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3.1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白浮泉 的原始碼
←
白浮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白浮泉''' </p> |- |<center><img src="http://p2.ifengimg.com/fck/2017_41/04fb4d0b63ae85c_w5574_h3716.jpg" width="380"></center><small>[http://inews.ifeng.com/52618110/news.shtml?&back 圖片來自鳳凰网] </small> |} '''白浮泉''',属[[温榆河]]水系,位于[[东沙河]]畔龙山之麓。东沙河古称[[天寿山]]水,[[龙山]]则在不同史籍和时期,又名[[神山]]、[[龙泉山]]、[[龙王山]]、[[凤凰山]]、[[白浮山]]诸名。 原是[[元朝]][[元大都]]的水源,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化庄村东、[[京密引水渠]]北岸。<ref name=sohu>[http://news.sohu.com/20080127/n254906838.shtml 九龙池与白浮堰,搜狐,2008年01月27日]</ref><ref name=bqw>[http://bjyouth.ynet.com/3.1/1203/21/6907025.html 寻根溯源入深山 虹桥飞身落长河,北青网,2012-03-21]</ref><ref name=zgjjw>[http://cathay.ce.cn/pieces/200903/02/t20090302_18361478.shtml 白浮泉与白浮堰,中国经济网,2009年03月02日]</ref>[http://www.ccrnews.com.cn/plus/view.php?aid=4050 白浮泉遗址,中国文物信息网,2011-06-08]<ref>[https://wemp.app/posts/79bb1573-364f-41ba-ac83-e439f0d7969e?utm_source=latest-posts 京杭大运河源头,在昌平龙山的白浮泉。],wemp,2018-08-16 </ref> ==簡介== *泉因山名,故历史上的[[白浮泉]]也就有了[[神山泉]]、[[神仙泉]]、[[龙王泉]]、[[龙泉]]等众多名称。 *白浮泉的水龄,不知几千年之久。在元代以前,它始终是一条静水流深、默默无闻的水源,遍考史籍不见此前有关它的任何记载。但自元初以降,白浮泉因大运河而名载史册,从此与[[郭守敬]]、[[通惠河]]、[[大运河]]等名字紧密相联,在[[北京]]水源史乃至[[中国]]水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白浮泉濕地公園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是北京市最大的公園,植被茂盛綠化覆蓋率高,有濕地和水面,有不少野生鳥類,適合散步休閑和運動。 *1990年,“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白浮泉遗址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中。<ref name=xinzeng>[http://www.bjxch.gov.cn/XCHxxgk/XCHzhengwuxiangqing.ycs?GUID=540638 我区新增十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概况,北京西城报,2013-07-05] </ref>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所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山東省]]、[[河南省]]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春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號:6-810(7-1973-3-009) *登錄:2006年(2013年合併項目 ==歷史== *原[[昌平州]]东南有一座孤山。山不高,有多个名称:龙泉山、龙山、神山,又称凤凰山、白浮山、神岭山。《光绪顺天府志》引《明一统志》载:“考神岭山,即神山也。”<ref name=zgjjw/>《光绪昌平州志·山川记第四》载:“城东南五里曰龙泉山,旧名白浮山。旧志:龙泉山即白浮山,在城东南五里。上有都龙王祠,山半一洞,有人梯石而下,初狭渐广,行里许,水声砰渹不敢前。 *洞北麓有潭,潭西北泉出乱石间……。按《明一统志》云,白浮山在州东南十里,上有二龙潭。”<ref name=sohu/> *该山的泉水水量大,流量稳定。由于旁边的村子名叫白浮村,所以该泉称“白浮泉”。泉水来自龙泉山东北麓半山腰处的一块盆地,泉水从山根的碎石间流出,形成一潭水。《[[日下旧闻考]]》载:“潭东有泉出乱石间,清湛可濯。”明朝[[永乐]]年间,在泉下兴建了九龙池,池壁采用[[花岗岩]],嵌在池壁中的龙头用[[汉白玉]]雕刻,白浮泉水从九个龙头的口中流出,注入九龙池。<ref name=zgjjw/> *九龙池在龙泉山北侧偏东,平面呈东西向的长圆形,现有面积约300平方米,四周是柳树林。<ref name=sohu/>[[侯仁之]]《白浮泉遗址整修记》记载,1989年在原基础上仿建碑亭一座。<ref name=zgjjw/>碑亭在九龙池旁靠近山脚处。<ref name=sohu/>如今,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九龙池的九个喷水龙头依然存在。