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123.19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皇城 - 都城建筑 的原始碼
←
皇城 - 都城建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皇城 - 都城建筑</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7893f5358ad07119.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003692&sid=6216673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皇城 古都: 中国众古都 城建史: 南北朝时期起 |} '''皇城''',通常指东方国家都城建筑中,位于都城与[[皇帝]]、皇族所居的宫城之间的区域,由城墙围绕,具有独立的城门。皇城内通常布置宗庙、官衙、内廷服务机构、仓库和防卫等建筑,以及[[园林]]苑囿。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迁都[[洛阳]]时曾重建洛阳城池,此时已经将汉朝及三国时期残存的洛阳旧城布置为性质类似皇城的内城,集中布置宫殿、园林、[[王府]]、衙署等机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皇城"一词的是隋朝修筑的大兴城,皇城布置在宫城之南。隋朝修筑的东都洛阳也采用了类似的布局。北宋开封城、元大都、明中都、明南京城和明清[[北京]]城也都采取了相似的布局。在中国邻近的国家中,高丽曾经在开京设置皇城,[[越南]]顺化也设立了皇城。不过顺化皇城从布局上来说更接近中国的宫城,而其紫禁城相当于[[中国]][[紫禁城]]中的内廷部分。<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HHFA4PEO0553EMGI.html 朱元璋建了一座皇城,比紫禁城还要大,即将建好时却突然停工]网易</ref> ==城门 == 在中国,城门和城墙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从某种角度看,它甚至可以是一座城市的代表和象征。喜仁龙[[教授]]曾说过:"正是那一道道、一重重的墙垣,组成每一座中国城市的骨架或结构……中国不存在不带城墙的[[城市]],正如没有屋顶的房子是无法想象的一样。"的确如他所说在中国一个居民区,无论它多么大、多么重要、治理得多么好,只要没有城墙为其确定范围并把它围绕起来,那么,这个居民区就不能算作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任何一座中国城市都是这样,北京的皇城也毫不例外。正是因为有了一圈红墙黄瓦的围绕,才使皇城由一个专属于皇家的地理区域,飞升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池。 '''承天门(天安门)''' 明时称"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改建并易名为天安门,含"受命于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再次重修。 明之承天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清顺治八年改建后,城台高13米,下部为1.6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部砖砌涂朱色;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以应《周易》中"九五,飞龙在天"之意,楼外绕以[[汉白玉]]石栏,楼体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整个城门通高33.7米。 在高大城台下部有五个拱形门洞,这便是天安门实际意义上的门了。在五个门洞中.中间的门洞最大,这座门等级最高,明、清时只有皇帝才可由此门通过。其余四个门洞分列左右。依次缩小,允许宗室王公和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出入。最外的两个门洞最小,各为四品以下官员的通道。 天安门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近代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都曾在此留下痕迹。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而后天安门又被绘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国徽]],天安门从此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东安门''' 皇城的东门称东安门,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中间偏南。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其门西对宫城之东华门,东对玉河之"皇恩桥"(玉河即元之通惠河,明初仍为运输通道,喧嚣之声达于宫内)。明宣德七年(1432)将皇城东墙东移至玉河东岸,东安门亦向东移至皇恩桥东侧,将玉河圈入皇城,成为了专供皇家的漕运河道。各地进京货物经玉河水运至城内"海子"(积水潭)之举遂废。东安门建筑规制与西安门、北安门(地安门)基本相同,只是朝向不同。原皇恩桥西的东安门旧址处,改建为东安里门。 东安门于1912年,[[袁世凯]]策动曹锟发动"壬子兵变"时遭到焚毁。1999年[[王府井大街]]建设改造时掘出了明皇城东安门的[[遗址]],文物部门特在原址建设公园进行了保护。 '''西安门''' 皇城的西面是西安门,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处。它与东安门并不在同一条线上;东安门与宫城东华门相对,而西安门则因宫城西侧有西苑大片水面,无法由西华门直接相对通行。只得在皇城西墙偏北处设西安门,由北海与中海间的通道通行。 西安门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红墙;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一对红漆金钉门扇,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班房。 