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35.2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玉里協天宮 的原始碼
←
玉里協天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玉里協天宮'''<br><img src="http://translocal.asia/Uploads/20161206081550.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translocal.asia/index.php?m=Article&a=show&id=624 圖片來自translocal]</small> |} '''玉里協天宮''',[[臺灣]][[花蓮縣]][[玉里鎮]]廟宇,主祀[[關聖帝君]],亦稱'''玉里關帝廟''',有「花東三大廟宇」之稱。 == 沿革 == [[清朝]]自公元1684年將臺灣納入帝國版圖<ref>{{Cite web|url=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41|title=臺灣棄留疏|accessdate=2018-12-11|author=許雪姬|date=2009-09-24|publisher=臺灣大百科全書|language=zh-tw|archive-date=2018-12-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212072917/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41|dead-url=no}}</ref>,對[[台灣原住民]]與其居住地多採取「封山禁絕」的治理手段,直至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前,清廷有效統治範圍僅到臺灣西部平原的[[枋寮鄉|枋寮]]為止,東部則僅有[[宜蘭縣|宜蘭]](噶瑪蘭),枋寮、宜蘭以南稱作「後山」,悉視為「無主地」,清廷並無法規範「無主地」區域原住民之行為與活動。 [[同治]]13年(1874)五月,[[日本帝國]]以[[琉球国|琉球國]]居民漂流至臺灣南部的牡丹社(今[[屏東縣]][[牡丹鄉]])被當地原住民殺害為由,日本海軍登陸[[車城鄉 (台灣)|車城鄉]]射寮村,攻打車城、[[枋山鄉|枋山]]和[[獅子鄉 (台灣)|獅子鄉]]一帶的原住民([[排灣族]]為主),企圖攻佔臺灣;清廷得知消息後,調派欽差大臣[[沈葆楨]]於六月趕赴臺灣,一方集結兵力,並幾經與日本方面調停,雙方達成協議,[[日軍]]撤出臺灣,史稱「[[牡丹社事件]]」。<ref name=":0" /><ref>{{Cite web|url=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90|title=牡丹社事件|accessdate=2018-12-12|author=許毓良|date=2010-04-20|publisher=臺灣大百科全書|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528023857/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90|archive-date=2016-05-28|dead-url=no}}</ref> 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為有效管理後山地區與原住民,一改原本採消極放任、漢番隔絕的後山政策,推行「[[開山撫番]]」,派遣兵勇闢建山路衢道,開放漢人進入後山開墾,以期達到「番民漢化」、「鞏固海疆」之效。<ref>{{Cite web|url=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61|title=開山撫番|accessdate=2018-12-12|author=張素玢|date=2009-09-24|publisher=臺灣大百科全書|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106132234/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61|archive-date=2018-11-06|dead-url=no}}</ref> [[光绪|光緒]]元年(1875),時任南澳鎮[[總兵]]的[[吳光亮]](1834—1898)率飛虎左營的軍隊,自林圯埔(今[[南投縣|南投]][[竹山鎮 (台灣)|竹山鎮]])開鑿中路山道抵達璞石閣(玉里鎮舊稱)撫番(此處係[[阿美族]]和[[布農族]])【玉里協天宮沿革史碑文】<ref>{{Cite book|url=|title=〈左宗棠與台灣〉,《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last=李|first=國祈|publisher=臺灣商務印書館|year=2005|isbn=9570519509|location=|pages=184-185|language=zh-tw}}</ref>,據傳軍隊便是駐紮於今協天宮的所在處,關聖帝君的香火亦是於此時一同請來。<ref name=":2">{{Cite web|url=https://www.hccc.gov.tw/zh-tw/CulturalHeritage/Detail/144|title=玉里協天宮後山保障牌匾|accessdate=2012-12-12|author=花蓮縣文化局|date=2018-10-12|publisher=花蓮縣文化局|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122144416/http://www.hccc.gov.tw/zh-tw/CulturalHeritage/Detail/144|archive-date=2017-11-22|dead-url=no}}</ref>根據民間說法,吳光亮在璞石閣時適逢瘟疫流行,為了祈求平安,遂於當地起蓋一座小祠奉祀關聖帝君,此即協天宮之起源。 後來,[[客家裔臺灣人|客家]]裔的移民從[[新埔義民廟]]([[新竹縣]])分香至玉里協天宮,協天宮右殿因而開始奉祀[[義民爺]]之故,周遭客家村落(客城、舊庄、三民與大禹)的居民每逢初一、十五亦會至玉里鎮市區的協天宮參拜,同時也帶入不少客家色彩的祭典。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玉里協天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