侣,拆毁寺庙,并强迫当地民众将寺庙的砖石运上圭峰山顶,作修筑炮台之用。期间,日寇炮轰江会各地,祸害民众。与此同时,日寇还把玉台寺四周的树木砍光,划为军事禁区。从此,玉台寺一片瓦砾,荒凉凄惨,保留下来的有寺前的镇山宝塔及汉白玉塔碎片(现已修复)。 据今年80多岁、土生土长的会城人何能回忆,日寇拆毁玉台寺之后,民间修建寺庙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大约在1957年左右,新会有部分善长仁翁在大王殿的位置重建了一间简易屋舍,面积约有20平方米,里面供奉了一尊如来佛,内并无僧人,但仍取名“玉台寺”,满足了部分善男信女的需要。至1985年,当时的新会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建玉台寺,1986年动工,修建好大雄宝殿,随即又建观音堂、藏经阁、禅堂、方丈室、祖堂、客堂等。到1992年3月26日,隆重举行玉台寺大雄宝殿落成暨佛像开光典礼大会,和1994年先后举行落成典礼和佛像开光仪式。至1993年,又兴建天王殿及钟楼、鼓楼等工程,至此玉台寺气象森然,焕然一新,接待四方来客。 ==东坡曾游== 玉台寺的有关史料中,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不少写到玉台寺的文章中都不忘提及到一个人,这就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苏东坡]],称苏东坡晚年再度被贬,在由[[惠州]]至[[海南]]的途中,遇西江龙舟水暴涨,上岸留鹤山,继而改道来新会,游了圭峰山玉台寺,并留下诗作,但是,在苏子文集中,世人却未发现有关诗人在这方面的记载。到底苏东坡是否到过圭峰玉台寺,也就成为后人的一个争论话题。 翻查史料,最早有关苏子游圭峰玉台寺的说法出自元代文人罗蒙正《登圭峰怀苏长公》的“坡仙题咏今残剥,词客登临诵未休”一句,这是后人认为苏子到访过玉台寺的唯一凭证。需要说明的是,罗蒙正字吕希,新会人,约元惠宗至正中前后在世,为当时有名的诗人,在新会曾担任过教师。在诗人所处的元代,寺院多毁于兵火,佛教衰落,僧徒大减。如果苏子确曾到访玉台寺,诗人旧地重游,目睹昔日的墨迹也已残剥掉,怀想前朝,感伤与惋惜自是可以理解,但研究新会历史的林福杰认为,苏轼游圭峰只是传说而已,他的此行曾留下不少文字,但查苏轼年谱、诗集和题跋,都没有到过圭峰山的痕迹,单凭一位诗人的诗句,即认为他曾到访圭峰山和玉台寺,证据略嫌不足。 新会另一学者黄少玮对苏子游玉台寺一说则持赞同意见。他认为,罗蒙正是文人出身,博学强记,作为有名的诗人,对本地的名胜古迹自然关注得较多,加上他所处的年代与苏东坡相差仅仅一个朝代,其了解到的信息未必是空穴来风。从现有资料来看,苏东坡晚年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在被贬至海南的路上,曾到过鹤山及台山公益,而圭峰玉台寺作为岭南名刹,近在彼邻,苏东坡没有理由轻易放过游览这一名刹的机会,在圭峰玉台寺留下诗作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 ==重阳节时== 山不在高,有寺则灵。玉台寺虽在市区之外的半山腰外,而爬圭峰山,访玉台寺,已是市民日常娱乐生活中的一大重要内容,甚至一些从香港或广州过来的外地游客更是将玉台寺当作必游之地,逢年过节,在通往圭峰山和玉台寺的路上,更是人潮如海,特别是到了[[重阳节]]期间,人们往往还会在重阳节前一天的晚上,约上亲朋好友,共攀圭峰,据有关统计,每年登山的民众人数多达10多万人。 今年80多岁的何能是土生土长的会城人,对于玉台寺却有着与今日不同的回忆。