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182.7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番子溝 (臺北市) 的原始碼
←
番子溝 (臺北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大同區''' </p> |- |<center><img src="https://p.mygonews.com/upload_newsPhoto/8/b/d/6/875885f9bdb0a1bad687de706263cb1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mygonews.com/news/detail/news_id/127299 圖片來自mygonews] </small> |} '''番子溝''',是[[臺北市]]的一個舊地名,位於今[[大同區 (臺北市)|大同區]]西北部及[[士林區]]西南端,範圍包括大同區的[[老師里]]西北部,以及士林區的[[富光里]]南端、[[福順里]]西南角。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番仔溝庄」,隸屬於[[大加蚋堡]]。該庄北隔[[基隆河]]分流番子溝與[[社子 (臺北市大字)|社仔庄]]為鄰,東及南與[[大龍峒街]]為鄰,西隔[[淡水河]]與[[三重埔 (新北市)|三重埔庄]]為界。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為[[臺北廳]]直轄,隸屬於第三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三區改名「大龍峒區」。1920年(大正九年)番仔溝庄改制並雅化為「番子溝」[[大字]],隸屬於[[臺北州]][[臺北市 (州轄市)|臺北市]]。1922年4月町目劃分時,番子溝大字合併南側大龍峒的一部分並改制為[[河合町 (台灣)|河合町]]<ref name="地圖會說話">{{Cite web |url=http://mapstalk.blogspot.tw/2010/10/1901-2010.html |title=《臺北市沿革 1901-2010》,地圖會說話網站 |accessdate=2016-07-08 |archive-date=2016-08-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16203231/http://mapstalk.blogspot.tw/2010/10/1901-2010.html |dead-url=no }}</ref>。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番子溝地區隸屬於[[大同區 (臺北市)|大同區]],町改制為里。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番子溝地區仍屬於大同區。 ==公園== *[[迪化休閒運動公園]](部分)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番子溝 (臺北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