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3.218.2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瓦硐武聖廟 的原始碼
←
瓦硐武聖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瓦硐武聖廟'''<br><img src="https://www.phsea.com.tw/mediawiki/images/thumb/c/c6/%E7%93%A6%E7%A1%90%E6%AD%A6%E8%81%96%E5%BB%9F.jpg/320px-%E7%93%A6%E7%A1%90%E6%AD%A6%E8%81%96%E5%BB%9F.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7%93%A6%E7%A1%90%E6%AD%A6%E8%81%96%E5%BB%9F 圖片來自phsea]</small> |} '''瓦硐武聖廟''',亦作'''巷港武聖廟'''(Hāng-káng Bú-sìng-biō)或'''下瓦硐武聖廟''',臺灣[[澎湖縣]]廟宇,[[白沙鄉 (台灣)|白沙鄉]]瓦硐村(下社)大廟,主祀[[文衡帝君]]。<ref name=":0">{{Cite web|title=〈瓦硐村〉|url=https://penghu.info/OB53FC4559C9FE760C84|author=顏尚文、蔡光庭|publisher=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penghu.info/OB53FC4559C9FE760C84|archive-date=2021-08-11}}</ref><ref name=":3">{{Cite news|title=〈瓦硐武聖廟百年古鐘 日據時期建廟 村人記憶猶新〉|author=宋國正|date=2017-12-17|language=zh-tw|newspaper=澎湖時報|archiveurl=http://www.penghutimes.com/modules/phnews/index.php?nsn=22121|archivedate=2021-08-11|url=http://www.penghutimes.com/modules/phnews/index.php?nsn=22121}}</ref><ref name=":4" /> == 沿革說明 == 「瓦硐」之名見於[[臺灣清治時期|清領時期]]的[[清代澎湖方志列表|方志]],《[[澎湖紀略]]》載「瓦硐(港)社」,位於[[澎湖廳 (清治時期)|澎湖廳]][[白沙島 (澎湖)|北山嶼]]西南緣,面朝澎湖內海,自古瓦硐港為北山嶼至[[馬公港|媽宮港]]、[[西嶼]]、[[小門嶼]]的對渡港,清朝政府以該社為「[[瓦硐澚|瓦硐澳]]」的澳社行政中心<ref name=":1">{{Cite book|title=《澎湖紀略》|last=[[胡建偉]]|publisher=遠流|year=2004|isbn=9789570193718|location=台北市|language=zh-tw|editor-last=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ref>,[[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改作「瓦硐鄉」,1945年後[[國民政府]]更易為「瓦硐村」,沿用迄今。 瓦硐因地理位置長期為[[福建省|福建]]、[[广东省|廣東]]船隻之間航行停泊的港口,當地商業蓬勃,教育發達,而「瓦硐」則相傳為建廟宇蓋屋頂的半圓型陶瓦,非富貴功名者不得用,但因該地地靈人傑、顯達者眾,常用瓦硐鋪蓋屋茨,因而得名。不過,「瓦硐」一般見於官方文獻,由於瓦硐面朝澎湖內海,航道極淺,但自瓦硐下社海灣有一航道,寬度僅若窄巷,可直通西南方[[大倉嶼]],退潮亦可航行,故民間百姓多慣稱「巷港」,而非「瓦硐」。 瓦硐社在清代可分作頂社(東側)、下社(西側)兩大聚落,其中下社移民紀錄較早,姓氏以呂姓為大宗,其他尚有許、方、李等家族,構成「下瓦硐」聚落。瓦硐頂社、下社的村廟在清領時期皆已奉「文衡帝君」為主祀神明,早於澎湖多數地區(澎湖宮廟在清代以[[王爺千歲信仰|王爺信仰]]最為普遍,改奉關公為主神則在「[[扶乩|扶鸞信仰]]」逐漸興旺的日治時期之後),殆可知瓦硐社奉祀關公,應係受到[[澎湖水師協|軍方]]影響之故。 瓦硐武聖廟為瓦硐下社公廟,確切開基年份不詳,因廟內藏有一「浩氣參天」匾額,落款於[[道光]]庚戌年(即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最遲於該年間便已建廟。<ref name=":4">{{Cite web|title=〈武聖廟〉|url=https://penghu.info/OB5145A903C5E9D25B91|publisher=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penghu.info/OB5145A903C5E9D25B91|archive-date=2021-08-11}}</ref> 瓦硐武聖廟在清領時期修建次數失載,日治時期[[昭和]]12年(1937年)有一次重建紀錄,時逢[[皇民化運動]],建廟之際屢遭官方刁難,導致廟宇竣工後些許型制變形,令瓦硐村民大為不滿,差點醞釀官民衝突,幸賴鄉紳出面約束,亦有關聖帝君發爐顯神蹟,勸戒里人勿要滋事的說法。 民國52年(1963年),瓦硐鄉佬方牛講、呂祥等倡議拆除廟宇,重建新廟。多年之後,經歷多次颱風侵襲,廟身亦漸趨老舊,村人方金松、呂天姓、方有入、呂萬得等不忍廟舍殘缺破敗,親赴台灣本島與澎湖各處募款,籌辦重建事宜,於民國75年(1986年)破土動工,動工期間因款項又逢不足的狀況,鄉紳[[方思溫]]、呂天姓、呂龍盤等再度赴台募捐,順利於民國77年(1988年)[[农历五月|蒲月]]入火孜座,並於[[农历九月|菊月]]舉辦落戎大典;此次起建廟宇地基填高三尺二寸、寬度與深度各為六尺,立面增建四重亭,即為今貌。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瓦硐武聖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