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21.1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甑山县 的原始碼
←
甑山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甑山古城'''曾是汉川市的故城之一。据传,马鞍甑山因山形如甑而得名。 ==简介== 甑山古城曾是汉川市的故城之一。据传,马鞍甑山因山形如甑而得名。古时,与位于汉阳的龟山即大别山遥相呼应,人们又称其为小别山。从今汉川市城关东门口经马鞍东方红渡口往东行约5公里,即至马鞍甑山,位于黄龙湖西边,长江的主要支流汉江从它身边缓缓绕过。人们从甑山去汉川城关只需左边顺流而下去,右手顺水回,不用花太多功夫。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甑山在汉川政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简介] </ref> ==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汉川故城的建立有相当的历史时期,虽经三次迁徙,但汉川市第一个故城就建于甑山已不容置疑。《随书地理志》中记载:"沔阳郡甑山梁安郡,西魏改曰魏安郡,置江州寻改郡曰汊州,后周置甑山县。"《寰宇记》中记载:"废甑山城在[[汊川县]]东南四十五里,枕汉江梁天监中置甑山县"。由此可见,南朝梁武帝置梁安郡于甑山,北朝西魏改名为魏安郡,后又改名为汉川郡,北周改汉川郡为甑山郡,始置甑山县。1980年5月在此发现砖室墓群,出土有盘口壶、铁剑、花纹砖和黄釉陶罐等文物。这些墓葬与文物的出现,与古文献中记载的关于甑山故城的历史相吻合。 史籍称甑山"地近会郡,乘轺浮船,为水陆要欤"。由于水陆交通的便利,经济交流扩大,使这里人烟日重,商贾日益繁盛,加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但由于甑山古城地处长江中下游,东西都有汉水流过,水患频繁,人民深受其苦,加上汉水的长期冲刷,古城城垣逐渐垮蹋,甑山高地少了,难以适应县治所需。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年号,公元615年),朱灿转掠荆沔,所至无噍类。唐武德四年,平朱灿。"后晋丞相刘旬撰《旧唐书》第四十卷地理志中特别强调了北周武将朱灿对荆沔郡人民的残酷的掠杀。"噍类"指尚生存的人。朱灿的部队凶狠残忍,所至之处人迹全无,许多胜景,街巷全部被烧毁,甑山故城也遭受了完全的摧毁。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定朱灿后,甑山故城已面目全非,不得己迁徙于汊山,甑山县更名为汊川县(后为汉川县)。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置县,至唐武德四年止,甑山县存达六十年之久。 甑山古城由此开始逐渐退出其政治历史的舞台,最后不复存在。人们只保留了甑山这个地名。 清宣统二年(1910年),全汉川县划分为21区,甑山被划入了榔头区。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曾屡遭兵匪洗劫,使甑山更加冷落荒凉,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甑山这个古老的集镇又重新获得了新生。1958年汉川县人民政府在甑山重新设置甑山管理区,1975年撤区并社后划入榔头公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信息的便利,有着古老文明的甑山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但甑山辖区范围逐渐缩小。1987年汉川市撤县建市后,甑山区改为村级建制,现统属于马鞍乡。<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历史发展]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甑山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