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228.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盔犀鸟 的原始碼
←
盔犀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盔犀鸟</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materials.cdn.bcebos.com/images/42807422/596358426d1b2e2462433829037c25ff.pn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jingyan.baidu.com/showlist/detail/86fae3469fcb483c49121ad3?fr=rec& 来自 好看视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盔犀鸟 拉丁学名:Rhinoplax vigil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佛法僧目 科:[[犀鸟科]] 属:[[盔犀鸟属]] 种:盔犀鸟 命名者及年代:Forster, 1781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外文名:Helmeted Hornbill 种群现状:极危 |} '''盔犀鸟'''(学名:Rhinoplax vigil):是所有[[犀鸟科]]鸟类中体型最大的,体长110-120厘米,雄鸟体重3.1千克,雌鸟体重2.6-2.8千克。头骨像头盔,套在突出的喙上面。头盔凹凸变化,突与颅骨相关联,与其他犀鸟不同,头骨内部为实心,构成近10%的鸟的总重量。头部、颈部、背部、翅上覆羽、胸部和上腹部羽毛呈深棕色,具金属光泽;翅膀的边缘及尾羽为白色,并有黑色宽条纹。下腹部白色。 通常成对或小群生活,繁殖特性如同多数犀鸟科鸟类一样,筑巢于树洞,雌鸟产卵其中,雄鸟以泥封洞口,仅留一小孔自外喂食,雏鸟孵化至羽毛接近长全时,雌鸟才破洞飞出。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常绿阔叶林中。主要以无花果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蜗牛、蠕虫、昆虫、鼠类和蛇等。产于缅甸南部、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婆罗州和苏门答腊等地。 <ref>[http://www.iplant.cn/info/%BF%F8%CF%AC%C4%F1 盔犀鸟], 动物界, 2020-01-18</ref> ==盔犀鸟形态特征== 盔犀鸟 是所有犀鸟科鸟类中体型最大的,体长110-120厘米,两根中央细长尾羽长度可达50厘米;雄鸟体重3.1千克,雌鸟体重2.6-2.8千克。具圆形头盔,头盔凹凸变化,突与颅骨相关联,与其他犀鸟不同,内部为实心,构成近10%的鸟的总重量。顶部和侧面是强烈的红色。像其他的犀鸟,从嘴的基部直至盔突先端的1/2或1/3处。嘴峰占头部大小的一半以上,呈红色。头盔中后部外表鲜红,前部与喙为黄色。雌鸟体型略小,鸟颈为淡蓝色,头盔小,颜色亦较淡,而无长尾羽。 盔犀鸟的头部、颈部、背部、翅上覆羽、胸部和上腹部羽毛呈深棕色,具金属光泽;翅膀的边缘及尾羽为白色,并有黑色宽条纹。头颈肌肤裸露,雄鸟脸部和颈部的羽毛红橙色,颏部、喉部、上胸部和腋羽为黑色,其余下体为白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基本相似,喉部蓝色,但体形稍小。 眼睛大而美丽,虹膜为红褐色,眼周的裸露皮肤雄鸟为红色。 ==盔犀鸟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常绿阔叶林中。一般喜欢选择在密林深处的参天大树(如热带雨林茂密的树)上生活。 ==盔犀鸟生活习性== 通常成对或小群生活,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多在树上栖息和活动,有时也到地面上觅食。叫声为“嘎克、嘎克、嘎克”,非常洪亮。飞翔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两翅平展。 主要以水果、无花果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蜗牛、蠕虫、昆虫、鼠类和蛇等。吃食的时候,常常先将食物抛在空中,然后用嘴准确无误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消化不了的果核、兽骨等食物残渣,则从胃中反吐出。 繁殖特性如同多数犀鸟科鸟类一样,筑巢于树洞,雌鸟产卵其中,雄鸟以泥封洞口,仅留一小孔自外喂食,雏鸟孵化至羽毛接近长全时,雌鸟才破洞飞出。 ==盔犀鸟分布范围== 原产地:文莱达鲁萨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和泰国。 区域性灭绝:新加坡。 ==盔犀鸟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1-3月或5-11月。营巢于悬崖绝壁上的石洞、石缝或者树洞的底部,有的巢可以连续几年使用。石洞距离地面的高度为60米左右,洞口的直径为60厘米左右,巢中铺垫有松树叶、杂草、羽毛等。巢的直径为27厘米,深度为13厘米。每窝产卵2-3枚。由雌鸟在洞口封闭的巢中孵卵。 盔犀鸟和其他犀鸟的繁殖习性相同,雌鸟选好巢址后,在洞底铺一层碎木屑,就在洞内产卵。产卵后蹲在巢内不再外出,将自己的排泄物混着种子、朽木等堆在洞口。雄鸟则从巢外频频送来湿泥、果实残渣,帮助雌鸟将树洞封住。封树洞的物质渗有雌鸟粘性的胃液,因而非常牢固。最后在洞口留下一个垂直的裂隙,供雌鸟伸出嘴尖接近雄鸟的喂食。雌鸟幽囚洞中达数月之久,直到雏鸟快出飞时才破洞而出。在此期间,全靠雄鸟喂食。雄鸟能将胃壁的最内层脱落吐出,呈一薄膜状,用以贮存果实,以供雌鸟和雏鸟食用。雌鸟出洞时已全身换上新羽,立即负责喂雏。雌鸟在封闭的洞穴内,还不时地清扫粪便等污物,它直接用嘴抛出洞外,它自己排便时,将肛门对着洞口直接喷射出,这种奇特的生活方式,也许是防卫天敌的伤害,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所形成的适应。孵卵期28-40天。 ==盔犀鸟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狭窄、有限,被认为有一个适度数量减少的趋势,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栖息地丧失、降水量减少、旅游影响、道路发展、外来植物入侵,致使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已被列为生存近危的物种。 ==盔犀鸟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盔犀鸟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盔犀鸟头与象牙、犀牛角一样,是国际贸易中被禁止的制品,其罪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41条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盔犀鸟主要价值== 原产东亚热带雨林的盔犀鸟,因头胄质地坚实美观,而为人猎捕制成工艺品,并曾以进贡及贸易等方式传入中国,名之为鹤顶。惟因只见制成品而未睹活物,故明人记述中多有臆断讹误者。端此论证。 鹤顶在元代已入中国,但广为国人所知则是郑和下西洋之后。因出产国多以为贡物,故典制不仅在贡国下列出,且还规定了正式的回赐价格。朝廷的官员多用于制杯、腰带等以资赏玩。明中叶后国力渐渐减弱,出产国不再进贡,因此鹤顶红逐渐变少,因而更加贵重;至清初实施海禁政策,与产地贸易断绝,在中国遂至绝响。 因盔犀鸟头胄为实心,外红内黄,制成的各种工艺品(被称为“鹤顶红”)被收藏。 随着收藏升温,地下贸易屡禁不绝,盔犀鸟作为濒危物种,生存面临极大压力。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80 动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盔犀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