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珠江三角洲 的原始碼
←
珠江三角洲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珠江三角洲'''(''' Pearl River Delta''' ),简称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5.6万平方公里。2012年户籍人口3024.57万,常住人口超过5600万。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流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除了韶关府城外,中华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区、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创新、反传统精神的地区。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 在地理概念上,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南部沿海,是由珠江三角洲区域内的广东省的9个相邻城市群所组成,包括广东省的2个副省级市:广州市和深圳市,广东省7个地级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惠州市(4个区县)和肇庆市(4个区县)。 在区域融合发展战略上,中港两地政府机构、民间智囊、学术界曾分别提出珠三角湾区(1990年中)、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2004年)、大珠三角都会区(2009年)、粤港澳大湾区(2015年)等名称,其概念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9个城市群为基础,当中惠州市和肇庆市改以整个市为单位,并加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中文名 珠江三角洲 外文名 Pearl River Delta 行政区类别 都市圈、城市群 下辖地区 15市+2特别行政区+1特别合作区 电话区号 020、00852、00853、0755、0752、0756等 著名景点 白云山、罗浮山、西樵山、鼎湖山等 机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等 火车站 广州站、深圳北站、广州南站、佛山西站、珠海站等 车牌代码 粤A、B、C、E、H、J、L、S、T、X、Y、Z、等 著名学府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香港大学]]等 确立时间 1994年 面积 4.22万平方千米 别名 珠三角 国家/地区 广东省和港澳 政府驻地 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 邮政编码 510000、516001等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方言 粤语、客家语、惠州话、闽南语等 人口 5720万(2016年常住) GDP总量 92000亿元(2016年) 年均温 21~23℃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第二大三角洲。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西江、北江和东江带来的泥沙在海湾内迅速堆积,流水沿断裂带发育,经历三次海侵和3次海退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山丘罗列、水道如网的三角洲。 ==区域范围==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和香港、澳门,包括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和香港、澳门十一个城市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其中澳门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珠江三角洲也是中国南部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三角洲地区,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等较发达特大城市。已建成通车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江口的东西部,预计可以带动西部(粤西)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山地、丘陵围绕,南面向海,构成一个马蹄形的港湾,使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泥沙在湾内堆积复合,并把港湾内外星罗棋布的丘陵、台地、残丘连城河网,使众多水道分8个口门出海。8个出海口门(水道)自东向西分别为:虎门水道、蕉门水道、洪奇门水道、横门水道、磨刀门水道、鸡啼门水道、虎跳门水道和崖门水道。 ==气候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湿多雨,气候宜人;年均降水量1600~2300毫米,汛期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1%~85%。冬季盛行北风、东南风,年平均风速2.0~2.6米每秒,台风一般发生在每年7-9月,每年平均1.6次。水面蒸发量1200~1400毫米,陆地蒸发量80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日照天数240天左右。 ==水文特征== 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承泄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河川年平均流量3004亿立方米,在三角洲内及其诸河产流256亿立方米,使八大口门出海河川总径流量为3260亿立方米。 ==发展历史== ===鸦片战争之前=== 两晋及南北朝时期中原北部战乱频仍,汉人大量移入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另有一定数量的汉人迁入岭南,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开发。 