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183.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監察院(臺北州庁) 的原始碼
←
監察院(臺北州庁)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監察院(臺北州庁)'''<br><img src="http://view.boch.gov.tw/NationalHistorical/Images/Items/middle/AA09602000040.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view.boch.gov.tw/NationalHistorical/itemspage.aspx?id=4 圖片來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small> |} '''監察院廳舍'''原稱為'''台北州廳舍'''或'''台北州廳''',位於[[中華民國]][[台北市]][[中正區]]的衙署建築。 監察院廳舍以「曲尺」型平面設計的建築,為[[台灣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的作品,屬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以[[木桁架]]作為結構,外牆為紅磚牆面;監察院廳舍於日本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起造、日本大正4年(西元1915年)落成。 初期的監察院廳舍作為[[台北州]]州廳使用,隨著[[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監察院廳舍一度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辦公大樓使用。 [[行政院]]進駐[[台北市役所]]後,[[監察院]]進駐監察院廳舍使用至今。 ==歷史== [[日治時期]]初期,[[台灣總督府]]於[[台灣北部]]設置的[[台北縣]]及其後的[[台北廳]]均以[[清治時期]]的台北府府署為辦公廳舍,到了後期才於原廳舍的正東方建築新的廳舍,又稱為「台北廳新廳舍」的台北州廳。 台北州廳<ref>[https://www.ntmofa.gov.tw/ntmofapublish_1047_299.html 古蹟建築維護管理之策略與轉變─以國定古蹟台北州廳舍為例],國立台灣美術館,2005-07-21</ref> 由隸屬台灣總督府的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依主體工程分為第一、二期,後續工程為第三期共三期施工。台北州廳的第一期工程自日本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動工。 第二期工程接續第一期工程,於日本大正4年(西元1915年)完工,於完工同年以「台北廳落成式」為名舉行落成儀式。 第三期工程則自日本大正4年(1915年)啟動,在台北州廳的西南側興建了一棟銜接州廳西翼的兩層高黑瓦磚造建築。 日本昭和20年(西元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台北州廳與[[台北市役所]]作為辦公廳舍使用;因[[行政院]]進駐台北市役所,台北州廳改為[[監察院]]廳舍使用直至今日,於民國87年(西元1998年)指定為國定古蹟至今。 ==建築== ===基地=== 最初規畫興建台北州廳時,曾在[[三線路]]東側提出7個街廊為興建基地。後考量其與舊廳舍的距離及街角位置的優勢,選擇了[[樺山町]]的一塊[[稻田]]作為建築基地使用。 ===設計=== 由[[台灣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的監察院廳舍,屬混合風格的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以[[木桁架]]結構興建。建築規畫上,監察院廳舍的平面呈現「曲尺」型,位於九十度轉角的圓頂主入口處向左右延伸,擁有相同而不對稱的立面。 以紅磚牆面建築,牆面上裝飾有橢圓突起、四周以花草紋飾的徽章壁飾;同樣以花草紋飾的拱頂石造型圓窗,並設有以圓形拱窗、圓窗、拱形雨庇、貝殼飾排列而成的拱型雨庇。 在監察院廳舍的大廳入口處設置八根托次坎柱式圓柱支撐門廊。挑高15公尺的大廳上置有一座以[[鋼骨桁架]]支撐、四周設有12個半圓形「老虎窗」作為通氣之用的突出扁形[[銅製]]圓頂,圓頂外皮以長方形銅片鋪設,大廳內環立4對托次坎柱式雙柱,並設有一座「M」字型的樓梯通往二樓。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監察院(臺北州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