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68.1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眼鏡簡史 的原始碼
←
眼鏡簡史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眼鏡簡史三.jpg|thumb|right| [https://media.bastillepost.com/wp-content/uploads/hongkong/2015/12/20151208-HIST-%E6%95%85%E5%AE%AE-%E7%9A%87%E5%B8%9D-%E7%9C%BC%E9%8F%A1-%E8%B3%A3%E8%90%8C-51.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934167-%e9%9b%8d%e6%ad%a3%e7%9c%bc%e9%8f%a1%e7%95%b6%e5%af%b6-%e4%b9%be%e9%9a%86%e6%ad%bb%e9%83%bd%e5%94%94%e7%94%a8 「圖片來源 」] ]] '''中國眼鏡簡史''' 說到眼鏡就不得不提批諭“賜你眼鏡兩個,不知可對眼否”的[[雍正皇帝]]了。 據記載,中國最早使用眼鏡的皇帝是清朝的雍正帝。他年輕時視力不好,他的父親康熙就送了他一副眼鏡。這副水晶眼鏡乃兩廣總督進獻給康熙,他試用過覺得幾好,便將眼鏡送給兒子胤禛(即雍正帝)。雍正45歲登基,曾說:「昔聖祖賜朕眼鏡,朕眼目原不似今精明。」 眾所周知,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十分勤勉,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堅持親自批閱大批奏摺,這也使得他的視力並不好,而清朝已經有了眼鏡,雍正就這樣走上了“眼鏡達人”的路,僅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他就有35副眼鏡之多。 據造辦處檔案記載:“將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鏡,每樣多做幾副,俱要上好的。”除了用料要上乘,雍正還要求按照十二時辰來定做眼鏡,若拍攝一部“紫禁城十二時辰”,那雍正皇帝每一時辰的不同眼鏡絕對成為爆款。<ref>[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934167-%e9%9b%8d%e6%ad%a3%e7%9c%bc%e9%8f%a1%e7%95%b6%e5%af%b6-%e4%b9%be%e9%9a%86%e6%ad%bb%e9%83%bd%e5%94%94%e7%94%a8 雍正眼鏡當寶 乾隆死都唔用]</ref> ==眼鏡最早的出現:東漢== [[File:眼鏡簡史.jpg|thumb|左|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8671991655/1000 原圖連結] [https://new.qq.com/omn/20190422/20190422A0N4LX.html 「圖片來源 」] ]] 眼鏡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東漢時期。東漢時期的眼鏡,從外觀上看,鏡片多由天然水晶、透明瑪瑙打磨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重視,眼鏡先後經歷了單片單柄、雙片無腿、雙片單腿、雙片屈腿等發展。 到了南宋和元代的時候,眼鏡的鏡框做工變得尤其精美,材料有銅框、牛角、象牙、甚至玳瑁框的。連眼鏡盒都是蛇皮製作的。當時眼鏡的造價不斐,所以被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徵。 到了南宋和元代的時候,眼鏡的鏡框做工變得尤其精美,材料有銅框、牛角、象牙、甚至玳瑁框的。連眼鏡盒都是蛇皮製作的。當時眼鏡的造價不斐,所以被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徵。 ==馬可波羅遊記== 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1324)在其遊記中譯「(馬可波羅行記」或「東方見聞錄」)中描述了西元1270年代(元朝初年),在中國看到人們戴眼鏡的樣子。如果該書記載確實可信,則是目前所知西方有關眼鏡的最早紀錄。然而馬可波羅行記並非馬可波羅親撰,而是經其口述,由其獄中的難友[[盧斯提伽洛]]筆錄潤飾並將其發表。 在西方,眼鏡的發明大概是在1268-1289年間。當時,主要佩戴者是僧侶和學者,由於當時的眼鏡沒有辦法做到像現在這麼精準,所以只能架在鼻子上手動調節距離。 到了1452年,隨著眼鏡在西方的普及,受到了中產階級,上層階級的青睞,出現了更優雅,更精美的金銀框眼鏡。17世紀,眼鏡有重要發展,固定的鏡架替代了鉚接的鏡頭,使眼鏡可以平穩的架在鼻子上。 ==中國眼鏡古稱:靉靆== [[File:眼鏡簡史一.jpg|thumb|right|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8671991656/1000 原圖連結] [https://new.qq.com/omn/20190422/20190422A0N4LX.html 「圖片來源 」] ]] 中國本身的文獻則是有趙希鵠在1240年左右寫成的《洞天清錄》中,有這樣的一段記錄:【靉靆】(讀作ㄞˋ ㄉㄞˋ)與大錢幣相像,顏色 像雲母。老人在眼花和視力減退後無法讀書,所以把「靉靆」戴在眼睛上,然後,他們能再次集中視線,字的筆畫也顯得更加清晰。 就是眼鏡在中國的古稱。趙希鵠的紀錄比義大利的相關文獻早了半個世紀。但也有史學家認為上述文字是在明朝(西元1368至1644年)才由後人添加上去的。明朝人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刊於明萬曆元年,西元1573年)中如此寫道:「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大如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靉靆也』。」 此二段文字如此雷同,不免令人有誤植之疑。 比較肯定的是,根據目前的資料顯示:墨鏡,即太陽眼鏡,很可能是中國人發明的。金末元初劉祁所著的《歸潛志》記載,墨鏡是用煙晶製造的,一般只有衙門的官大人們才能戴,不是為了遮擋刺眼的陽光,而是在聽取供詞時,不讓別人看見他的反應。 ==史料,一探古代眼鏡== [[File:眼鏡簡史二.jpg|thumb|左|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8671992394/1000 原圖連結] [https://new.qq.com/omn/20190422/20190422A0N4LX.html 「圖片來源 」] ]] 明代[[張寧]]在《方洲雜言》中說:“老人目昏,不辨細字,張此物於雙目,字明大加倍。近者,又於孫景章參政所再見一具,試之复然。”可見是老人不辨小字時使用。 [[孔尚任]]在《桃花扇傳奇》之《迎駕》一出中,就寫到:“腰內取出眼鏡戴。”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正大光明殿大考翰林,詩以眼鏡命題。 清代[[楊米人]]所寫《都門竹枝詞》中說:“車從熱鬧道中行,斜坐觀書不出聲。眼鏡戴來裝近視,學他名士老先生。”可見,近視眼鏡後來還和名士老先生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 ==舉目遠眺== 據研究發現,近幾十年來,近視率急劇上升,研究人員預測,到2050年,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近視,因此,還是需要注意用眼衛生,多多放下手機,舉目遠眺啊!<ref>[https://new.qq.com/omn/20190422/20190422A0N4LX.html 騰訊網 - 眼鏡簡史:在眼鏡發明之前,人們需要瞇著眼睛看事物]</ref> ==參考資料== [[Category:生活事件]] [[Category:400 應用科學總論]]
返回「
眼鏡簡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