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41.2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玛利娅•蒙台梭利 的原始碼
←
玛利娅•蒙台梭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玛利娅•蒙台梭利 | 外文名 = Maria Montessori | 图像 = [[File:95585123.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1.gtimg.com/hn/pics/hv1/158/248/1469/95585123.jpg 原图链接] [http://hn.qq.com/zt2013/mengtaisuoli/index.htm 来自腾讯网]]] | 图像说明 = 玛利娅•蒙台梭利 |center | 出生日期 = 1870年8月31日 | 出生地点 = 意大利王国安科纳基亚拉瓦莱 | 逝世日期 = 1952年5月6日 | 国籍 = 意大利 | 职业 = 医生,教育家,哲学家 | 知名作品 = 《发现孩子》 <br> 《有吸收力的心灵》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玛利娅•蒙台梭利</big>''',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于儿童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倡导学校应为儿童设计量身定做的专属环境,并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人物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p> <p style="text-indent:2em;">1870年8月31日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Ancona)地区的基亚拉瓦莱(Chiaravalle)小镇。父亲亚历山德鲁 • 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p> <p style="text-indent:2em;">十三岁时,她选择了多数女孩不感兴趣的数学,进入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就读。且于1886年时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奠定了数学基础。 中学毕业后,在进入国立达芬奇工业技术学院,学习现代语言与自然科学。</p> <p style="text-indent:2em;">十六岁(1886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台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学医。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p> <p style="text-indent:2em;">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 教育理念 == <p style="text-indent:2em;">'''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儿童进行感官练习。 <p style="text-indent:2em;">'''重要教育理念''':</p> <p style="text-indent:2em;">(一)儿童独立性的尊重:只有独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儿童的好动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横加干涉或禁止,师长千万别“指挥”或“命令”孩子,要让他自己指挥自己,自己听从自己的命令,尊重儿童的独立性。</p> <p style="text-indent:2em;">(二)肃静与活动: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并非让他为所欲为,且不可让孩子以为安静、顺从、听话、被动就是好事;而活动或工作就是坏事。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并着力于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具,让儿童借由具体操作来学习,不只是听讲。</p> <p style="text-indent:2em;">(三)精神胜于方法:蒙氏希望她的学生不要“主动”的想去“教”孩子,应该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唯一必须人为的就是设计或制作许多教具,甚至鼓励孩子尽情的游玩及操弄,就是对儿童最大的尊重。</p> <p style="text-indent:2em;">(四)个人自由先于社会纪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传统教育强调“群性”,而蒙氏注重“个性”。蒙台梭利在1932年向英国的蒙台梭利学会发表的文章当中强烈痛责孩童受束于大人,比奴隶及工人都不如。蒙氏毕生心血强调:“解放儿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儿童个人自由,应列为优先考虑。”</p> <p style="text-indent:2em;">(五)童年期的秩序感: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行为特征之一,就是秩序感。一般人都认为孩子的房间或游乐场一定乱七八糟,把玩具或纸屑丢的满地都是,大人也因此相当头疼,并认为这是孩子的严重教育问题,想办法要及早培养孩子整齐清洁的习惯。儿童本有顺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权力”予以弄坏而已。 == 重要著作 == [[File:201680037444412 1 o.jpg|缩略图|right|[http://img52.ddimg.cn/201680037444412.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7%8E%9B%E5%88%A9%E5%A8%85%E2%80%A2%E8%92%99%E5%8F%B0%E6%A2%AD%E5%88%A9%E5%9B%BE%E7%89%87&step_word=&hs=0&pn=1&spn=0&di=825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492577366%2C668984221&os=3311327292%2C474370289&simid=3385278855%2C334976952&adpicid=0&lpn=0&ln=968&fr=&fmq=1550663176457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img52.ddimg.cn%2F20168003744441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r6517vp_z%26e3B1wg21wg2_z%26e3Bv54AzdH3Fr6517vp_z%26e3Bwfrx%3Fr6517vp_t1%3D8accbc8acl&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图片]]] <p style="text-indent:2em;">[[教育人类学]](Pedagogical Anthropology) <p style="text-indent:2em;">[[蒙特梭利教学法]](The Montessori Method) <p style="text-indent:2em;">蒙特梭利手册(Dr.Montessori's Own Handbook) <p style="text-indent:2em;">高级蒙特梭利教学法(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 <p style="text-indent:2em;">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 <p style="text-indent:2em;">新世界的教育(Education For A New Wold) <p style="text-indent:2em;">发现儿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a256e80100pdnf.html 发现儿童 ]新浪博客</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 <p style="text-indent:2em;">教育之重建(Reconstruction In Education) <p style="text-indent:2em;">家庭中的儿童(The Child In Family) == 参考文献 == [[Category:教育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玛利娅•蒙台梭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