他告诉记者,在以前,玉台寺较为偏僻,一般日子里爬圭峰山的游客乃至到玉台寺上香的香客,数量不算多,跟现在不能相比。到了重阳节,爬圭峰山的人才会多了起来。他说,在以前,重阳节在新会又被称作“避难节”。据民间传说,农历九月九当天,瘟神将肆虐人间,人们唯有登高方能避开此难,因此,无论是平民走卒,还是达官贵人,都会在重阳节当天暂时放下活儿,天色刚亮,便倾巢而动,城内至少有8成的居民都会为“避难”而爬圭峰山,可谓热闹之极。爬上圭峰山后,人们或在山上游玩嬉戏,或就地取材,野餐煮食,直至下午三四点钟后,人们才会陆续下山。 何伯说,由于每年重阳节圭峰山上就人山人海,在当天,从永镇山门至玉台寺的登山路径就会有很多临时摆卖的摊档。在他8岁那年的重阳节,他跟随父亲到圭峰山卖过韭菜、鸭血等小食,摆卖的位置就设在当时的玉台寺放生池侧边,当时玉台寺还向他们收取了2银毫(约相当今天的10元)的场地费。他还记得,玉台寺入口门侧设有香油箱,人们进寺参观需给一些钱银,属随缘落座那种,数量不限。至于玉台寺的建筑格局,现在与过去的玉台寺差不多,均设有观音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等,汉白玉塔及镇山宝塔的位置都跟今天的有异,都是建在玉台寺的右侧。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寺庙右侧建有和尚宿舍及饭堂,门前修了一排供和尚梳洗的水泥造的面盆,数量达120多个,蔚为壮观,可见那时玉台寺僧侣众多,香火鼎盛。 ==住持世代== 圭峰玉台寺都说是初建于唐的古佛寺,有一千余年历史。据本地资料记载,住持僧主要有唐代黄云寺元禅师,宋代德云,明代怀海、文定,清代栖林、弘峰,民国石持、慈云等大师。据说,该寺住持僧“三十年一世、十年一代”,代代相传;慈云为41世、127代住持。新会一中学生林震宇同学发现,玉台寺下有大片僧、尼墓地。经观察,这些塔墓与俗家坟墓一般无异,但墓碑中称“塔”。我们从其中碑刻中,找到了一些考证玉台寺住持僧世、代的线索。如其中一座刻有下列字样:“圭峰玉台寺第六代第三世讳心隐字智林号潜夫老和尚之塔”、“生于康熙辛丑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五月”、“终于乾隆己亥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九月念二日辰时”(念,二十的俗称)。又一块已搬到寺内的墓碑,刻有另两位老大师的名字和下列字样:“第六世十三代玉台住持澄斋印老和尚塔”、“道光六年(1826年)仲春吉日立”。 现代汉语中,表示世代相传的“世”与“代”意思大致相同,指承传而成的辈份。但从碑刻来看,玉台寺的“世”、“代”是严格分开的。从上述碑刻分析,师徒承传中,同一辈师兄弟为一世,僧人也有字派(字辈),这与俗家父子相承为“世”相似。“代”是继承、承袭、接任的意思。上述碑刻的代,同今天当领导的“任”一样,这第六代、第十三代住持,即第六任、第十三任住持。到那时止,玉台寺前三世出了6位住持,到第六世出了13位住持,平均每一世2代多,说明他们当中往往有两位或多位是同一辈的。这与宋皇朝“十三世十八帝”相类似,哲宗与徽宗同世,钦宗与高宗同世,恭宗、端宗、帝昺同世。可见,玉台寺的“世”与“代”是顺自然排列的,而不等同于古书说的“三十年曰'世'”。这样,既记录了住持的“任”序列,又完整反映出辈份序列。 ==碑刻记录== 该寺历史上多次兴废:唐建,元末废;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僧怀海重建,明季毁于寇;顺治十二年(1655年)老僧栖林依古址结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律僧宏峰从鼎湖来兴复再造。