碑亭位于九个喷水龙头的上方,正对九龙池。碑亭为三间起脊覆瓦,八柱四柁,柱连平栏。碑亭外檐悬挂着“白浮之泉”匾额。碑亭内有一块石碑,正面刻“白浮泉遗址”五个大字,背面为[[侯仁之]]撰文、[[刘炳森]][[书丹]]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ref name=zgjjw/><ref name=sohu/> *都龙王庙内的[[清朝]][[乾隆]]十七年制的《都龙王庙置田碑记》载:龙泉山上有三座寺庙,“一白衣庵,一龙泉寺,其峰顶侧都龙王庙焉。”白浮泉、上寺、下寺、戏楼、古洞,都是过去游人喜欢的景点。《光绪昌平州志》载,时人评选燕平八景,其中的“龙泉喷玉”便指白浮泉九龙池。《龙泉喷玉》诗曰:“凭虚歕薄泻飞泉,矫矫翔龙出九渊。峭壁危崖愁绝倒,琼珠玉粒讶空悬。风定涧头声细细,雨余谷底水涓涓。怪来爽气清人骨,过客临流思欲仙。”<ref name=zgjjw/><ref name=sohu/> *元朝时,白浮泉是[[通惠河]]的源头,泉水经白浮堰一直流入通惠河。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白浮泉水仍滔滔不绝,沿龙泉山东侧的水渠向南流,浇灌白浮村的300余亩水稻田。1959年8月,水利部门勘测出白浮泉水的日流量为22.37吨。自20世纪后半叶起,由于华北久旱,电机井日益增加,地下水位连年降低,导致白浮泉水几乎断流。<ref name=sohu/> ==周邊設施== ===龙泉寺=== *龙泉寺距离白浮泉不远。《光绪昌平州志》载:“龙泉有二。一在州东都龙王祠下,一在州西神岭山下,亦有龙潭。”龙泉寺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正殿内供奉[[弥勒佛]]。<ref name=zgjjw/> ===都龙王庙=== *龙泉寺后有76级台阶,笔直通达山顶,山顶上有都龙王庙。都龙王庙始建于[[元朝]],规模不大,50米见方。正殿、配殿格局十分规整。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21世纪初,正殿门口对联曰:“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门口上方悬挂“都龙王庙”匾额。正殿内供奉人面龙王。正殿两侧的墙壁上绘有《东游巡踪》彩色壁画。<ref name=zgjjw/> *当地人对该庙的名称有两种说法:一是因该庙为北京规模最大的龙王庙而得名,二是因该庙龙王统管所有龙王而得名。[[道教]]中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之说法;[[佛教]]中有无量诸大龙王,例如毗楼博义龙王、婆竭罹龙王等等。<ref name=zgjjw/> *元朝时,都龙王庙极受重视,后来历朝都曾修护都龙王庙,[[明朝]][[洪武]]八年曾重修该庙。<ref name=zgjjw/>明清时期,该庙是知名的祈雨场所,香火旺盛。每遇干旱,便由地方官绅或者耆老领衔,每户出一个男丁,抬着三牲厚礼,到都龙王庙进香祈雨。<ref name=zgjjw/> *都龙王庙坐北朝南,主要有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院内有5通明清时期碑刻。《光绪昌平州志·祠庙记第十》载:“都龙王庙,在龙王山巅,明[[洪武]]八年重修,[[光绪]]四年祈雨有灵,奏请御赐‘祥徵时若’匾额,重修殿宇。 *《光绪昌平州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李鸿章]]上奏[[光绪帝]]称:据[[昌平州]][[知州]][[吴履福]]禀称,“该州白浮村北凤凰山,旧有都龙王庙,每遇水旱祈祷辄应。”今年春夏以来,久不下雨,庄稼生虫,乡民“诣山虔祷,旬日间甘霖大霈”,遭虫吃的庄稼“得雨复生”,秋季收成很好,乡民同庆。当地官民自筹资金,准备重修都龙王庙,希望获御赐匾额。臣李鸿章核实此事,“早晚秋禾,皆得及时补种,实属御灾捍患,功德及民。”恳请[[光绪帝]]“天恩俯准”,颁赐匾额一方。光绪帝接到李鸿章的奏折后,发出上谕,“恭书匾额一方,交李鸿章祗领,敬谨悬挂昌平州凤凰山都龙王庙。”匾额上的题有四个大字:“祥徵时若”。<ref name=zgjjw/> *农历每年六月十一至十三日,龙泉山举办庙会。不仅州官赴都龙王庙上香,而且还有戏曲、花会表演,并开办集市。早年龙泉山脚下曾有座戏楼,坐南朝北,10米见方,高5米,楼顶是单檐起脊,戏台5米见方,前有木制护栏。<ref name=zgjjw/>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都龙王庙被关闭。21世纪初,都龙王庙是龙山度假村的一部分,如想参观,必须入住龙山度假村,才会有龙山度假村的工作人员为住客打开都龙王庙的大门。<ref name=bqw/> ===石洞=== *龙泉山半山腰曾有一古洞。《日下旧闻考》引《畿辅山川志》载:“龙泉山在州东南五里,山顶有都龙王祠。山半一洞,尝有人附石而下,初狭渐广,行里许,水声砰訇,不敢前。洞北麓有潭,深不可测。”《光绪昌平州志》中也有类似记载。清朝末年起,古洞便不再有记载。传说,[[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后,和尚为保护国宝,拉回三车国宝藏在该山洞中,后来[[慈禧太后]]张榜欲杀死护保之人,和尚便将古洞堵塞。如今,已经无人知晓该洞在哪里。<ref name=zgjjw/> ===白浮堰=== *[[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营建新城。新城以[[金中都]]东北近郊的金朝的大宁宫为中心,至元八年(1271年)建国号曰“大元”。至元九年(1272年),将[[金中都]]改为[[元大都]]。至元十一年,宫城大内建成。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都建成。