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27.1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真菌病 的原始碼
←
真菌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真菌病1.jpg|缩略图|[https://pic.sogou.com/d?query=真菌病&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原图链接][http://www.dxy.cn/bbs/topic/17334000?ppg=1 来自丁香园论坛]]] '''真菌病''',就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真菌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真菌可以感染人体的不同部位。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菌病由人体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 感染可区分为: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性感染。 == 临床表现 == 局部的口腔粘膜、舌、咽部有白色膜状物质,拭去可见基底部为充血糜烂面,阴道粘膜亦可有同样表现,但瘙痒显著。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包括肺部、胃肠道及败血症,临床可有高热、咳嗽、中上腹痛或不适。 == 诊断方法 == 血白细胞中度升高,粘膜白色膜状物涂片找到芽孢及菌丝。系统性念珠菌感需有血、[[胃镜活检]]、痰或支气管灌洗液培养阳性才能诊断。 == 真菌特性 == 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和高度分化,有[[核膜]]和核仁,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细胞壁由几丁质或纤维素组成,不含叶绿素,不分化根、茎、叶。少数为单细胞,大部分真菌为多细胞结构。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ref>[https://wenwen.sogou.com/z/q768013489.htm 真菌病可分为哪几类?求解答]搜狗问问</ref>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目前已有一万个属、数十万种之多,其中绝多数有益于人类,如酿酒、发酵、生产抗生素等;也有些真菌对人类有害,可引起人类及动、植物疾病。与医学有关的真菌达四百余种,常见的有50~100种,可引起人类感染性、中毒性及超敏反应性疾病。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 病理变化 == ①轻度非特异性炎,病灶中仅有少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甚至没有明显的组织反应,如脑的隐球菌感染; ②化脓性炎,由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所形成的小脓肿,如[[念珠菌病]]、[[曲菌病]]、[[毛霉菌病]]等; ③坏死性炎,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常有明显的出血,而炎细胞则相对较少,如毛霉菌、曲菌感染等; ④肉芽肿性炎。 上述病变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不同病菌及其变态反应不同或同一病菌不同时期,其组织反应也不一样。真菌在人体引起的病变没有特异性,诊断依据是病灶中找到病原菌。 == 相关分类 == 由于致病真菌的不同,又可分为: ①角质癣菌症,如花斑癣等; ②皮肤癣菌病,如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等; ③皮肤和皮下组织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等; ④系统性真菌病,如组织孢浆菌病等; ⑤条件致病性真菌病,如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其中以皮肤癣菌病的发病率最高,可发生在身体各部位,如会阴、手、足等处。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461292 关于超级真菌 我们要了解些什么?]知乎</ref>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 感染类型 == 表浅性感染 表浅性感染(superficialmycoses)的真菌病只局限在皮肤表层或毛发的毛干,通常不是严重的疾病,但常造成美容问题。常见的例子包括花斑癣(俗称汗斑),为糠疹马拉色氏霉菌(Malasseziafurfur)造成,在皮脂腺中生长,发生于胸部、手臂、背部等,造成表皮较浅或红棕色的色斑。造成这种真菌过度活跃的原因包括潮湿的天气与免疫系统较弱时,但此病不会对健康造成重大影响,用药擦拭患部或天气冷时就会自动痊愈。 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cutaneousmycoses)的真菌病感染部位包括皮肤真皮、指甲及毛发基部,虽不会对健康造成重大威胁,但通常为慢性,不易治疗,且不同于表浅性感染,皮肤感染常会启动宿主的免疫系统。造成皮肤感染的真菌称为皮肤真菌(Dermatophyte),相关疾病则常被称为癣(ringworm或tinea)。皮肤感染通常由毛癣菌(Trichophyton)、小孢癣菌(Microsporum)及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三个属造成,共约包含41种真菌。毛癣菌可感染皮肤、毛发及指甲,小孢癣菌只感染皮肤与毛发,表皮癣菌则只感染皮肤及指甲。香港脚即是皮肤感染的一个著名例子。 皮下感染 皮下感染(Subcutaneousmycoses)的真菌病可感染皮下组织及肌肉等,造成溃伤或肿块,在这类感染中,真菌通常是透过皮肤上的伤口进入皮下组织,常为慢性感染且不易治疗,有时甚至得动用如清创术(debridement)的手术治疗。皮下感染型真菌包括许多属,所引发的疾病大致可分着色芽生菌症(chromoblastomycosis)、真菌足菌肿(eumycoticmycetoma)、褐色丝菌症(phaeohyphomycosis)及孢子丝菌症(sporotrichosis)四种,其中前三种都只发生在热带地区。 皮下感染的一个例子是玫瑰园丁症,是申克氏孢子丝菌从手部伤口进入造成的感染,因为患者多为农夫或园丁而得名。 系统性感染 系统性或深部感染(systemicordeepmycoses)遍及血液、肺、脑脊髓液、耳、眼、尿道等,甚至为全身性感染,有可能致命。系统性感染可分病原性(pathogenic)及伺机感染性(oppurtunistic)两种。 病原性真菌 造成病原性感染的真菌本身就是致命的,其感染通常从肺部开始,并扩散至全身,且此类真菌常为温感两型性(thermo-dimorphism),意及在不同温度下型态有所差异,在一定温度之下为菌丝型,在其上则为酵母菌(单细胞)型。常见了两个例子为皮炎芽生菌及[[荚膜胞浆菌]],两者均为北美洲常见菌种。 伺机感染性真菌 伺机感染性真菌为人体之正常菌种,或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菌种,并于人体免疫系统缺失时造成感染,如爱滋病患者、过度服用抗生素者、接受免疫抑制疗法(immunosuppressivetherapy)者与远端转移癌症患者。最普遍的伺机感染性真菌为白色念珠菌及新型隐球菌,另外常见的真菌如曲菌、根霉菌也属此型,会对肺部造成伺机感染 == 相关治疗 == (一)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鹅口疮]])可用制霉菌素100万u研成粉末,加甘油少许调成糊状,涂在口腔粘膜上。全身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可用米康唑200~600mg静脉滴注,每8h一次,亦可用两性霉素B。 (二)隐球菌脑膜炎由于脑病引起的病死率很高,降颅压就很重要,个别病人在作诊断性腰椎穿刺前最好先用20%甘露醇250ml0.5h内静滴完毕;颅压高的患者可每隔4~6h用一次甘露醇,亦可加用速尿肌内注射,加强减低颅内压。两性霉素B因为静脉滴注有高热等反应,因此宜由小量1mg/d开始,逐渐增至30~40mg/d。用药过程中如反应大,可再减量,但总量一般要2~3g。为减轻药物反应,最初可加氟美松2~5mg。用药过程中宜注意心、肾、肝功能的变化,用药时间长还可出现低钾等。侧脑室内或鞘内用药首次剂量0.05~0.1mg两性霉素B,最高剂量在0.5mg左右,加氟美松1~2mg,一般每周2次或1次。北京协和医院使用两性霉素B同时常合用5氟胞嘧啶6~8g/d,分次口服。 == 疾病预防 == 保持皮肤干燥及良好的卫生即可避免感染许多局部性的真菌病,且由于真菌感染是接触传染性的,在接触人或动物后洗手可避免感染。此外运动衣物应在使用后马上清洗,在公共空间穿拖鞋也能避免局部感染。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真菌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