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195.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王翃 的原始碼
←
王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王翃,字宏肱,唐朝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生于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卒于德宗贞元十八年(802)。王翃少年之时酷喜兵家之学,研读兵书,戏习阵战操演,长成后以多智有威而知名乡里。 ==人物介绍== 王翃是唐朝名臣王翊之弟,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才兼文武”科状元及第。武状元之前,已曾任羽林军宿卫,辰州剌史、朗州剌史等职。大历年间升任容管经略使期间,出私财招募兵勇,亲率军与少数民族首领梁崇牵等作乱部众,进行百余次战斗,最终大获全胜,安定一方,因功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不久,吐蕃军来犯境,王翃奉诏担任河中少尹兼领节度,与郭子仪一起守卫边疆,这时悍将凌正(780年武状元)预谋发动兵变,王翃及时发觉,并机智地采用调整更漏(计时器),造成时间混乱错位之计谋,挫败兵变,斩杀凌正,众将叹服。后又调任汾州剌史,振武军使等职,“泾原兵变时”,王翃挺身而出,因功官拜太子詹事、大理卿。792年(贞元八年)又兼任福州剌史、福建观察使,后又改任东都留守要职,他开垦农田,操练军兵,吴少诚发动叛乱时,“惟独东都准备充分,忙而不乱”,关东地区能守安定,王翊功不可没。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病逝,皇帝追赠为尚书右仆射,溢号素。<ref>[http://www.wwdoa.com/2016/1030/29025.html 历史人物] 世界王氏网 2016-10-30</ref> “安史之乱”平息后,唐朝军队骄兵傲将之风日炽,藩镇割据大势趋成。襄州(今湖北襄樊)叛将康楚元,拥兵自重,割土自立。王翃奉诏讨伐,因军功加兼秘书少监,旋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因王翃潜心军政,行事严谨,所以每任一职,颇有声名,史称其“有威望智术”。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龄尚未40的王翃,调任南陲容州(治今广西北流)刺史,兼容管(治今广西容县)经略史。容州、容管地处西南多民族地区,官民矛盾尖锐,民族间关系复杂,自“安史之乱”以来,名为朝廷所辖郡州,实际早被当地少民族豪强割据,“夷酋梁崇牵号 ‘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候……据容州”(见《太原府志》),从不赋役纳粮。十数年来,几任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陈仁秀、元结、长孙全绪等,均在远离容州、容管的藤州(治今广西藤县)、梧州(治今广西苍梧)侨居任职,当着有名无实、无地无民的朝廷命官。 王翃到达藤州后,对前几任官员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他说:“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他所!必得容乃止。”(见《旧唐书》)左右僚员都以为王翃乃说说大话,为护颜面而已,只是颔笑,并不答言。殊不知王翃说到做到,自己出钱招募兵勇将士,许诺有功者可得“署吏”。于是所募兵士,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开兵打仗,无一含糊,不消数月,便大败盘据容州、容管的割据势力,斩取其头领欧阳珪首节。为彻底歼灭割据军队,王翃又亲赴广州,恳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增援。李勉是当时很有威望、忠于朝廷的大吏,但他听王翃恳请后,认为:“容州陷贼已久,群獠方强,卒难图也。”(见《旧唐书》)意思是容州、容管陷于贼人之手,年长日久,时下凶恶的割据势力非常强大,用兵剿伐,很难得手。