大都建成后,粮食等物资需求增多,为通漕运,[[郭守敬]]奉命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通[[坝河]],但运力仍然不够。 ==兴举水利==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元史·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一》载,[[至元]]“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有言泸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朝廷遣[[郭守敬|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泸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原,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元史]]·志第十六·河渠一》载,郭守敬提议:“疏凿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 (潮白河)|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 *《元史·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一》载,[[元世祖]][[忽必烈]]对该方案很赞赏,“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先是,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之。三十年,帝还自[[元上都|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守敬又言: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霸河接,且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志不就而罢。”<ref name=zgjjw/> *郭守敬的引水方案有若干重大技术问题:如果直接向东南引水至大都,途中会有[[沙河]]、[[清河]]阻拦,河谷低下,难以逾越;如果向西引水,西面是[[北京西山|西山]],而大都周边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按照一般人的理解,“神山、白浮皆在州之东南,地势西高东下”,水难以逆流而上。<ref name=zgjjw/> *郭守敬运用早年治理[[黄河]]时总结出的类似[[海拔]]高度的理论,经实地测量,查明白浮泉地势高于西山。按照如今的测量数据看,白浮泉海拔55米,甕山泊海拔40米。当时人不懂得海拔的概念,乃惊叹:“守敬乃能引之而西,是不可晓。”<ref name=zgjjw/> *在上述结论的支持下,郭守敬将白浮泉水引向西山,随后大致沿着50米等高线向南,避开河谷低地,再向东南流入甕山泊。甕山泊又名“七里泊”,清朝时向东南方向开拓,更名“昆明湖”(位于[[颐和园]]内)。郭守敬将甕山泊作为调节河水涨落的调节水库。沿着渠道兴建堤堰——白浮堰。《[[天府广记]]》载:“郭守敬所筑堰,起白浮村至[[青龙桥 (海淀)|青龙桥]],延袤五十余里。”白浮堰的河渠沿着[[元大都]]北方的山脚,沿途拦截了沙河、清河上游的水源,汇聚了西山诸泉水,所以水量大大增加,直至水流入甕山泊。<ref name=zgjjw/> *白浮堰是[[元朝]][[通惠河]]的上游。“堰”是人工建造的较低的挡水建筑,功能是提高上游水位,以便灌溉及航运。白浮堰于[[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开工,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建成。白浮堰在引水、漕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f name=sohu/> ==考古队參與探測== *1964年秋,北京市考古队苏天君率十余位探测人员,在昌平县文化科的配合下,勘测出[[白浮堰]]的河道走向。 *白浮堰故河道宽约三丈。白浮泉水自九龙池涌出之后,沿着河道向西经凉水河村南、埝头、横桥,与关沟、龙潭之水汇合,随后南流至土城村南,与西来的一亩泉水、千蓼泉水、马眼泉水汇合,再南流过双塔河、辛力屯、章村东,再南流到上庄村西、皇后店、辛店、西北旺、青龙桥,最终流入[[瓮山泊]]。西北部地势较高,泉水及河流较多且流量较大,郭守敬在沿途共拦截 11处泉水流入白浮堰,并且兴建了多处闸坝、斗门。 *白浮堰的龙山至横桥村一段为[[通惠河]]的上游,河道和如今的[[京密引水渠]]走向大致一致。<ref name=sohu/> *河水从甕山泊继续向东南流,经[[高梁河]]入[[积水潭]],并以积水潭为停泊港。自积水潭以东开河引水,向东南流去,经[[金朝]]的闸河故道东流至[[通州 (北京)|通州]],称[[通惠河]]。<ref name=zgjjw/>从甕山泊(今昆明湖)到通州的水流方向是:经[[南长河|长河]]自西水门入大都城,汇于积水潭,随后出什刹海,过[[万宁桥]],东南折经[[东不压桥胡同]]、东板桥,沿[[东安门北街]]向南,经[[望恩桥]]、[[御河桥]]、[[正义路]],向东经[[台基厂二条]]、[[船板胡同]],沿[[金朝]]的闸河故道至通州李二寺入[[潞河]]。 *《[[析津志]]辑佚·河闸桥梁》载:“京闸坝之源,来自昌平白浮村,开导神仙泉。 *西折南转,循山麓,与一亩泉,榆河、玉泉诸水汇合,自西水经[[大护国仁王寺|护国仁王寺]]西。”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白浮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