海外贸易中心由交趾转移到广州,广州港的海上贸易日趋繁荣。 自中唐以后,西部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受到阻断,“海上丝路”代而兴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枢纽之一,广州的繁盛景象一度达到顶峰。自开辟从广州到爪哇和阿拉伯的航道之后,海上商船来往十分频繁。唐政府采取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外商可在中国自由贸易,聚集在广州的外商有十多万人。此时,广州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并从未关闭过的贸易通商口岸,不仅是全国最大贸易港,也是世界贸易大港,更同时是中西文化宗教的交流重地,各国高僧、传教士陆续经由广州来到中国。 由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陷于停顿,两宋海运皆十分兴盛。北宋时广州仍为最大贸易海港,前来广州贸易及朝贡的国家超过唐代,达五十余国。 至南宋中期,泉州成为第一大港。 元朝时期,广州虽然在元灭宋战争中受到重创,但元政府派遣广东招讨使出使俱蓝,招谕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国家前来通商朝贡。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广州始恢复市舶司的设置。元代的广州仍为仅次于泉州的全国第二大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海上贸易同样繁荣,航道通往亚、欧、非洲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国家达到一百四十余个。 明朝初期,一改宋、元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实行海禁,广州成为向大部分国家的唯一开放的通商港口,重新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珠三角地区第一个进入国际化的城市是澳门。15世纪和16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时期,当时葡萄牙打算在中国建立一个殖民据点,但在屯门及漳州尝试建立据点均失败而回,转回珠江口外活动,后来退至西岸的澳门。 在1553年左右,葡萄牙人以船遇风暴,货物被水浸湿为由要求濠镜借地晾晒货物进驻澳门。1554年明朝政府批准允许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根据地在广东沿海进行贸易,条件是每年须向明政府进贡。因此,澳门便成为了欧洲在中国第一个永居地,并成为外国人进入当时中国最大港口广州港进行互市贸易的唯一途径。 当时葡萄牙人已开始在澳门进行贸易和修建洋房居住。当时明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传教士未能获准进入中国传教前,都停留在澳门。1580年罗明坚神父首次跟随葡萄牙商人前往广州。 1583年,罗明坚与利玛窦、巴范济神父获准入居广东肇庆活动,同年亦成立了澳门议事会进行葡萄牙社区的自治管理。 至清末时期,广州为清朝一口通商的主要口岸,保持繁华,但不少地区仍未发展起来。 ===清末至民国时期=== 清朝鸦片战争失败后,1841年,英国因看准香港位于“水深港口阔,四季不结冰”,不在地震带的转口环境下进行贸易,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香港)。葡萄牙也于1849年强占澳门。 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革命党人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孙文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就因为武力有限,只好把权力交给北洋派的强人袁世凯,民国政府从此由北洋军人领政。1924年6月,孙文在广州黄埔建立黄埔军校,另图振起,黄埔军校以西接近政治中心的东山区便成为当时军、政界要人的居住场所。越秀区为市政府所在地,往西即为西关(今荔湾区),广州发展极速,城区迅速扩大。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少商贾、文人学士南下香港,为香港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后,因经历土改等运动,上海、福建等地大批知识分子南逃香港。 1960年代,广东省广州市以特务多而闻名,当时广州市公安局与北京公安局为全国最主要公安局(当时中国并无国安部门,故由公安部负责),当时国家经济主力放于上海,广东则主要缉拿特务,珠三角发展停滞。 1965年至1976年,共产中共国爆发文化大革命,不少知青上山下乡,珠三角政治和经济发展停滞。 1978年11月底,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以改革开放为未来政策路线,当时选择地区作为试验田时,广东代表踊跃举手,确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地位。 广州当年凭借毗邻香港优势,与香港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通过香港出口商品到欧美等诸多地区而发展,令当时处于封闭的广州经济有所起色。 在香港中立及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能免受到中国大陆长期的乱局影响,例如避过清朝时太平天国起义、国共内战、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等,大量人口涌入香港,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下推动香港经济于战后迅速发展,人口急速增长,香港地少人多的环境,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城邦、亚太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粤港合作,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成投资试点,虽然香港政治上不计入珠三角,但投资者等等商人是必先经过和依靠香港才可进入中国大陆经商。香港一直是珠三角经济区的主要投资来源,港商资金雄厚。