1950年12月1日,因附近摊贩不慎失火,西安门被焚毁殆尽。此后文物部门特制作了楠木模型以示纪念。 '''北安门(地安门)''' 皇城的北面是北安门,清改称地安门。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墙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钟鼓楼]]。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顺治、乾隆年间都曾重修。清代皇城的地安门与东安、西安两门的建筑形式和规制都完全相同。地安门内左、右侧原各建有雁翅排房,20世纪30年代拆除。 地安门于1954年12月动工拆除,1955年2月3日拆除完毕。 '''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 天安门之正南有大明门(清初改称大清门,民国年间称中华门),大明门位于城市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始建于明永乐时期,清顺治元年改名"大清门",民国元年改名"中华门"。大明门,三阙,巨檐重脊,门南侧左右有石狮、下马碑各一对。明时门上挂有楹联一副,为明初大学士谢晋手书,上联为"日月光天德",下联书"山河壮帝居"。门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称"千步廊",又东、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间,皆连檐通脊。千步廊于1915年拆除。 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了中华门。 1976年在其原址建设[[毛主席纪念堂]]。 '''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天安门前的东西两侧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长安街因此二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两门规制完全相同,门三阙,券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琉璃瓦顶,红墙,基础为汉白玉石须弥座。 长安左门为皇城天安门的东复门。因明清殿试后,将写有中[[进士]]者姓名的黄榜,在鼓乐御杖引导下,张挂在长安左门外临时搭建的龙棚内。举子们纷纷聚集于此看榜,一旦金榜题名,犹如鱼跃龙门,所以古时人又称此门为"龙门",或谓"孔圣门",为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又称"青龙门"。 [[长安]]右门为天安门的西复门。每年的"秋审"、"朝审",都在此门内举行,届时各省及刑部的死囚均要入此门进行讯问,确认无疑者即绑缚刑场执行。囚犯一入长安右门如入虎口,凶多吉少,故此门又称为"虎门";为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此门又称"白虎门"。 1912年12月,为便利通行,将长安左、右门汉白玉石槛拆除。 1913年1月长安街正式通行。长安左右门于1952年拆除。 '''十二座门''' 明代时皇城中,在皇城与紫禁城之间,还有十二座门。它们的存在使皇城和紫禁城之间增加了一道防线。这十二座门包括:北面四门:北上门、北上西门、北中门;东面四门:东上门、东上南门、东上北门、东中门;西面四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西中门。这些门在清代时就已经有一部分因皇城内街巷变迁而被拆除,经过民国时的战乱和解放初期的大规模城市改造,今天这十二座城门早已无存。 ==城墙 == 皇城在明清时代是一座全封闭的城池,周围围有高大的皇城墙。皇城墙又称萧墙,它的周长及形制各朝各代均有所不同。明清北京皇城的皇城墙,墙身为红色,顶覆黄琉璃瓦。墙高一丈八尺,下宽六尺五寸,上宽五尺二寸。明皇城墙周长18里多,到清代几经拓展周长已达22里。我们的先民们就用这样一圈红墙黄瓦,将一座举世无双,又尽善尽美的城中之城,明确的从北京城中勾绘了出来。 ==太庙 ==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之处。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嘉靖二十三年(1544)改建。清顺治八年、乾隆四年都曾修缮。明清两代每逢登极、亲政、凯旋、献俘,奉安梓宫等重大事件,以及每年四孟及岁暮大袷,均需告祭太庙。太庙面积139650平方米,享殿(大殿)、寝殿(二殿)、祧庙(三殿)为庙中主要建筑。大殿对面为大戟门,门外有玉带河,河上有桥5座,再南为五色琉璃门,门外还有宰牲房、治牲房、井亭等建筑。民国时太庙曾改为改为"故宫分院",新中国成立后,经周恩来同志亲自批准,太庙改建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 社稷坛 == 社稷坛是皇帝祭祀社稷神之处。"社"和"稷"是两位传说中的神,分别掌管土地和五谷。社稷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其旧址是元代万寿兴国寺。清代沿袭明制,并对社稷坛进行了多次修缮。社稷坛坐南朝北,成正方形,通高四尺,分为两层,上层方五丈,二层方五丈三尺,四面出陛,各四级,坛四面设汉白玉的棂星门。坛上五色土,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象征全国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坛北有拜殿,也称祭殿或享殿,是一座建于明初的木结构大殿。1915年,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曾在社稷坛拜殿内停放灵柩,接受各界人士吊唁。1928年,社稷坛拜殿改名为中山堂,而后社稷坛也改名为[[中山公园]]。太庙与社稷坛分别位于天安门的左右两侧,合起来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左祖右社,是皇城中最重要的建筑。 == 参考来源 ==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返回「
皇城 - 都城建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