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103.8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短尾蝮 的原始碼
←
短尾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短尾蝮'''<br><img src="http://www.jnbncz.com/file/upload/202007/27/16091695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jnbncz.com/news/show-714.html 圖片來自jnbncz]</small> |} '''短尾蝮'''([[学名]]:''Gloydius brevicaudus'')为[[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七寸子、土巴蛇、土蝮蛇、土夫蛇、土公蛇。<ref>[http://www.jnbncz.com/news/show-714.html 短尾蝮蛇咬伤症状和图片 短尾蝮蛇毒性有多大],jnbncz</ref> 分布于[[朝鲜半岛]]、[[台湾本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11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釜山。 ==形态特征== 短尾蝮体较短粗,全长455(391+64)mm。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鼻间鳞内缘较长,外缘尖细且略向后弯,呈逗点状;鼻鳞较大,分为前后两片;鼻孔圆形,位于较大的前鼻鳞后半部,开口朝向后外方;鼻鳞与窝前鳞相接,其间无小鳞。上颊鳞1枚,近方形。瞳孔椭圆形;眶前鳞2枚,眶后鳞2(3)枚,下枚眶后鳞呈新月形,弯至眼后下方;颞鳞(2+3)枚;上唇鳞7枚,2—1—4式,第二枚最小且不入颊窝,第三枚最大且入眶,第四枚位于眼正下方,与眶下鳞相接;下唇鳞11枚,左、右第一枚在颏鳞之后相接,前三枚与前颏片相接。 背鳞除体中段最外行平滑外,其余均起棱,21—21—17行:腹鳞135枚:肛鳞完整;尾短,尾下鳞双行,4l对。 具管牙;有颊窝。 生活时,头背深棕色,枕部中央有一浅褐色桃形斑;眼后到颈部有一镶深棕色边的褐色纹,其上缘又镶白色纹;上唇缘和头腹面灰褐色。体背面浅褐色,正背面有两行深棕色近圆形大斑,彼此交错排列,圆斑中央色略淡。体腹面灰白色,密布棕黑色细点(液浸标本颜色变淡);尾尖棕黑色。 ==生活习性== 短尾蝮属晨昏性蛇类。在热天。尤其晚上8时到次日凌晨活动最频繁。在浙江地区。蝮蛇的活动往往表现出两个高峰。即活动高峰在五六月和10月两次。每日的活动高峰在寒冷的天气是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在炎热天气是晚上8点到下午2点。至于在温暖的春秋两季。每日的活动高峰有两次。分别是白天10点和晚上8点到次晨2点。 鱼、泥鳅、黄鳝、蛙、蜥蜴、蟾蜍、蛇、鸟、鼠类均能吃食。幼蛇吃泽蛙、蚯蚓、蜈蚣、蚁卵及某些昆虫。因分布广、栖息环境多样,其食物组成亦较多样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短尾蝮
」頁面