不愿出兵增援王翃,婉言谢绝。王翃则据理力争道:“大夫(指李勉)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扬言以兵为助。冀借此声,成万一功。”(见《太原府志》)意为:节度使不愿出兵增助,可否让我以你的名义,下书所属州县,扬言出兵援助,我好借此声势,争取万一之成功。对此要求,李勉答应了。 好一个足智多谋的王翃,见李勉允诺此计,一面立即下书义州刺史、藤州刺史,盟约共同讨伐容州、容管反叛势力,以造势威慑震骇敌军,一面再募3000兵士,亲阵与敌鏖战。当此关键时刻,李勉背诺,下达文书,禁止王翃的讨敌战计。王翃接到李勉檄止令,深恐军心动摇、葬送初战之捷鼓起的士气,遂将檄止令扣压不宣,加快和加大了乘胜克敌的军事行动。在王翃的指挥下,募军愈战愈勇,以少胜多,以摧枯拉朽之势,连克容州、容管,悉复容州全境。王翃指挥的此次白手起家、克敌制胜、收复容州之战,大小战斗百余次,擒斩敌酋七十余,重创敌军数万之众,酋首梁崇牵也被生擒活捉,与其勾结作恶的覃问率残部遁逃数百里之外,苟延残喘。 大胜之下,王翃并未冲昏头脑,而是乘胜扩大战果,再遣勇将李寔率军众讨伐西原(治今广西扶南)、郁林(今广西郁林)等州,不给逃敌喘息之机。覃问以为李寔率军追击,王翃后方必定空虚,遂乘难得之机,偷袭王翃大本营。岂知,他的雕虫小技早被王翃识破。为全歼偷袭之敌,王翃将计就计,设伏待敌,将其全歼,连覃问也未能逃脱。此战之后,唐王朝南部边陲,再无战事。唐廷连连得王翃捷报,代宗甚喜,对王翃临机处事、有胆有识、大智大勇,大加褒奖,遣使慰劳,加授王翃金紫光禄大夫,赐宅府于京师。 ==“泾原兵变”史料== 783年,大唐帝国又面临着一次危及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 当时,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5000士卒拱卫京城长安。泾原士卒背井离乡,以为来到京城后能够得到朝廷封赏。结果直到离开京城都分文未得。唐德宗令京兆尹王翃犒赏军队,王翃却用粗粮野菜犒劳士兵。泾原士卒一怒之下,拥立退休节度使朱泚为王,发起兵变。唐德宗逃出京城,来到奉天(今陕西乾县)。 史称“泾原兵变”。<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5/283025.html 风云人物] 趣历史 2018-5-7</ref> 唐德宗建中四年(782),淮西节度使李西烈,以掌控之军政、地域,自称“楚帝”,反叛唐廷。朝廷紧急征发泾原(治今甘肃泾川)之兵,南赴讨伐。兵行至国都长安 氵产水(今陕西咸阳)一带,时为京兆尹的王翃负责提供食宿。本不想前往淮西作战的泾原之军,以王翃所供军粮“粮陈肉腐”为由,发生兵变,史称“泾原兵叛”。叛军攻入丝毫无防的京师长安,拥立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这显然是一次有预谋的军事政变,所谓“粮陈肉腐”之由,乃是一个图谋反叛的口实。王翃护德宗逃出长安,狩住奉天(今陕西乾县),以护驾之功擢升御史大夫、拜太子詹事。 数年之后,唐廷调神策将军李晟收复长安,伪帝朱泚被其部下所杀,德宗才得以回到京师,王翃也随君返都,改任大理寺卿,主持法制工作。这时的唐王朝,已是江河日下,再也无力对付飞扬跋扈的各个“藩镇”,只是一味姑息迁就,聊得生存而已。王翃也由朝臣外放福州刺史、福建观察史,为朝廷守治一方。贞元十二年(796),王翃再次奉诏入京,迁检校礼部尚书、代东都(洛阳)留守,后擢尚书省事、东畿汝防御使。在东都留守、东畿汝防御使任上,王翃不顾老迈昏花,先后开田20余屯,筹措良铁打造兵器,操练士卒以备战需,军政治理号令修明。果然,后来蔡、光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兵叛,只有东畿有备,东都一带全依赖王翃得保平安。<ref>[http://mren.bytravel.cn/history/7/wangli2268441.html 唐朝历史人物介绍]</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唐朝军政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王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