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45.18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监测台 的原始碼
←
监测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监测台'''属于[[中国]][[地震局]],[[地磁观测]]和[[地下流体观测]]。我国地震监测工作,从单一的观测发展到由测震、电磁、形变和地下流体等多学科、多测项类别的综合观测体系;观测技术逐步实现了从模拟观测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国及重点区域的地震监测台网。 [[File:监测台1.jpg|缩略图|监测台[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002834749,3169721669&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002834749,3169721669&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中文名''':[[监测台]] '''外文名''':[[monitoring station]] '''属 于''':[[中国地震局]] '''用 途''':[[地磁观测和地下流体观测]] '''辨 别'''':[[监测台站和监测网]] ==简介== 我国地震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渐从单一的观测发展到由[[测震]]、[[电磁]]、[[形变]]和[[地下流体]]等多学科、多测项类别的综合观测体系。观测技术逐步实现了从模拟观测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国及重点区域的地震监测台网。各学科测项总数多达20余类,地震台站总数达到1972个。 ==建设目的== 根据国家的科技战略政策,以及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国家级地震监测台站以我国及全球的地震监测为主要目标,兼顾[[地球内部]]和[[地球动力学]]、地球内外空间的电磁环境状态、地震孕育过程及地震灾害的成因观测研究、地震预测和预防方法研究等为科学目标,以减轻地震灾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灾害性事件预报为研究重点。以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和积累资料等为主要服务目的,促进我国[[地球科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地球科学国际合作研究,在我国形成一个参与[[资源]]、[[环境]]、[[灾害]]等全球变化有关问题研究的区域地球科学观测的骨干网络,成为全球地球科学观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观测数据。 [[File:监测台3.jpg|缩略图|监测台[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281240674,358395576&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281240674,358395576&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监测台作用== 1、组织开展多学科、多手段地球物理观测,获取连续、可靠的原始观测数据,包括地震,地壳形变,电磁,地下流体各学科的观测数据等,开展[[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 2、维护保障台站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转;保证各学科站的[[观测运行]],[[形成观测日志]];对观测到的原始据,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预处理。 3、以现代通信手段将获取的[[原始数据]]和处理后的数据产品及时提供给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省级地震台网中心和有关研究部门。 4、开展地震预测及其研究,及时落实台站观测中的各种异常;提供地震台辖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预测意见,及时落实、上报异常(特别是短临异常)信息,并实施跟踪和加密观测。 5、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开展地震应急和地震科普宣传。 6、推进台站监测、预报、科研三结合工作。吸纳国内外各有关科学家,调动发挥科研人员专长,利用本台历年积累的[[观测数据]]和全国乃至全球相关数据开展地球科学观测应用研究,成为开放、流动、观测实验为一体的研究基地。 ==监测台布置条件== 1、应遵循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和基本要求,突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具有政治经济重要意义地区。 2、符合地球科学中测震、形变、电磁、流体各相应学科开展观测与基础研究的科学要求,优先考虑地球科学中的热点、关键位置、观测条件有利的地区。 3、符合空间均匀分布和多学科测项综合配套的原则。 4、满足准确、快速地测定全国中强以上地震的各种参数,全面监测[[地壳表层]]各种[[物理]]、[[化学]]的动态变化,及时获取地震孕育、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各种前兆异常,为地震科研,尤其是地震的预测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File:监测台4.jpg|缩略图|监测台[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679703209,3909991806&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679703209,3909991806&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监测台站和监测网== 地震监测台站,指设置地震监测设施并开展地震监测的基层机构。地震监测台网,指由若干地震监测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络]]体系。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指全国各级地震监测台网的总称,由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此外,还建设有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即由[[大型水库]]、[[核电站]]、[[油田]]、[[矿山]]、[[石油化工]]、[[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单位建设和管理的地震监测台网。 ==监测台站的建设== 2003年我国已在主要的地震活动区建立了地震监测系统,建成了[[北京]]、[[上海]]、[[成都]]、[[昆明]]、[[兰州]]等6个地震数据传输台网的12个区域无线遥测地震台网以及9个数字化地震台站。全国现有地震和10余种前兆观测的专业地震监测台站、观测点共970个。每年还对重力、地磁、地面形变等进行流动测量,测线长逾2 万km,观测点达4000 多个。此外,还有一批群众地震测报点及由地方和企业管理的台站。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具有相当规模、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网。 <ref>[吕惠进.地质貌学:科学出版社,2003:158]</ref> ==地震监测台站分级与学科观测站分类的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地震监测台站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将“地震台站”与“学科观测站”根据其内涵的不同,进行分级、分类界定,是本方案制定的基本工作思路。 “地震台站”是指具有至少一处地震观测场、观测设施与实施管理职能的基本地震观测机构,原则上地震台站是有人值守的台站。 “学科观测站”是“学科测项观测站”的简称。“学科测项观测站”是指“地震台站”内的观测手段及其学科归口属性。学科观测站包括:[[测震观测站]]、[[形变观测站]]、[[电磁观测站]]、[[地下流体观测站]]共计四类。 ==视频== ==探访长沙地震台监测中心== {{#iDisplay:l0892jbl5f4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53 固態地球科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监测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