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72.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盤古蟾蜍 的原始碼
←
盤古蟾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盤古蟾蜍.jpg|thumb|right|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ublic/photos/13384971591cxg-l.jpg 原圖鏈結]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380021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 ]] [[File:盤古蟾蜍1.jpg|thumb|right| [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1024/20191217/1280x866_578355446886.jpg 原圖鏈結]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12170210.aspx 「中央通訊社網」] ]] [[File:盤古蟾蜍2.jpg|thumb|right| [https://farm7.static.flickr.com/6040/6233125392_54d7727407.jpg 原圖鏈結] [https://e-info.org.tw/node/70869 「環境資訊中心網」] ]] '''盤古蟾蜍Bufo bankorensis''' 俗名:中華大蟾蜍 科名:蟾蜍科 界名:[[動物界]] 門名:[[脊索動物門]] 綱名:兩生綱/保育等級 目名:無尾目 ==[[繁殖]]期== 9月到隔年2月。 ==型態特徵== 成蛙:大型,具耳後腺,全身佈滿疣粒,耳後腺下方延伸到體側有深色寬帶。 ===成體特徵=== 體型:大型肥胖,♂6-10cm,♀6-11cm 頭部:吻端鈍圓,頭寬大於頭長。鼓膜顯著。耳後腺長橢圓形,外側黑色。 背部:體色變化很大,從黃褐色、暗褐色到灰黑色。有些個體有背中線。 體側:有些個體有深色縱紋,從眼後沿耳後腺斜伸到腰部。 皮膚:粗糙,散佈許多大大小小的圓錐形突起纍粒,有些纍粒有白色的刺。 腹部:粗糙有許多顆粒。乳黃色夾雜著棕色或灰色花斑。 前肢:長而粗壯,指間無蹼。外掌突比外掌突發達,都是圓形棕色。 後肢:粗短,趾間有半蹼。有內蹠突及外蹠突。 ===第二性徵=== 雄性比雌性略小,手掌內側隆起成婚姻墊,並有黑色婚刺。 ===蝌蚪=== 全身黑色,無雜紋,吻端圓鈍,腹略扁平。喜歡聚成黑鴉鴉地一大片。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成群的蝌蚪之間通常具有親緣關係,例如兄弟姐妹或表親。由於牠們有毒,聚在一起可以讓誤食牠們的[[動物]]加深印象並心生警惕,以後就不敢碰牠們了。 ===卵=== 每次產卵五千顆左右,卵粒黑色,常成雙行排列於長形膠質卵串中。卵串成雙兩條從雌蟾的泄殖腔孔排出來,可長達10公尺以上,常纏繞在水草上或石頭間。 ===行為=== 雄蟾沒有鳴囊不會發出叫聲,只有在被其他雄蟾誤抱時,才會發出「勾、勾、勾」釋放叫聲。而在遭受攻擊時,常會本能地鼓起胸部撐起四肢,裝出雄壯威武的模樣,並發出「勾、勾」的聲音,這是盤古蟾蜍牠們的防衛姿勢。如果恐嚇無效,牠們會馬上爬走或者攤在地上裝死,最後才會從耳後腺噴出毒液。 ==生態習性== 棲息於中低海拔[[闊葉林]]、次生林、農地、溼地。喜好公園水池、水田、水溝、水坑、旱田、[[森林]]底層潮濕處等環境。以靜水池、緩水域、靜水域為產卵場。卵成串念珠狀。蝌蚪主食為[[藻類]]、[[落葉]];成蛙主食為小型[[無脊椎動物]]。廣泛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 ==分布== 特有種,廣泛分布於全省各地,海拔高度可達3000m。經常出現在陸地較開闊的地方,例如闊葉林、草地、開墾地或住家附近,守候在步道、空地或路燈底下比較亮、虫比較多的地方覓食;繁殖期時才會遷移到溪流或靜水池。 ==相近種類== 黑眶蟾蜍眼睛周圍有黑色脊棱。 ==參考文獻== [[楊懿如]],2002。賞蛙圖鑑。 [[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返回「
盤古蟾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