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98.1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琵嘴鸭 的原始碼
←
琵嘴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琵嘴鸭019.jpg | thumb | 300px | 琵嘴鸭 <br>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814/548621.htm 原圖鏈接] ]] '''琵嘴鸭'''(学名:Anas clypeata) <ref>{{cite web|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0%B5%E5%98%B4%E9%B8%AD|title=琵嘴鸭|date=2008-06-09|work=百度百科}}</ref>:属中型鸭类,个体比绿头鸭稍小,体长43-51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雄鸭头至上颈暗绿色而具光泽,背黑色,背的两边以及外侧肩羽和胸白色,且连成一体,翼镜金属绿色,腹和两胁栗色,脚橙红色,嘴黑色,大而扁平,先端扩大成铲状,形态极为特别。雌鸭略较雄鸭为小,外貌特征亦不及雄鸭明显,也有大而呈铲状的嘴。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半球。繁殖在[[英国]]、[[欧洲]]大陆、中亚、[[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和西北,一直到堪察加半岛,越过白令海到美国阿拉斯加,往南到[[加利福尼亚]],往东到大西洋沿岸。越冬在欧洲南部、亚洲南部、[[菲律宾]]、[[日本]]、非洲北部和东部、北美南部、[[墨西哥]],也有少数在加里曼丹北部和夏威夷越冬。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琵嘴鸭<br> *拉丁学名:Anas clypeata<br> *别称:铲土鸭、宽嘴鸭<br> *界:动物界<br> *门:脊索动物门<br>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br> *纲:鸟纲<br> *亚纲:今鸟亚纲<br> *目:雁形目<br> *科:鸭科<br> *属:鸭属<br> *种:琵嘴鸭<br> *亚种:无亚种<br>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br> *英文名称:Northern Shoveler<br> *英文名称:Shoveler<br> ==形态特征== 琵嘴鸭雄鸟头、颈暗绿色;额、眼、头顶、颏和喉较深暗,呈黑褐色。背暗褐色,具淡棕色羽缘;上背两侧和外侧肩羽白色,其余肩羽除2枚较长的内侧肩羽外翈为蓝灰色外,均为黑褐色,并闪绿色光彩,中间有一条宽的白色羽轴纹,沿羽干直达羽尖。腰暗褐色,微具绿色光泽;腰两侧白色,尾上覆羽金属绿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具白色羽缘。外侧尾羽白色,具稀疏的褐色斑点。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灰蓝色;大覆羽暗褐色,具白色端斑。初级飞羽暗褐色,羽干白色;次级飞羽外翈翠绿色,形成绿色翼镜,内翈暗褐色,端斑白色,形成翼镜后缘白边,前缘白边由大覆羽白色端斑构成;三级飞羽黑褐色,具绿色光泽和宽阔的白色中央纹。下颈和胸白色,并向上扩展到背侧与背两侧的白色相连为一体。两胁和腹栗色,下腹微具褐色波状细斑。较短的尾下覆羽基部白色而有黑色细斑,端部黑色;较长的呈纯黑色,仅羽端有细小白色斑点。 雌鸟上体暗褐色,头顶至后颈杂有浅棕色纵纹,背和腰有淡红色横斑和棕白色羽缘,尾上覆羽和尾羽具棕白色横斑。翅上覆羽大多为蓝灰色,具淡棕色羽缘。翼镜较小,辉亮亦差。下体淡棕色,具褐色斑纹,其中颏、喉和前颈斑纹较细较少,胸部斑纹粗而多,下腹和尾下覆羽具褐色纵纹,两胁具淡棕色和暗褐色相间的‘V’形斑。 虹膜雄鸟为金黄色,雌鸟为淡褐色;嘴雄鸟为黑色,雌鸟为黄褐色,上嘴末端扩大成铲状,跗蹠橙红色,爪蓝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500-600g,♀445-610g;体长♂460-508mm,♀435-462mm;嘴峰♂61-71mm,♀58-63mm;翅♂230-244mm,♀215-226mm;尾♂80-104mm,♀74-90mm;跗蹠♂33-37mm,♀32-36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塘、沼泽等水域环境中,也出现于山区河流、高原湖泊、小水塘和沿海沼泽及河口地带,也在村镇附近的污水塘和水田中出现。 ==生活习性== '''迁徙'''<br> 迁徙性鸟类。每年3月中旬至4月初到达华北地区,4月中旬至4月末到达东北北部和长白山地区。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又经华北返回长江以南越冬地。 '''习性'''<br> 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也见有单只活动的,在迁徙季节亦集成较大的群体。多在有烂泥的水塘和浅水处活动和觅食。常漫游在水边浅水处,行动极为谨慎小心,若发现人,则立即停止活动,伸头观望四方,若有危险,立刻向远处游去或者突然从水面起飞。飞行力不强,但飞行速度快而有力,常发出翅膀振动的‘呼呼’声。游泳时后部高前面低,嘴常常触到水面,速度不甚快但很轻盈。有时也在岸边地上或浅水处行走,但行动笨拙而迟缓。 '''食性'''<br> 主要以螺、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鱼、蛙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食水藻、草子等植物性食物。觅食方式主要是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通过它呈铲形的嘴在泥土中掘食。既能边游边觅食,也能边走边觅食。游泳时嘴在水表面左右来回摆动,并能通过在水面滤水的方法收集食物。但多数时候是将头颈伸入水中,在浅水处泥底挖掘食物,有时甚至尾朝上在水中竖直起来,将头伸入水底觅食。觅食主要在白天进行,休息时多集中在紧靠觅食水域的岸边或岸上。 ==分布范围== 琵嘴鸭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半球。繁殖在英国、欧洲大陆、中亚、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和西北,一直到堪察加半岛,然后越过白令海到美国阿拉斯加,往南到加利福尼亚,往东到大西洋沿岸。越冬在欧洲南部、亚洲南部、菲律宾、日本、非洲北部和东部、北美南部及墨西哥,也有少数在加里曼丹北部和夏威夷越冬。中国主要繁殖在新疆西部及东北部,以及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越东在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省及台湾省,迁徙时经过辽宁、内蒙古、华北等省。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亚美尼亚、阿鲁巴、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白俄罗斯、比利时、伯利兹、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加拿大、开曼群岛、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哥伦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埃及、萨尔瓦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希腊]]、[[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比绍、海地、洪都拉斯、香港、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基里巴斯、朝鲜、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尼加拉瓜、[[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拿马、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美国本土外小岛屿、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 旅鸟:澳大利亚、百慕大、博茨瓦纳、文莱、喀麦隆、厄瓜多尔、法罗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格陵兰岛、几内亚、牙买加、莫桑比克、纳米比亚、新西兰、卢旺达、圣马丁(法属)、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塞舌尔、南非、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委内瑞拉、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国、津巴布韦。 ==繁殖方式== 通常在4月中旬至4月末到达中国东北繁殖地,在南方越冬地时即已配成对。常成对或以对为单位组成的小群到达繁殖地,之后雄鸟即忙于占领巢域,雌鸟则开始寻觅营巢位置营巢。营巢于水域附近的地上草丛中。巢较简陋,利用天然凹坑稍加修整而成,内放干草茎和草叶,在开始孵卵后也放一些绒羽于巢四周。每窝产卵7-13枚,一般10枚,1天产1枚卵。卵淡黄色或淡绿色,大小为48-58mm×34-39mm,重40g。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22-28天。雄鸭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和活动护卫鸭巢和领域,雏鸟早成性,像其他许多鸭一样,小鸭一出壳它们就立即离开孵化后的鸭巢。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琵嘴鸭是中国传统狩猎鸟类之一,由于狩猎和环境条件恶化,数量已很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的种群数量为23910只,西亚35549只,南亚304619只,东亚27165只,东南亚976只。在北美,据1960年调查,约200万只。在西古北区,据1975年调查,约150万只。全球种群数量约280万只。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視訊==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GbNG22eo4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珍愛台灣 東森新聞 (琵嘴鴨)}}<br>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琵嘴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