其中有两段明显是荒废后很长时间才重建的,历史断开,承传资料不存,还可能前后的门派不一。另该寺的初建年份、创建者都是据相传的。从这些实物看,这“世”、“代”是从清代复寺后开始算的。事实上,当时也只能从清初这次兴复后重新作为一世,而无法从唐代算起。由此看来,所谓释慈云为41世、127代住持,这显然是以僧一行为开山祖的传说,按“三十年一世、十年一代”而推算出来的,与这些碑刻记录不相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另有一块散落的墓碑,刻“玉台寺住持趋崇老和尚之塔”、“光绪甲申年(光绪十年,1884年)立”,无记世代,碑身亦简朴无文饰。据晚清黎璧湲《重修云峰寺劝捐序》,咸丰中,玉台、云峰两寺相继倾圮。又据同治七年(1868年)的游人诗句可知,其时玉台寺已残破颓废。后至光绪十年(1884年)知县彭君谷重修。这一段时间,相信曾一度寺废僧散,资料缺损,至该住持时,其世代一时无法接续。 玉台寺为禅寺。新编县志说:“新会佛教属六祖南禅的临济正宗。”在分灯的临济、曹洞、云门、沩仰、法眼5家中,临济宗在岭南禅文化中影响最大和延续最久,今天的玉台寺僧属于这一门派,而这些老大师们是否也属于这一门派呢?现在还未可确定,因为该寺的旧联有出现“曹洞”的字样。玉台寺从清代顺治复创至1939年日寇拆毁的约280年间,应是历史上稳定时间最长的时期,这些塔墓为研究了解玉台寺的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诗碑文风== 玉台赏月 (唐)黄云元<br> 好个玉台天上月,夜深圆待老僧看。<br> 分明照出须弥路,可惜人间烟树寒。<br> 登圭峰怀苏长公 (元)罗蒙正<br> 久向风尘厌薄游,到来象外怯淹留。<br> 溪边石枕和云卧,岩畔山茶带雨收。<br> 古寺老僧非旧主,疏林晴色又新秋。<br> 坡仙题咏今残剥,词客登临诵未休。<br> 游圭峰 (明)陈献章<br> 天风吹入紫云层,高阁逢秋快一登。<br> 多少傍花随柳意,还余一个玉台僧。<br> 游玉台寺 (明)邝露<br> 孤峰延伫思潸然,日落长熊万壑烟。<br> 绿护天荒南渡迹,玉台钟蠡建和年。<br> 香泉惠若飘书带,坛静松花覆讲筵。<br> 濒海昔闻邹鲁地,春风池草碧芊芊。<br> 游玉台寺(明)陈经纶<br> 玉台不减雨花台,惹得游人数往来。<br> 绿幄浓荫松与竹,浮云山势暗仍开。<br> 疏钟几杵僧初饭,啼鸟一声月在梅。<br> 此境此情谁悟得,豪吟偏喜数人陪。<br> 玉台古寺 (明)李之世<br> 宝刹开灵境,慈云护法堂。<br> 僧闲不扫地,客到自焚香。<br> 塔影澄秋霁,松荫散晚凉。<br> 悠然息尘想,随意礼空王。<br> 登圭峰寺 (明)黄居石<br> 碧峰清拥白云长,乱后招寻到上方。<br> 文定塔残松院寂,建和碑没石台荒。<br> 流泉出涧无今古,木叶随天变雪霜。<br> 冷落讲筵苍岭北,一池衰草自斜阳。<br> 玉台寺 (清)冯敏昌<br> 玉台闻积翠,真在半天中。<br> 绝涧可寻瀑,长松镇日风。<br> 青诗吟汗漫,白发碎虚空。<br> 邂逅非前约,佳游竟得同。<br> ==视频== 2018圭峰玉台寺红叶 {{#iDisplay:y0819m5yjq1 | 560 | 390 | qq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玉台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