而香港地理并与珠江三角洲邻近,从香港进入深圳市和广州市打通至整广东省通商,广东沿线接壤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等省区进入中国内陆投资,香港便成为中国、欧美等国家对内、外进出入贸易的跳板,例如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 1992年,邓小平南巡深圳,确定了珠三角地区发展的成绩。但后来指出将所赚取的资金全力发展上海,间接导致部分地区发展缓慢起来以及部分南下干部不满。 大约与改革开放的同时,大批农民工开始进入广东,主要进入珠三角地区打工,连广东各地的农民也进入珠三角地区。“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成为当时中国不少地区的流行语。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也流入广东,有“孔雀东南飞”的说法。大量的农民工以及高学历人才的进入为珠三角提供了各个层次的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珠三角经济的腾飞。 2003年,港商于珠江三角洲雇用的工人达1千1百万。随着CEPA和9+2的建立,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将更加密切。地区的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80亿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亿美元。 ==语言交流== 珠江三角洲是汉族广府民系最重要的聚居地,故绝大部分地区通行粤语,包括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的龙门县、肇庆城区、深圳的宝安区、罗湖区、南山区和福田区,以及香港、澳门等。惠州的惠城区、博罗县,深圳的龙岗区、盐田区亦有分布。 珠三角粤语可分为粤海片、四邑片和莞宝片。 粤海片粤语流行于广州、珠海、佛山、中山、江门、肇庆城区、惠州龙门县和香港、澳门。香港、深圳、东莞居住在海上的原住民疍家人说的疍家话也属粤海片粤语; 四邑片粤语主要流行于江门和靠近江门的珠海斗门区一带,中山古镇; 莞宝片粤语流行于东莞、深圳的宝安区、罗湖区、南山区、福田区和广州的增城区。[来源请求]香港原住民,深圳的广府系原住民方言如围头话也属莞宝片粤语。 近年来,随着政府“推广普通话”之政治工程以及众多外省来粤务工人员会集珠三角,普通话这种广东的舶来品开始渐渐地成为一地语言之主流甚至取代原有语言。 ==文化交流== ===广府文化===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中原移民与古越人杂处同化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华夏文化影响,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华夏传统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 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区、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 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 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中国南方一大剧种。 清雍正五年间,北京名伶张五,人称摊手五,因躲避清迁的追捕,化装易服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剧昆曲教授红船子弟(粤伶以红船为交通工具,“红船子弟”便成为粤剧艺人的代称),建立“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佛山遂被称为粤剧的故乡。 其时佛山多迎神赛会,逢神诞必要上演粤剧,清代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这一盛况:“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 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等,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 ==舞狮==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五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都由二个人舞狮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它是广东各个节庆日中最常见的表演活动。 ==饮食== 广东的饮食天下闻名,广州菜是粤菜的代表。 ===粤菜=== 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中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东地处中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粤菜”是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而以广州菜为代表。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物。1956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展出和介绍的菜品有5457种,点心825种,尽显广东饮食文化之精华。 广州菜是在汇集我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取中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汇贯通而成一家的。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1956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介绍的菜品便有5447个。与菜品有渊源关系的点心815款,小吃品数百个。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 除了正式菜点,广东的小食、点心也制作精巧,而各地的饮食风俗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广州的早茶,潮汕的功夫茶,这些饮食风俗已经超出“吃”的范畴,成为广东的饮食文化。 ==生物生态== ===浮游生物=== 珠江三角洲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组成(毫克/升):浮植物总计1.63,硅藻87.4%,绿藻4.9%,蓝藻1.9%,甲藻1.5%,金藻黄藻0.4%,裸藻7.8%。 浮游动物有原生动物(种) 34,轮虫(种) 38,枝角类(种) 26,挠足类(种) 49,合计(种) 147。底栖动物数量、生物量:1981年个体数(个/㎡) 249.601,1981年生物量(g/㎡) 29.654,1982年个体数(个/㎡) 163.548,1982年生物量(g/㎡) 28.492,平均个体数(个/㎡) 206.575,平均生物量(g/㎡) 29.073。 ===植物资源=== 珠江三角洲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生长赤道性植被,但热带性的却不少,虽然今天人工开垦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些村前村后的“风水林”和“杂木林”中,仍可见热带树种残存,如格木(Erythrophyleum fordii)、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表明古代山丘台地是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分布区。在山谷还见有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群丛分布,林下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亦以亚热带种属为主,每成优势群落。今天广泛分布的榕、木棉、鱼尾葵、凤凰木亦为亚热带树种。珠江口红树林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等,沙滩上有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厚藤(Ipomca pescaprae)、海杧果(Cerbera manghas)、耐盐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bolius)等,在东莞、宝安、深圳、珠海均有分布,据1983年航片量算达5000亩以上,组成红树林植物达11科13种。 在三角洲区常见种达500多种,也反映出亚热带特点,分属130多科373属(陈树培,1984),其中纯热带属占42%,连泛热带性属计则达53%。鼎湖山区热带属占62%,热带种占56%,即1291种,罗浮山冲虚观风水林146属中,泛热带属占91%(郑芷青,1987)。常绿季风雨林植被多为风水林及杂木林,多属次生性,是一种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的类型(王铸豪,1982),面积不广。在广大台地低丘区多为常绿灌丛。热带成分为主的草坡,生长在砖红壤性土层之上,易发生水土流失。食虫植物猪笼草(Nepenthes mirabilis)等都是亚热带性植物。亚热带植物生态特征也充分反映在常见的栽培树木中,如板根、气根、支柱根可见于榕树,能独木成林;老茎生花现象见于杨桃,木菠萝;全年生花见于白兰、扶桑;锒钳叶见于杧果;衰颓叶见于杧果、荔枝;滴尖叶见于菩提树。这些亚热带植物生态特征和这里是亚热带季风雨林分布区相一致。其中如白木香(即土沉香)在明代曾广泛种植在东莞县,成为东莞名产,称“莞香”。这都说明珠江三角洲是南亚热带性三角洲。 ===动物资源=== 三角洲是水网区,以沼泽、洼地和低平林野为主,故也栖息不少典型亚热带巨型动物,它们也反映出三角洲原来的亚热带特点。如亚洲象、马来鳄、孔雀等在古书即有不少记述,或更有化石为证。如三国时广州地方仍有鳄鱼生长,《水经注》称:“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记胜”,今天平洲渔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鳄鱼头骨,说明广州有鳄。顺德、新会且有成条鳄鱼骨骼出土,大林的(棠下)14C测定为3020±80年,勒流的为2540±105年。东莞南汉还有象群害稼记载,作者亦曾在广州古西湖区采得象胫骨于淤泥层中,《南海志》(元)尚记有象的生存。孔雀则在晋代时开平、唐时新会均有记载。可见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即为热带动物分布之地,其中象牙已被猎用,作商品看待,唐《北户录》载:“牙小而红,堪为笏裁,亦不下舶来者”。鳄鱼因吃人畜故被记录下来,它和长江的扬子鳄很不相同,与今天南洋群岛湾鳄(Crocodilus porosus)、马来鳄(Tomistoma sp.)一致。而象则为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今天由于三角洲不断开发,人口增加,林木破坏,它们已被猎食殆尽。 主要经济鱼类有鲥鱼、花鰶、凤鲚、七丝鲚、银鱼、鳗鲡、花鳗、青鱼、草鱼、鳡鱼、鳤鱼、赤眼鳟、海南红鲌、大眼红鲌、条鱼、广东鲂、鳊鱼、黄尾密鲴、刺鲃、南方白甲鱼、鲮鱼和唇鱼等。 ===生态环境=== 从地理环境组成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分析,珠江三角洲是个南亚热带性三角洲,与黄河不同,地貌水文上表现为多汊道的良好水网,广宽深水河道众多;气候上热量和辐射丰富;植被生长旺盛,种类众多,动物繁生,对工农业生产至为有利。从类型上看,珠江三角洲与红河及湄公河三角洲等热带型三角洲近似。 ===粤港澳都市圈=== 粤港澳都市圈分别由三地的简称粤、港、澳组合而来,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即“粤港澳”。决定提出“建设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和“建设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建设深港、广佛、珠澳核心都市区。 《意见》中提出从城市规划、金融服务等多个层面推进粤港澳合作,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到2012年,粤港澳力争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推进粤港澳合作共建世界级城市群。 如今粤港澳都市圈已超越伦敦都市圈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 ==参考文献==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返回「
珠江三角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