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164.1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盘点北京的传统小吃 的原始碼
←
盘点北京的传统小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北京胡同传统小吃</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gugong.net/m00/19/11/b36bbb3d4eb14d5490f0678118a8a7a7.jpg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img.gugong.net/m00/19/11/b36bbb3d4eb14d5490f0678118a8a7a7.jpg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盘点北京的传统小吃'''《胡同》已经播出,这部剧非常地道的老北京味,刚开始剧情中,田枣带着孩子们去吃东西,镜头拍摄到了不少小吃,而田枣选择了“爆肚”,还吐槽肚很老,那么北京有哪些著名小吃呢?<ref>[https://www.gugong.net/wenhua/40649.html 盘点北京的传统小吃 故宫历史网] </ref> 北京被《[[福布斯]]》列为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豆面酥糖、酸梅汤、茶汤、小窝头、茯苓饼、果脯蜜饯、冰糖葫芦、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灌肠、爆肚、炒肝等。 1.豆汁儿 豆汁儿是老北京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根据文字记载有300年的历史。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豆汁儿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期就已在北京地区盛行,而豆汁成为宫廷饮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事情。 豆汁儿本来是北京普通百姓的最爱。乾隆十八年(1754年),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乾隆皇帝命人把豆汁儿引入宫廷,并召集群臣共同品尝这民间饮品,结果众大臣喝完齐声叫好。就这样,豆汁儿同样成为宫廷饮品。 2.豆面酥糖 细甜香腻,不糊嘴,不粘手,富有豆粉的芳香和玫瑰花香味。采用颗粒饱满的黄豆,经炒熟以后磨粉,和白糖、面粉配成豆面胥,与饴糖坯制成酥糖,其工艺和黑芝麻酥糖相同,豆面酥糖具有大豆的芳香,由于物美价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3.酸梅汤 酸梅汤古来即为上好的夏日饮品。古籍中所载“[[土贡梅煎]]”,就是一种最古老的酸梅汤。南宋《武林旧事》中所说的“卤梅水”,也是类似酸梅汤的一种清凉饮料。清代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所谓“士贡梅煎”即是。因其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后来传入民间,于是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间熬得),挂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摊主手持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之声。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闻声已自清凉之感。一碗下肚,暑气全消。那时的酸梅汤经营者不光沿街叫卖和摆摊出售,以酸梅汤为主的店铺也不少。如天桥“邱家”,西单牌楼“路遇斋”,东安门丁街“[[遇缘斋]]”等等。 4.茶汤 北京传统小吃,相传茶汤源于明代,因用热水冲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汤。茶汤主要有山东茶汤和北京茶汤,茶汤因用龙嘴大铜壶冲制,水烧开后,铜壶盖旁的小汽笛“呜呜”响着,冲茶汤的师傅一手端碗,一手掀起铜壶,壶嘴向下倾斜,一股沸水直冲碗内,水满茶汤熟。茶汤的主料是秫米面(高粱米面)、糜子面,调料有红糖、白糖、青丝、红丝、芝麻、核桃仁、什锦果脯、葡萄干、京糕条、松子仁。用滚开水把秫米面冲成稀糊状,加上各种调料,即可食用。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滑爽,极为可口。 5.小窝头 是北京地区特色传统名点之一。制作时将小米面、敉子面、玉米面、栗子面混合,做成圆锥形,每个底部都有一个圆洞,小巧玲珑,蒸熟后呈金黄色。传说小窝头是清代慈禧太后喜爱的一种宫廷食品。一般老百姓吃的,主要用玉面(有些掺进一些黄豆面)制作而成,个子也大。 6.茯苓饼 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市出产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因皮薄如纸,且颜色雪白,很像中药里的云茯苓片,故称为“茯苓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 7.果脯蜜饯 按北京的习惯,把含水分低而不带汁的制品称为果脯,如苹果脯、梨脯、杏脯、海棠脯等,果脯是把原料经过处理,糖煮,然后干燥而成,产品色泽鲜亮,表面较干燥而稍有黏性,含水量在20%以下;而把经蜜或糖煮不经干燥的制品称为蜜饯,产品表面湿润柔软,含水量在30%以上,一般浸渍在糖汁中,如蜜饯山楂、蜜饯海棠等,因其不易包装、储存,已较少见。 8.冰糖葫芦 又叫[[糖葫芦]],在天津又称糖墩儿,在安徽凤阳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起源于南宋,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茶楼、戏院、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现已成为中国传统小吃。冰糖葫芦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 9.艾窝窝 一种历史悠久的北京风味小吃,颇受大众喜爱。制作时的主要食材包括,糯米粉(江米)和面粉制成的外皮。其内包的馅料富有变化,有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山药泥等营养丰富的天然食材,质地粘软,口味香甜,色泽雪白,常以红色山楂糕点缀,美观、喜庆。因其皮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艾窝窝。 10.豌豆黄 也称为豌豆黄儿,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春季的一种应时佳品。制作时通常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成品后,外观呈浅黄色,细腻、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11.驴打滚 是中国东北地区、老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 12.灌肠 是北京地区特色传统名吃之一。是北京人喜爱的一种大众街头小吃。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 13.爆肚 是天津和北京风味小吃中著名的传统小吃。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有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牛百叶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种,羊散丹、羊肚领、阳面肚板、阴面肚板、蘑菇、蘑菇尖儿、食信儿、葫芦、大草牙。爆肚王一般只做5种大众易于接受的品种:牛百叶、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领、羊肚板(阳面肚板)。 14.炒肝 是北京市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炒肝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儿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北京小吃,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9236177530010482&wfr=spider&for=pc 北京最有名的18种小吃,每一种都是老北京人的最爱,你吃过哪几种 简食记]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427 飲食;烹飪]]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盘点北京的传统小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